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了树,于是做了一本Shu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2019年做的三本艺术书


晚上八点多从印刷厂走出来,书的所有照片都印好了,接着就是装订啦。今天是我来天台印刷厂做书的第12天,跟印了一整天,确定好颜色,悬着的小心脏差不多快要着地了。 辞职三年整,与第一次做书时隔两年,想到我独立设计的这两本绿色艺术书SHU和Face马上要跟大家见面,就很兴奋。 从1月开始选照片,选素材,7、8、9月开始集中排版设计修改。最近一个月,每天醒来睡去都在想做书的事。最近十几天,则过上了每日去印刷厂“打卡上班”的生活。 也算是给大伙带来一份秋天的礼物。
关于我
一些人关注着【出去】,但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干嘛。【出去】既不是个诗歌号,也不是个摄影号,又不是个行为艺术号,更不是非虚构号,就啥啥都有。
我叫张维,女,91年射手座。vita是我八年前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它的意思是“生命,生活”。
此前,我在澎湃新闻做过4年记者,四处蹦跶写深度报道和非虚构,2018年8月辞职创作,过上居无定所的不租房生活。拍纪录片,做行为艺术,摄影,写诗写小说,做书......各地漫游,靠自由撰稿维持生活。
我是个多重身份创作者:诗、行为艺术、电影、小说、摄影,创作是本质,其它是媒介,语言、身体、影像,现在书也成了我的创作媒介。虽然媒介多,但既然玩,都要认真玩。
再来说说我今年做的这两本书 SHU和 Face 吧! 先说说《SHU》他们用树做成了纸,我现在又用纸做了Shu。 《SHU》是一本关于树的摄影诗集,主要由我拍摄的摄影作品、写的诗和朋友写的关于我和树的一篇小说组成。为什么要做这本书吧?就是想做,也说不出原因。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它是我认识一棵树的过程。 分享几个我生命中关于树的故事。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树熟悉不过,我家的房子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树。我最喜欢的是梧桐树。记得小学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我回家后不知道做什么,天黑后想起梧桐树,就跑到院子里捡起一片叶子写上一首诗,梧桐树的叶子就像一只手一样,是我那时认为美的东西。这个行为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但冥冥之中我之后的生活与创作再也离不开自然。 童年的快乐记忆都在自然里,比如夏日午后和弟弟在屋后的小树林下棋,凉风习习;暑假和奶奶在小卖部边唯一的树荫下打扑克;跟着奶奶去江边的树林里捡树枝;初中和要好的朋友去江边树林中的树上写名字,但不久树林就没了,为此感伤很久。这些画面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浮现在眼前。 长大后的我依然老想去自然中,去荒野。树不能挪动,我则是不断在挪动。我很幸运在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做自己最热爱的事,不管是一开始当记者还是辞职自由创作,我不断跳出舒适圈,懒得进入这个社会的逻辑,我很想看自己这样毫无计划、随心所欲地到底会蹦哒到哪里。这一路上见到各种各样的树,生命的形态远超我的想象。 有一年春天在重庆,看到满街的树身上覆着嫩绿潮湿的青苔,被震撼了,忍不住亲了一棵树,结果很快过敏嘴唇肿起来。在吴哥窟时看到那些和石头生长在一起的树,还有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那些长着肿瘤的树...... 一直被树吸引,但并没有一个想法或者项目故意要去拍摄树。直到2019年,我开始整理照片,才发现自己拍了那么多树。于是我发了一篇公号文章《树,一种知识象征》,还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要做一本关于树的书,但一忙,加上备忘录里奇奇怪怪的想法太多,就拖到现在。有趣的是,我的朋友高旭去年在以身边的朋友为对象写小说,他写我的时候,就写“树-Vita”,而那时我们从没有聊过关于树的东西。 同样是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叫“树”的人,我们在冬天相爱了。像是某种魔法,原本我以为自己这样居无定所的状态很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可一切就自然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爱。爱是干净且光明正大的。 我再次想到要做这本书。于是从去年冬天就开始准备做SHU,从整理照片、选照片、打印照片、选照片、设计书的大小、排版、修改、排版、修改、设计封面、修改、设计封面、找印刷厂、选纸、装帧打样......这本书的制作周期比较长,最重要的排版设计集中在7、8、9月。 再说说Face《Face》是2020年疫情期间我被隔离在老家乡下独自生活时拍的一组照片,以脸为主,也因为那时的我长时间看不到人的脸。其中还包含了一个我的行为作品《脸》,也是我在疫情平稳后离开老家做的第一个行为作品。带张脸去田野里散步-无序叙事(6) 脸 做《Face》是去年的想法,但去年在拍片,没有时间,也搁置了。因为疫情,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我暂停了长时间居无定所的生活,在老家农村持续住了四个月,除了前一个月和父母一起,之后三个月都是独居。 村里人很少,我也很少出门,有时一连几天见不到一个活人,不能跟活人面对面说话。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看不到人的脸,就特别期待跟朋友交流。而我平时又不主动找人聊天,更别提打电话了。但那会需要把自己从那样的状态里拉出来,我尽量每天找朋友聊天。但也没有坚持几天,又回到自我的状态里。我享受上做饭,耐心地和蔬菜相处。我也开始拍照,拍自己,拍身边的花草树木,拍我和它们的脸。之后,我又围绕着疫情中的感受做了行为作品“脸”,里面有两个元素,一是撕蔬菜,一是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它们都是我在家中除工作学习外的日常,都是片段的冥想。乡村给我最大的满足便是一个大大的窗户和窗前的树,我看着它从冬天变成夏天。大地上的花草树木完全复苏了。那四个月我一边自由撰稿,一边做个人创作。最后盘点工作量,吓一跳,居然写了近20篇深度文章,几篇游记和影评,两个半短篇小说。除此之外,还剪了个一小时出头的纪录片,一些诗,一些照片。Face这本小画册是那段生活的一个截取,以此为纪念。 啰嗦了许多 这是我第一次来印刷厂做书,过程比较“艰辛”。对我来说,做书跟做行为艺术一样,是一件必须身体在场的行为。我必须要触摸纸张,感受它。 9月8日,拿着设计好的文件从上海来到台州天台县的印刷厂做书,待了一周才拿到样书。后面再修改文件、选纸、选装帧等,对于有选择困难症的我来说,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痛苦,但又充满愉悦。在跟印刷厂的设计师最后定稿时,我还在修改文件,因为新的想法总是突然冒出来。。。(关于印刷厂做书的经历太复杂,此处暂不赘述,有机会再写。) 我并不专业,在经历完前三本书的制作后,我太久没碰indesign,连按键都不记得了。事实上最后进印厂了我还在学习如何用indesign分段导出、如何设计拉页。 做书的过程并没有因为做的次数多了,而变得轻松,相反,因为想做好,时间便被无限拉长。既然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就想多跟朋友们分享。前几次做书,总遇到有朋友想要但是数量不够,很感恩,所以这次决定到印厂,印量300本。期待 SHU 和 Face 都能遇到喜欢它的人。
最后认真介绍下Shu和Face
1.《SHU》
独立设计个人出版,2021年9月
规格:160mm*235mm,120页
绿色线装,钛美艺术纸,嫩绿色纸,松叶绿纸
印刷:天台经纬印业
《SHU》是一本关于树的书。一本绿色的,关于人和自然的书。
选入我从2013年至2021年8月期间的摄影作品和诗歌,及一篇朋友高旭写的小说。它们都与“树”有关。(照片地点主要分布我在中国、欧洲、东南亚行走过程中。)《SHU》从内文编辑排版到书籍大小封面设计全由作者本人独立制作。
SHU书本尊:

