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雷根斯堡·存在于此刻的历史
1 英灵神殿
夏末秋初,巴伐利亚暖风和煦,万里无云。多瑙河水波不兴,游船沿着开阔的河道轻轻地转了一个弯,不远处的半山坡上一座白色的希腊神殿瞬时映入眼帘。依山傍水,掩身于翠绿的树林之中,三百五十八级台阶之上,高耸的希腊柱和提拔的立面在这半遮半掩的欲拒还迎之际,更显得卓尔不群。这里就是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修建的英灵殿(Walhalla)。

英灵神殿
英灵殿构思于1806年,修建于1830年,于1842年完工。彼时拿破仑的铁蹄已经踏破了德法的边界,势要称霸欧洲。现代意义上的德国尚不存在,但年仅20岁的巴伐利亚王储的路德维希一世发奋图强,立志要推翻法国的统治。于是就假托日耳曼北欧神话中的英灵殿来祭奠杰出的日耳曼人,增加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组织对于法国的反抗。
英灵殿在北欧神话中等同于天堂,在主神奥丁的命令下,北欧神话中的女武神“瓦尔基丽”(valkyrie),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天使,会将阵亡的英灵战士的灵魂带到此处安顿,享受永恒的荣耀和幸福。而如何选择这些能够进入英灵殿的杰出人士就变成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路德维希一世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标准:语言。具体说,就是所有母语是德语的人,不论你身在何处,不论你是任何国籍,你都是整个德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你也都有资格被考虑选入英灵殿。这无疑是在最大程度上放大了整个德语文化群体的范围,不再受地理和政治的种种约束,以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对抗拿破仑。
但这样灵活、不循常规的选择标准,也确实产生了很多很古怪的结果。最早一批进入英灵殿里的人像中(通常是各个贵族和皇室成员),就包括了俄罗斯的凯萨琳大帝,因为她原本是德国公主。但路德维希一世此举也招致俄罗斯人的不满。但路德维希一世开放、极具现代性的思路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英灵殿的选择标准中完全没有把性别作为选择因素,可以说是一跃在最高的精神层面实现了男女平等。

俄罗斯的凯萨琳大帝
尽管在性别方面能够一视同仁,但是在宗教和种族问题上,英灵殿还是颇有保守之处。巴伐利亚地区一直以来都笃信天主教,因此从当地教会的眼里看来,中世纪将《圣经》翻译为德语,最后引发宗教革命(Reformation)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不是美国黑人运动的马丁·路德·金),是不折不扣的宗教分裂分子。于是尽管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语言形成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也一直没有被奉入英灵殿。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48年,巴伐利亚迎来了自由革命,马丁·路德的半身像才在英灵殿重新开门之后第一时间被请入,落座于德国最著名的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的身旁。

下左侧的头像就是马丁·路德。
英灵殿对于犹太人的选择也是很为谨慎。爱因斯坦于1990年才作为第一个犹太人正式进入英灵殿。爱因斯坦的半身像也格外与众不同,俏皮活泼,有一种卡通般的幽默感。这估计也是为了突出他老顽童的公共人格,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人设”。比起爱因斯坦,耐人寻味的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则至今还是缺席于英灵殿。对于谁能够进入英灵殿最后具有决定权的,其实是巴伐利亚的地方议会。这才让人意识到,英灵殿不仅仅是对于过往历史的整理和回顾,而也正反映着当下的政治思潮。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过往的总结,在这里,历史正在经历着表达和塑造。

爱因斯坦
英灵殿的正中心是一片空地,半身像都悬于四周的高墙之上。英灵殿的设计参照了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殿,因此也能看到少女身形的柱子位于顶梁之下。希腊和北欧神话的混搭听起来也是有些怪异,但是也确实是路德维希一世有意为之。在当时,法国人自诩是罗马人的后代,因此格外推崇罗马的建筑和艺术风格。而路德维西认为日耳曼的源头要上溯到希腊,也以此和法国分庭抗礼。有意思的是,路德维希的次子奥托(Otto I)一世于1832年被选为现代希腊的第一任国王。奥托一世在任时,以慕尼黑作为样板主持了现代雅典的重建,因此这两座城市现代部分的规划和设计非常相似。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历史,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


