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一集 帝国肇始
公元前221年,秦国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宣告统一,随后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将行之有效的秦法推行至新的土地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而新的帝国与东方六国局势紧张、冲突不断,嬴政对六国文化进行包容吸纳,改变法家原则、建立博士制度。在公元前221年末决定巡游天下。
(文字整理时,有部分删减、整理、编辑。属个人喜好,供个人收藏)

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伟大的帝王,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家,古老的华夏大地,第一次迎来了统一的时代,然而和平从此真正到来了吗?这位帝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理想?而他的理想是否能终将实现,在一片迷茫中,一个时代的新命题即将拉开序幕。
【陕西 秦汉新城 · 秦 咸阳宫遗址】咸阳原,一块神奇的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片赖以生存的热土,充满了感激之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一方早被农田湮没的丘陵之下,隐藏着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农田中偶尔露出的残砖碎瓦、夯土垣壁,诉说着一个帝国的前世今生,这是一座业已消失的城市,但它曾是古代世界里,一座最宏伟的帝都,是点亮中华文明光芒的起点。因为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开始。

【公元前221年 齐 临淄】公元前221年,一支来自西北的军队,攻入东方齐国的都城——临淄,随着这座被誉为最繁华东方之都的陷落,宣告着历时十年席卷华夏的统一战争终于结束,经过近五百年的动荡与纷争,最终和平降临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
秦国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成为整个天下唯一的主人。但此时,秦王嬴政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快乐,因为这位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广袤的领土,而正是这个无比辽阔的疆域,成为嬴政心中最大的困扰,打开此时秦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当时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广阔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成为秦国统一后的最大的考验。
【里耶 竹简】因为史料的缺失,让今天的我们并不知道,在秦国都城咸阳,嬴政是如何迎接这个新的挑战。但是在今天,湖南省里耶出土的一批竹简,可以让我们了解秦国当时一些民间的真实情况,在这一枚竹简中,曾记录了一场突发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 南郡 迁陵县】公元前221年,就在秦统一天下这一年,距离咸阳城近一千公里的南郡迁陵县,秦军的驻防营寨如往常一样戒备森严,但是所有士兵都不会想到,一场偷袭即将到来,这些被称为越人的百姓,向强大的秦军发起了攻击,一场阴谋的叛乱在南郡爆发。
关于越人为何会冒死叛乱,史料并没有任何记载,但在里耶竹简廖廖数语的记录中,让今天的我们可以得知,此次叛乱的规模不大,很快就被平息,叛乱者遭受到秦军残酷的惩罚。
南郡是楚国的旧地,而此时楚国已灭亡两年之久,由此可以得知,在秦国的边疆,不仅没有庆贺天下统一,反而依然局势紧张,秦国虽然能够灭掉六国,但是现实的统治,并没有想象中的太平。新的国家业已建立,可是反秦的思潮涌动,大小事件层出不穷,国家该实行什么样的治理方针,成为天下初定后,每一个人最为渴望得到的答案。

【秦 铜权】这一方铜权,珍藏于陕西咸阳博物馆,从铜权上镌刻的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自公元前221年开始秦王名称都已改为皇帝,而嬴政则被尊称为始皇帝,意为华夏有史以来第一个皇帝。
在秦国的祭祀高台上,盛大的仪式彰显着一个新兴帝国的威严与霸气,在一片肃穆中,嬴政面对帝国的子民,向天下昭告着秦帝国元年的开始,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建立,秦帝国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然而万千沉迷的欢呼声,并没有让嬴政的内心激动不已,因为天下归为一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端,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将这个庞大的帝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但如何能够万世永恒,这个新生的帝国究竟该走向何方呢?一个贯穿整个帝制时代的古老命题即将拉开序幕。
【陕西 秦汉新城 · 秦 咸阳宫遗址】在今天,陕西省秦汉新城附近的窑店镇,矗立着一座平台,这里曾是整个秦国的中心,咸阳宫。
【郡县制】公元前221年,一场重要的宫廷会议曾在这里举行。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次会议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因为这是一次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转折指挥。在这场宫廷会议上,秦国君臣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国家将实行怎样的统治制度,丞相王绾建议嬴政,采用周王朝实行过的分封制,将嬴政的子嗣以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以此捍卫秦王朝的统治。
中国人民大学 王子今教授: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就是国家的最高执政集团怎么管理地方。它采取的一种封建的方式就是分封立国,把自己的子弟功臣分封到各地来协助周天子管理这个天下。
面对王绾的提议,廷尉李斯对此表示反对,他以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相互攻击如仇敌,天子不能禁止的历史为教训,建议在全国推广秦国本土一直行之有效的郡县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彭卫研究员:郡县制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官僚社会,他不再通过血缘,而通过这个官僚的这个选拔任用来管理国家。皇权的这个力量可以通过郡县乡这三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空间。
