《恋恋风尘》年华在残酷中流逝

罗南,2008年3月30日
上世纪80年代的宝岛乡村与世隔绝,黄昏的烟囱弥漫着温馨的小调,白色的银幕被风吹得婆娑多姿。
阿远、阿云静静地走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上,朝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他们遇见了希望,流逝了青春。这究竟是喜是悲呢?
感叹编剧用“远”和“云”的名字来讲故事,十分地贴切,贴切到令人第一时间就知道他们俩的恋情不会有结果,“恋恋风尘”的片名彰显精湛,如痴如醉的乡村风情,患得患失的青涩恋情构织成一张侯孝贤的光影大网,把影迷深深地陷入情感的纠葛之中。
有人说,侯孝贤善用冷峻的长镜头来深化角色的心理。没错,沉稳的长镜头是侯孝贤的电影符号。
《恋恋风尘》中,镜头外的那双眼睛注视着阿远、阿云的故事。故事大纲属于侯孝贤80年代最常用的青春残酷系列,他再次把少年归为牺牲品来解释其对青春的深刻理解。
那么全台湾的青少年都有伤痕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残酷的话题尚属新鲜概念,这与当时风靡一时的琼瑶文字大相径庭,光影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易令宝岛观众记住侯孝贤的风格。
不过令侯孝贤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的风格让全世界的影迷都尝到了返璞归真的滋味,直至20多年后,《恋恋风尘》仍未沉入海底,小资影迷仍谈论着电影里的精彩之处。
前些年早已欣赏过《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这部《恋恋风尘》,今日再次温习却有了新的感觉,这股诚挚的乡俗味道并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捕捉到的。
《恋恋风尘》的帷幕,阿公不停地唠叨着:种蕃薯比种高丽参还难,而且今年台风来了许多次,蕃薯的收成肯定不好。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感到罗唆,而是一阵莫名的温馨涌上心头,暖洋洋的,我想阿公身边的阿远也有了真正“回家”的感觉吧。
想哭,哭不出。阿远在遥远的金门山洞痛哭流涕。阿云走了,像一朵云飘走了,无声息。只知道在信中,阿云的母亲很生气。一切都是过往云烟,走了就是结束,走了就是终结。这段情很真很朴实,真到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恋情,朴实到大家都曾体会过。
大起大落就在一瞬间,跟《童年往事》中阿孝咕变坏一样,侯孝贤只用了一个黑幕。
青春从电影的伊始流逝,阿远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却选择了外出打工。父母亲没有丝毫的留恋,他们把孩子外出打工当成了一种正常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乡里人只要识几个字就成了,所以本可成为栋梁的阿远却成为了青春的牺牲品。
在繁华的台北他始终找不到方向,印刷店小工、送货接货是他的职业,即使去了部队也没有美好的前途,他的青春就在残酷中流逝了。相信退伍后的阿远会与他的阿爸、阿公一样,再也不会走出这座贫苦的山村,青春的激情到此结束。侯孝贤挺绝望的,也挺无情的。
阿云的青春之花在结婚的刹那凋零,残落,悄然无声胜有声,这声音是阿云对这段无奈恋情的悲伤,对这段苍白恋情的绝笔。
电影中,看不到他们两人牵手、亲热的镜头,只有默默地、静静地对视和若无其事的对话,这种缺乏激情的恋情是真正的爱情吗?
我觉得阿云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与邮递员的婚姻也是水到渠成的,不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隔阂,正如阿公说的:阿远和阿云的缘分未到。只不过看着侯孝贤如此折磨阿远,感觉阿远蛮可怜的。可这就是电影的最精华处,即用最平实的故事来打动人,来感染人,片子看后也无需深邃遐想,因为侯孝贤的乡俗风情都是那样地平易近人。
《恋恋风尘》被许多人誉为是侯孝贤青春残酷系列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品。在这个简单的光影之中,体会到了悠扬的乡土人情,聆听到了舒缓的电影配乐,也感受到了朱天文、吴念真驾驭文字的高超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