少女柱。



路德维希一世本尊。
我漫步于英灵殿之中,依次找到了歌德、贝多芬、莫扎特、莱布尼茨、爱因斯坦和高斯,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不得不令人感慨德国人对于现代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走出殿外,站在高耸的希腊柱撑起的回廊间,看到很多本地人——有年轻的情侣有年老的夫妇,都倚在台阶上晒太阳。抬眼望去,多瑙河沿岸浓密的树林和开阔的田野尽收眼底,一派四海升平、国富民安的祥和景象。这一刻我感觉,比起开放、多元、国际化的柏林,我在这乡野之间仿佛触到了德国某个更深层、更本源的根基。

回廊

远眺多瑙河。
2 雷根斯堡
英灵殿位于雷根斯堡往东十公里,除了每小时两班的公交车外,每天上午都会有船沿着多瑙河从雷根斯堡的码头开往英灵殿。今天的雷根斯堡虽然只是一个人口大约15万的小城,但却是整个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80年就有文献记录雷根斯堡作为罗马的一个堡垒。雷根斯堡写作Regensburg,正是Regina,意味女王,在中世纪用于纪念圣母玛利亚,加上Burg,就是城堡、堡垒的意思。德国城市里面有很多的burg和berg非常容易混淆(比如雷根斯堡是Regensburg,而海德堡则是Heidelberg),burg是城堡的意思,而berg其实指的是山,中文翻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起见,都用了“堡”。

多瑙河河景







雷根斯堡老桥。
我是在9月12日从奥斯陆直飞慕尼黑,然后从慕尼黑国际机场直接坐火车抵达雷根斯堡。夏末秋初,奥斯陆已经秋风乍起,泛起寒意,但巴伐利亚还是阳光明媚,如同盛夏。从火车车窗向外望去,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农田和成片成片的森林。

我住在这里。


下了火车已经是下午六点,我前往提前预定好的Hotel Goldenes Kreuz入住。Hotel Goldenes Kreuz早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是一个旅馆加餐厅。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到雷根斯堡来开会的时候就住在这里。我在这里住了两晚,原本想要一个安静的朝向内院的房间,可惜已经被订完。





房东老太太特别和善,告诉我她就是整个酒店和楼下餐厅的主人。一边和我道歉一边说给我安排了一个朝外的房间。打开窗就是小镇的一个广场。我关上窗户之后发现隔音特别好,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楼下的餐厅也非常赞,装修十分复古豪华。附带的早餐特别丰盛,我直接让他们给我一半的面包和奶酪,根本吃不完。我那两天直接把午餐也省略了。








面包和奶酪减半的早餐,非常丰盛。
暮色四合,我在城中心漫步,走过广场上卖艺的歌手和喧闹的露天咖啡,钻进深深的小巷里,抬头看去都是餐厅和酒吧精致复古的招牌,石子路上反射着人们晚餐时的欢声笑语。再远一点,红红的瓦片点缀的天际线上,是挑高的钟楼和尖塔。恍然间,钟楼仿佛得到某种感应,骤然响起报时,一阵叮叮咚咚之后,欢声依旧。











入夜之后,餐厅酒吧逐一关门,游客和本地人渐渐散去,小镇中心也安静下来。夜凉如水,终于连楼下的广场上也空无一人,四周还有彻夜长明的暖灯光。不知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眼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景象?

伏尔泰曾经颇具嘲讽地写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是罗马,也不是帝国。查理曼去世之后,大厦将倾,天下分崩离析已经势不可挡。距离我几百米的地方,就是罗马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堡垒遗迹。睹物思人,恐怕再窝囊的皇帝也会慨叹罗马帝国的丰功伟绩。而今天,罗马城墙已经变成了寻常民居一侧外墙,只有一面信息牌提示着这是古老的遗迹。这在我看来仿佛是雷根斯堡的一个隐喻:历史远方的惊涛骇浪,迟早有一天会化作此刻的涓涓细流。

罗马城墙遗迹。

jikeb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奥斯陆咖啡店03:Java (13人喜欢)
- 巴塞罗那最新米其林一星餐厅Mae (2人喜欢)
- 卡尔森、国际棋联惊天大决裂——聊一聊国际象棋人类第一背后的商业和权力版图(全文版) (5人喜欢)
- Restaurant Alex:奥斯陆快乐的跨年夜 (15人喜欢)
- 挪威人的圣诞经济学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