根据史记的记载,嬴政最终选择了李斯的建议,彻底结束了古老的分封制,一个新的国家体制由此开始,中国从王国的分封制度进入到帝国时代。嬴政,则成为这个庞大国家唯一的统治者,然而嬴政为什么会在一次会议上,就如此轻易的定下了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抉择。
因为嬴政的决定是一场革命,他结束了一个古老,而看似行之有效的传统,却揭开了一个全新而无法看清未来的时代。《史记》仅仅记录了结果,没有任何解释嬴政为何会坚信自己的选择,这究竟是一次率性的豪赌,还是一次慎重的决定,嬴政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可是眼前这座咸阳城,有可能隐藏着所有玄机。
【咸阳】【商鞅变法】公元前350年,昔日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地一带,历经700年后又迎来一次规模浩大的营造,一座新的城市在这里拔地而起。因为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秦人为这座城市取名为咸阳。新城的建造者正是大良造商鞅,此时的他来到秦国已有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商鞅通过一系列变革,将秦国百姓纳入国家运行的轨道之中。他将整个秦国,变成了只为战争服务的巨大机器,耕与战成为这台机器运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众则成为维护运转的每一个零件。
但是这一切在商鞅的眼中还远远不够,之前的变革仅仅解决民生的问题,并没有达到彻底革新的目的。民力没有彻底释放,国家的意志还没有有效的统一,更没有称雄于天下的资本,秦国要想真正强大,还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迁都咸阳,这是秦国变法革新者建造的城市。高台基建筑方式,让整个城市显得层峦巍峨,宛若空中之城,充满了横空出世的气魄,昭示出秦国的霸气和野心。在这座新的王城里,商鞅的改革政令,张贴于巨型的阙楼之上,他向天下宣告着,秦国开始进行最彻底的变法。这是一次封建时代的土地改革,在商鞅的法令下,只要在秦国的疆域上,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块自己耕作的土地,并受到国家最大限度的保护,每个人都是为国家和自己而努力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国秦汉史研究室 杨振红主任:先秦时期,就是他实行的是分封制,农民是隶属于每一个大夫的,所以农民土地所有权是完全没有。商鞅变法以民田宅制呢,规定农民有权利把这些土地,可以长期的占有在你自己的名下。商鞅的土地改革不仅针对秦人,也为天下无地的百姓,打开了希望的大门。
公元前349年,一道诏书从咸阳出发,四海传播,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沼泽,十年不收任何赋税。史书上没有记载,听到这个消息的黎民百姓,做出了怎样的感叹,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拖家带口的人们,带着憧憬来到秦国,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更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根据《商君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有上百万人来到秦国,这让秦国的实力陡然大增。然而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如此庞大的人口,国家怎么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在商鞅的眼中,秦国应该成为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大脑,这台机器是无法合理运作,甚至会走向崩溃。商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新归附的百姓,是秦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管理,这些百姓不仅无法为国家担起责任,反而会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的动荡。
【秦 商鞅量】这个青铜所制的器皿,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所造标准量器。铭文中隐藏着商鞅,对于秦国百姓统治的理念方针,那就是标准化、制度化、一切要高度的统一。
【县制】公元前348年,一个个大小乡邑的秦国人,被一个新名词定义为同乡,这就是县制。这一年秦国全境共建县31个,县令均由秦王派任直属朝廷,县制的普遍推行,是为了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中央,以便于巩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国秦汉史研究室 杨振红主任:商鞅的县制确实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县,县的长官县令长丞都是不能够继承的,而是由这个王来根据你的能力派驻的官僚来管理的。所以这个就是奠定了我们此后的郡县制的一个基础。
郡县制的设立,是中国先秦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体制变革,一个以封建制为主的旧时代业已逝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初现雏形,商鞅的变法,为秦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咸阳宫殿里嬴政,并不是轻率的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他只是将秦国行之有效的法制,推广到所有新征服的土地之上。秦的制度使秦人一统六国,嬴政坚信秦法将是维护天下太平最佳的手段,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因为嬴政的天下梦没有结束,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初创的秦帝国,以郡县制重新划分了天下,整个国家设立了36个郡,领土东到大海、西到临洮、北据黄河、南达长江流域。战国时秦管辖的郡不超过十个,而今36个郡的建立,则意味着帝国中央枢纽的事务,比过去大大增加。现在的秦帝国,急需一个比较健全的政府模式,有效辅助皇帝管理帝国,可是怎样的模式,才能够适用于这个新的国家呢?