封面



样书封面




内文照片

设计平面稿截图

vita的《SHU》
统一购买地址
欢迎扫上方二维码进入我的空间
也可点击下方原文链接进微店观看预订
预售期至9月30日,预售期内下单免运费
2.《Face》
独立设计制作,2021年9月
规格:150mm*200mm,44页
绿色线装,艺术纸
印刷:天台经纬印业
《Face》是2020年疫情期间我被隔离在老家乡下时,独自生活时拍的一组照片,以脸为主,也因为那时的我非常需要看到人。其中还包含了一个我的行为作品《脸》,也是我在疫情平稳后离开老家做的第一个行为作品。
Face书本尊:



样书封面


内文照片


设计平面稿截图

vita的《Face》
统一购买地址
欢迎扫上方二维码进入我的空间
预售期至9月30日,预售期内下单免运费
也可点击下方原文链接进微店观看预订
要认真感谢树🌲在上海提供给我的免费居住环境
让我能自由创作出这两本书
也要感谢朋友们给我的支持建议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的交流必须得面对面,但是在面对面很难达到的时候,作品是比较好的方式,书尤其是。
如果你下单了,我会在10天后把它送到你手中。期待与你见面。
喜欢要快点告诉我哦!😯
预售期至9月30日,预售期内下单免运费
好啦
祝大家中秋快乐!!!
好好陪家人
我明天也要去河边玩耍啦
感谢转发分享
vit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墨西哥,与想象的恐惧博弈 (1人喜欢)
- 在哥伦比亚寻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足迹
- 古巴:始于音乐,止于食物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