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最近生病住院,听病房的老人家聊过去的事,深有体悟。 38床的爷爷,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年过8旬,他和新中国共成长。 50年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正在进行第一代工程建设,国防、交通、水利、采矿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当时他正值青葱年少,从常德跑到衡阳求学,学习水利工程,毕业后又跟着工程队跑遍湖南大大小小的河流水域,提供技术支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所以他一听我的口音就问我是不是衡阳、邵阳、娄底一带的人,我一说衡阳人,他马上可以和我聊衡山附近的种种风土人情。他至今仍骄傲的说:我脑子里有一幅湖南地图,东南西北哪是哪我清楚得很。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沿海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时他临近退休,却不甘落后不服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技术骨干的身份前往深圳援建水利工程,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他只身把待了50多年的常德户口迁到深圳,成为很早的一批“深户”。正式退休后,他又深藏功与名,回归家庭,到常德养老。病床前,爷爷的女儿笑着说:我家只有我爸是“深户”,了不起嘞。 21世纪到了,这位不服输的老人又迎来了他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听老爷爷的女儿说:我爸平时在家就是爱读书看报,练练字。近几年智能手机普及了,他喜欢用手机看时事资讯,他的手机比我还玩的转呢。就在病房,我还看见爷爷每天在病床上看看手机资讯和电视新闻。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我想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生活也是老人们追求生命质量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39床的爷爷,是老一辈军人,年过七旬,仍然身姿挺拔。 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国家为加紧军事后备队伍建设,军队扩招。20出头的他响应号召毅然从军。入伍后他分配到湖北孝感成为一名伞兵。爷爷的儿子把爷爷的军装旧照拿给我们看:黑白照片越发衬的他英俊潇洒,正气凛然。 70年代初湖北军区的形势紧张起来。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密谋发动“九一三”反革命政变,事情败露后,林彪乘飞机仓皇逃出国,途中机毁人亡,反革命集团覆灭。湖北军区作为林彪集团的势力范围,事后部分军区人员被遣散到别处。20多岁的爷爷由此被派往贵州山区的兵工厂,成为一名兵工厂的工人,隐姓埋名一待就是十年。30多岁时,他终于有机会申请调回岳阳老家,成家立业,33岁才迎来他的长子,这在那个年代实属罕见,43岁又迎来他的小女儿,余生他便儿女绕膝,在岳阳的工厂做到退休。 21世纪的今天,老爷爷依旧不改军人本色,说话语气很硬,看起来很凶,难以伺候。可是听老爷爷的儿子说,爷爷的老伴已经瘫痪2年多了,一直是爷爷在照顾,老伴的精神头还很不错。最近爷爷生病住院,家里没人照顾老奶奶,子女就把她放在养老中心,才20多天,背上就捂出红斑了。所以爷爷的儿子说:养老中心让那些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去住完全没问题,但是像我妈这种偏瘫患者还是得家里人照顾才放心。然而我们做子女的都有工作在身,所以只能他们两个老伴相互扶持,幸好我爸爸把我妈妈照顾的很好。 这位老爷爷的经历让我看见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老一辈人常说养儿防老,但是繁忙的社会工作压力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让他们在父母的养老问题上常常望洋兴叹。最好的方式是两位老人相互扶持,有余力的儿女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赡养,实在不行请保姆或者送去养老院。父母养老,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都规定了是子女的义务;完善社会职能,规范和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对子女来说则是雪中送炭,也是老龄化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不管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身处其中,人人不易。(在此心疼一把躺在病床上加班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