嬴政为此忧心忡忡,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他并没有先例可以依循,如果稍有不慎,国家的管理会陷入一片混乱,自己坚守的统一之路,将会受到巨大冲击。此时,嬴政需要一个完全理解自己思路的人,来一起完成这个艰难的挑战。
【李斯】嬴政将目光投向了,李斯,这位担任帝国廷尉的官员,是法家学说的忠实践行者。李斯知道,自己效忠的是一个无比自信的帝王,这位帝王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更想让这个帝国的万民归一,并永世传承。李斯明白,想要做到这一切,天下一统的施政思想,就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他坚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辅助嬴政,完成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李斯心中,昔日的变法者商鞅,正是自己效仿的楷模,商鞅改变了秦国,而李斯想要改变一个时代。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嬴政与李斯具体商讨的过程,不过嬴政从李斯那里,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三公九卿制度】公元前221年,一道诏书从咸阳城发布天下,刚刚被划分郡县的帝国百姓知道,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管理这个前所未有的国家。这就是影响后世近一千年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意为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政府的全部工作;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负责一切军事事务;御史大府是副丞相负责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
陕西考古研究院 徐卫红研究员:三公九卿制是垂直化的管理,他是一个政治体系,他一个官僚政治体系他完全就是说在分封制之后,他形成了一个和郡县制配套的,是层层的这种向中央集权一个负责,然后但是他们层层之间有监督。
三公九卿的设立,让嬴政焦虑的内心获得了一丝安全感,因为皇帝的权利,随时可以控制国家的每一处角落,层层的官吏更是皇帝权利的代表。作为奖励,嬴政将李思由廷尉升迁到丞相,并希望李斯在获得更大权力的同时,帮助自己完成梦想。因为嬴政知道。疆域的统一只是形势上的大统,而人心的统一才是国家长久的根本,自己只是为这一切迈出了第一步。
【秦法】法家的理念中,人心的统一在于法令的执行与遵守。秦国在统一战争时期,为了控制新的疆域,往往会让许多精通秦法的军人,就地转为地方官吏。然而如今帝国已经建立,军人官吏已无法应对新的时局。
中国人民大学 王子今教授:秦统一以后,按照军事化的形式来管理,实际上他把这个统一战争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军事管制的期限会过度的延长,因为你的这个干部队伍构成就是如此,他也造成了天下苦秦久矣,人们对秦吏的仇恨。
在秦帝国的统一安排下,经过严格培训的大小官吏,开始向各地出发,这些官吏精通秦法,善于文字,他们除了去管理百姓的同时,还带着更大的使命,那就是将秦的执政思想传播到天下,让所有百姓了解秦法,从精神上认同这个国家。
在今天世人的眼中,秦法是暴虐的代名词,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法律文书,这些历经两千年时光保存下来的竹简,忠实记录着这个帝国最为完整的法令,一个时代的背影尽在其中。
【湖南里耶 秦 民事简】根据出土的文书记载,秦法极为重视细节,对臣民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些秦法严谨却不暴虐。法律的初衷,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运转,同时也保证着百姓的生活。
陕西考古研究院 徐卫红研究员:其实秦代整个来说,对老百姓还是比较体恤的,我觉得他们很多统就是统治政策,都是比较人性化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你想老百姓,当时他那个,文化水平知识水平他是有限的,他就以秦律的形式指导告诉你种什么,挖地要挖多深,他都给你进行一些政策的引导。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秦法,对整个国家进行着事无巨细的管理,如何让百姓能尽快了解秦法,是帝国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一个新的矛盾就此产生,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从今天遗留下来的文物参考,六国的文字形象各异,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根本无法掌握,而此时,帝国的官员大部分都有秦国人担任,文字的不同,势必会大大影响沟通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国秦汉史研究室 杨振红主任: 秦已经实行了文书行政,就是中央的领导怎么贯彻下去,是通过文书,如果文字不统一,中央的下达的指示,到了六国,六国人看不懂,他怎么能够实践他的这样的一个统治。
同样在公元前221年,李斯上书嬴政,在奏章中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嬴政面对这样的提议,欣然答应,他诏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国的小篆为统一书体,伴随着文字的规范统一,嬴政随即开始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和车轨尺寸,将秦国的标准以法令的形式推广到所有新的疆域。
此时的嬴政已经38岁,这是一个男人经历与能力,最为鼎盛的时候,在他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嬴政坚信将秦国的思想传播四方,天下万民就会认同这个新的帝国,从此天下太平。然而,这一系列与传统完全分裂的变故革新,能够让当时的臣民所理解吗?
