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皇后临朝(六)屠杀又开始了
事情发展得比贾南风想象的还要顺利。
三月十九日司马亮上任,三月二十七日就有第一个宗室出局了。
此人便是在三月初八夜里杀人杀得最起劲的司马繇。
他刚刚用一晚上的杀戮把自己的爵位从东安郡公变为东安郡王,这让他哥哥心理不平衡了。
他哥哥司马澹本来就是个小肚鸡肠的家伙,至今爵位还是个东武公,看到弟弟爵位超过自己,顿时起了嫉妒心。更何况,他的妻子郭氐是贾南风的表妹(贾南风的妈妈叫郭槐),或许也是是受了贾家人的扇动,他屡屡到司马亮那里打司马繇的小报告,说他独断专行,自行赏罚。
再加上司马繇那天屠戮过重,得罪了许多人,告他黑状的人应该不止他哥哥一个。
司马亮一则找人立威,二则也好聚拢人心,司马繇成了最好的工具人。
于是司马亮免掉司马繇的一切官职。
立刻有人检举司马繇口出恶言,于是司马亮将司马繇流放带方郡(现在的朝鲜平壤一带)。

赶走司马繇,司马亮就开始打量司马玮,自己这个年轻的侄孙今年才刚刚二十一岁,本来性格就果断敏锐,如今大权在握,对百姓广开赈济,招揽人心,对百官则多立威刑,群臣对他很是敬畏。
司马亮知道,时间久了,必然威胁到自己。
于是他上任后先跟司马玮抢人心,他对禁军大肆封赏,凡是那晚参与诛杀杨骏的士兵一律奖赏,光晋封侯爵的就多达一千零八十一人。
立刻有人谏言他不要这么做,因为上一个这么做的杨骏坟头上的草还没长出来。
但司马亮为了争取更多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
除了封赏,他又开始大肆提拔亲信,排斥异己,想当官的人在他门口都排成了队。
提拔亲信的一个目的是抢夺兵权,例如司马亮任命他的亲家裴楷接替司马玮的北军中侯——掌管禁军。
司马玮当即就跳了起来。
裴楷是当时的著名贤人,向来知进退,杨骏也是他亲家,当时他也不去贪图富贵,如今司马亮的富贵他也知道都是烫手的山芋,他还是拒绝了这项任命。

司马亮和卫瓘商议决定使用大招:诸王就国——你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要呆在洛阳了。
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当年司马炎就是这么定的,他们不过是执行先帝遗命。
司马玮眼看自己辛苦努力得到的东西就要化为泡影,司马亮这个怯懦的老头子竟然摘取了所有果实,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皇嫂——贾南风。
当初可是你找我来的,现在你不能不管我。
贾南风一开始肯定是推脱的:“司马亮身为辅政大臣,他的做法无可厚非,我也奈何不了他啊。”
但是她也不能看着司马玮离开京城啊,那自己的如意算盘不就白打了吗。
贾南风委任司马玮为太子少傅,需要他在京城辅佐太子。
司马玮这才没有到封国去。
司马亮和卫瓘决定换一个思路,从司马玮身边的人下手。
司马玮有个舍人名叫岐盛,本来和杨骏交好,杨骏死后,靠着出卖旧主投靠了司马玮,品行低劣可见一斑。这种没有下限的小人,必然搬弄是非,生下祸患。司马亮和卫瓘决定将他抓捕。
岐盛和司马玮的另一个手下公孙宏商量怎样才能活命,他们也看到了司马玮也自顾不暇,要想活命必须投靠皇后。
这样的小角色当然接近不了皇后,但是他们认识贾南风的亲信积弩将军李肇,通过李肇,他们告诉贾南风司马亮想要谋反,司马玮已经知道了此事,他坚决站在皇帝这一边,唯皇帝马首是瞻。您尽快下命令吧。

贾南风笑了,她就等这个了。
当即让晋惠帝亲手下诏书,免掉司马亮和卫瓘一切职务,命令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率军守卫宫城。然后让心腹董猛把诏书直接送给了司马玮。
这诏书里压根就没提司马玮啊,为什么要送给他?因为他掌握兵权,这些王带兵还需要他给兵啊。
司马玮仔细看看诏书,是兄长司马衷的笔迹,一点没错,而且写在青色的纸张上,也没有错。
当时的体例,圣旨都要写成青色的纸张上,因为青色五行属木,属东,魏晋以来的诏书都用青色纸张。
但司马玮奇怪的是诏书的正常程序应该是通过中书省下发,怎么能由太监直接给自己呢?于是他表示上奏皇帝陛下证实一下。
董猛说:“事情紧急,已经来不及了。”
司马玮的血性腾地就冲了上来,他眼前立刻涌现出司马亮那跋扈的面孔,雪耻就在当下,自己竟然还要犹豫,真是不可救药。
司马玮当即接旨,立刻执行。
年轻人办事雷厉风行,他连下三道命令。
第一道:我奉旨讨逆,洛阳城内外三十六军全部听令,将帅立刻前来报到。
第二道:司马亮卫瓘的部属立刻放下武器,全部回家,一律不予追究,否则胆敢反抗,军法从事。
第三道:公孙弘和李肇负责逮捕司马亮,清河王司马遐负责逮捕卫瓘。
公孙宏这时候对司马玮提了一个建议,应该联合朝廷重臣行事,这样更有威严。例如当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就和蒋济一同前往的。所以他建议司马玮联合当时的老臣王浑一起行事。
王浑当年在灭吴的战役中立下过赫赫战功,颇受司马炎倚重,此时在朝廷的地位德高望重,。
但这样一个权力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精,怎么会甘心受他们摆布。
司马玮把他叫过来,话没有说完,王浑就哎呦哎呦痛叫,声称发病要回去服药,一回府里,立刻下令关闭大门,府兵全部列队,严阵以待。
任凭司马玮的人怎么喊叫,一概不理。
司马玮不敢节外生枝,只好先放过了他,赶快行动。

司马亮府邸被围的时候,他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手下人劝他调府兵抵抗,司马亮自以为自己一是顾命大臣,二是宗师(相当于司马家的家长,这也是他比杨骏自信的理由),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竟然站出来和众人理论:“你们说我谋反,诏书呢,拿过来我看看。”
公孙宏和李肇哪里跟他废话,直接命令军队杀了进去,司马亮束手就擒。
司马亮想得也没错,他的身份和地位在那摆着,士兵们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反而想着法地讨好他,六月的天气正是炎热的时候,士兵们让他坐到车底下,还有人为他扇风。
一直拖延到第二天早上,还是没有人动手。
司马玮怒了,传令:“砍下司马亮人头的,赏布一千匹。”
这可不是小数字,当时布匹就相当于货币,这一千匹布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可是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霎时间,司马亮不再是司马亮,而是一堆布匹,士兵们一哄而上,将司马亮乱刀砍死。

卫瓘和司马亮一样,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府邸竟然被包围。
卫瓘见惯了大风大浪,这种事还是第一次。
他的儿子卫恒从禁军中看到一个熟人何劭。
此公在历史上和乃父何曾都以骄奢著称,每天吃饭都要花掉数万钱。
他的女儿嫁给卫瓘长子卫密,和卫瓘是亲家。
不得不说卫瓘的人脉是真广,他和杨骏是亲家,和司马亮是亲家,这又来一个亲家。
但他的这些亲家人品都不怎么样,要么坏要么蠢。
杨骏和司马亮属于蠢,何劭就属于坏。
卫恒问他发生了什么,何劭什么也不说。
这就给卫家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不过是免官,免就免吧,反正杨骏当政的时候已经免过一次了。
而奉旨前来包围的司马遐手下就是这么说的,他们说打开大门,卫瓘就打开大门。
司马遐说交出印绶,卫瓘就交出了印绶。
但这个时候,司马遐队伍中站出了一个人,卫瓘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此人名叫荣晦,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现在对卫瓘全家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荣晦和卫瓘有仇,对卫瓘恨之入骨。
当年卫瓘担任司空,荣晦犯罪,卫瓘训斥了他,并逐出司空府。
荣晦此番就为报私仇而来。
他拿出一份名单,上面详细计列了卫瓘家里所有人的姓名,逐一清点,然后拉出去全部斩杀。
卫瓘几乎被灭门,只有他的两个孙子卫璪和卫玠在外地看病逃得一命。
卫瓘临死之前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邓艾。
当年钟会谋反,事实证明邓艾无辜,卫瓘却不释放邓艾,他曾和钟会一起诬告邓艾,担心邓艾报复,他就派了一个和邓艾有仇的将领田续将邓艾杀死。
想不到对方竟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卫瓘肯定会苦笑一声:“报应终于还是来了。”
《晋书》上说司马遐不能控制荣晦,后来一直因此事为人诟病,这个王爷活到二十八岁就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和他内疚有关系。
也就是说杀了卫瓘全家不是司马遐下令,一切都是荣晦自作主张。
这就有个疑问,荣晦到底是谁的人?是谁把他派到司马遐队伍里来的?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杀了卫瓘全家?
答案只能是贾南风,她有充分的作案动机。
当年卫瓘是站在齐王司马攸一边的,他还乘着酒醉说太子智商不足,强烈建议司马炎废掉他。
所以贾南风才找到荣晦,偷偷命令他可以报仇,正因为有了皇后的支持,司马遐杀起人来才这么有恃无恐。
杀了司马亮,杀了卫瓘,司马玮还觉得不过瘾,他想起来裴楷。
这个家伙当年差点夺了自己北军中侯的位置,怎么能放过他?当即命令把他杀了。
自从北军中侯没有当成,裴楷就预感到大祸将至,于是申请外调,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就准备出发了,当晚发生了司马玮政变。
裴楷竟然抢在大军之前赶到司马亮家,带走了司马亮的儿子司马羕,在岳父王浑(就是拒绝合作的老将)的帮助下, 接连转移八个地方这才逃得不死。
人杀得差不多了,天也快亮了。
岐盛这时候问了他一个问题:“下面怎么办?”
司马玮茫然了。
岐盛说:“您应该带兵杀进皇宫,杀了皇后,然后成为辅政大臣,独掌朝纲。”
岐盛在权力的下场摸爬滚打,已经把上层嘴脸看得清清楚楚。
司马玮杀了这么多人,必然要成为下一个背锅的人,反正大家都认为他手里有圣旨了,不如乘势把事情做大,直接控制皇帝,直接把锅甩给皇后贾南风。
司马玮只图泄愤,从没想过做这么大事,带兵进攻皇宫,这是谋反啊?再说了这个嫂子是自己盟友,怎么能杀呢?
他这一念之差,让他失去了活命的机会,也充分证明他顶多是个赳赳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