【湖南里耶 洞庭叛乱简】湖南里耶的竹简中,还曾记录着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公元前221年底,嬴政各项新政策颁布不久,在南郡的苍梧县出现盗贼作乱,县令随即派出新归附的军队前往平叛,但是军队也在战斗中叛变,秦帝国不得已征发关中的秦军,经过三次战斗才得以平息叛乱。
西北大学遗产学院 段清波教授:秦帝国统一以后,东方六国对秦的所有的一切,充满了恐惧,这是一个潜意识的,秦统一之后所采取的一切的,完全的一切,所有的东西,和我们东方六国此前所有东西,都发生了一些冲突,使得东方六国在接受秦的新的政策的时候呢,其实有巨大的阻力。
这是史书未曾记载过的一段历史,今天我们无法知晓,嬴政面对这场叛乱是怎样的感想,但是根据竹简的内容可以得知,嬴政,并没有残酷的报复与惩罚这些叛军。犯事官员仅仅派以刺字的处罚,也许嬴政知道,自己的臣民还没有彻底认同这个新的国家,严酷的镇压只会适得其反,他们需要时间来融合这一切,但是嬴政从这件事中,忽然意识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自己新创的帝国将永无宁日,因为人心统一的基石,就是文化认同的统一。
【文化冲突】崛起于西陲边地的秦国,曾因野蛮落后备受关中各国的歧视,商鞅的到来,让秦国不到二十年,就成为一个不可小去的大国。但商鞅奉行的法家学说,只是为兼并战争服务的富国强兵之法,整个秦国崇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战国末期东方六国,已经形成了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以及南方尚巫鬼浪漫奔放的楚文化。强大的秦国,从不缺乏能争善战的勇士,精通法令的官吏,勤劳朴实的农民,可是始终从未出现过,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学者。
当嬴政意识到,文化才是统一人心的根本时,他眼前有两种选择,一是以皇帝的权威,用武力彻底摧毁六国文化的根基,二是接受东方文化并从中发展出一个专属于秦的文化体系。此时秦人崇尚务实的性格在嬴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没有回避秦与东方六国的文化差距,嬴政以一个极为怀柔的方式接纳了六国文化,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博士制度】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嬴政将六国礼仪全部接受,并还建立了一套名为博士的制度,不过与昔日战国时的学者所不同,博士并不只是负责研究学术,他们有职责参与廷议,讨论国家的重大决策,甚至大臣们的表现评估博士也有权利进言懈策。
西北大学遗产学院 段清波教授:这个博士制度用今天的话其实就形成一个智囊团,聘请这些来自于关东的学者为帝国服务呢,也有一些希望借用他们的名声,借用他们的社会的名望,然后帮助老百姓、帮助东方六国和帝国建立这么一种向心力是有关系的。
嬴政以一种近乎谦卑的态度给予六国文化近乎最大的包容与吸纳,为了能够赢得这些学者的青睐,嬴政将一直坚守的法家原则,也做出了改变,统一的教化、统一的言论,被博采众长的方式所代替。但是嬴政思想的执行者李斯,对于皇帝的做法并不认同,因为李斯从这些东方学者身上,并没有看到任何希望,这是一个尴尬的瞬间,他们以冷漠的态度回应嬴政的热情,李斯知道,东方学者此时,还根本不认同这个帝国陛下。分封制的瓦解,让他们与嬴政始终处于对抗的状态。
嬴政,并不是没有洞察到学者消极的态度,可是他相信自己真挚的诚意,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感动这些学者,而只有他们对帝国的认同,才能赢得真正的文化统一。不过,此时嬴政也忽然意识到,仅仅一年的时间,依靠这些推陈出新的制度,还不足以打破百姓内心的传统,而六国的残余势力,也没有认同秦帝国的统治,他们始终都想恢复曾经的故国。因为废除分封制,东方六国的世子,对秦帝国的统治怀有着极大的怨恨。
这一切,始终都是嬴政心中最大的梦魇,作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他自信能够建立不朽的帝国,可作为一个现实的统治者,他又害怕自己施政的纲领被彻底否定,国家从此分崩离析。而南郡的两次叛乱,更让嬴政感觉到危机四伏。
西北大学遗产学院 段清波教授:突然建立一个帝国,把所有不同地域都跨文化的一种人结合到一块,这种和这种整合其实是艰难困苦的,一定是要假以时日,没一定时间的话是做不到的,更何况所有的东方六国,其实那些六国的贵族六国的后裔还蠢蠢欲动念念不死。
【决定巡游】秦帝国建立的第一年,嬴政通过一系列暴风骤雨的改革政令,将整个天下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当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嬴政反而更加恐慌。在公元前2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嬴政在一次朝会上向群臣宣布了一道圣旨,旨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始皇帝陛下,将开始巡游天下巡游全国。
西北大学遗产学院 段清波教授:一个原因是秦始皇是统一之后,采取了这一套的管理国家的这种社会治理的体系——中央集权体制,他迫切的想知道这套体制的运转的情况,还希望通过这种巡游,为东方六国已有的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产生一种威慑力。
随着这道圣旨的颁布,公元前221年,在巨大的变革中也迎来了终结,帝国元年就此落下帷幕。然而一个帝国的车轮,才刚刚踏上征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嬴政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