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之后,今年就再没看过这个级别的情感大片
已是连着第三年,在国庆档期待格外适合全民观看的「我和我的」系列了。
事实证明,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的我的父辈》构成的国庆三部曲,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重磅IP。

《我和我的父辈》之〈乘风〉
这IP一再汇聚中国最鼎盛的主创阵容,从最开始就谋求打破主旋律电影的传统讲述模式。它不再通篇聚焦同一主角、同一事件,也不再普遍采用同一视角、同一基调,同时,它不再把单一的激昂或悲苦作为主调,也不再需要把贴近生活、还原本色视为冒险。
这三部曲另辟蹊径的方式是,每次都基于一个内涵丰富、关系密切的「对象」,由不同创作风格的导演,浇灌进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思考,继而汇聚成「1+1>2」的作品。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
整体上,三部曲从国家,讲到家乡,再到家庭,从外在大环境,讲到外在小环境,再到内在环境。视角是越收越小的,但这不意味着层面越来越窄,因为它偏向个体叙述的情感与启示,始终在应和家国大视野的铿锵节奏,说的是个体,其实代表的是群体,说的是「小家」,其实反映的是「大家」。
在这样一种态度里,三部曲又成了一部一气呵成的长篇叙述。它是能够在深层次震撼人心的,无论是高屋建瓴的指引,抑或是鸡毛蒜皮的呈现,都有深入浅出、一沙一世界的语言,因此,这些都是没有观影门槛的「合家欢」电影,笑点与泪点密集排布,很适宜全家人共同经历与思索。
豆瓣热评里头,就有一些很有代表性。比如对于《我和我的祖国》,有网友说,「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也有人觉得,《我和我的家乡》「应该是国庆档最想看的片子了,最后一部〈神笔马亮〉最好……接地气,以小见大挺好的,挺适合假期跟家人一起去看。」

《我和我的家乡》之〈神笔马亮〉
《我和我的父辈》同样值得这样期待。而有了这个视野,我们可以更透彻地观照这部电影。
它包含四个篇章,分别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四大明星自导自演,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自身擅长的风格。那框架内的四个时代,各有一个「我」与父母一辈相关的故事,牵引着集体回忆与家国自豪感。

《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
这部电影的平顺,在于有着明晰的年代顺序。从战争时期,到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再到当下的新时代乃至未来,呈现出一个物质与精神层面越来越好的趋势,而相应地,四个故事的内核,从悲壮,到奋发,到开拓,再到繁盛,又有一个不断增强的情绪积累。
传承父辈拼搏精神,通过艰苦奋斗换来快速发展的繁华盛世,并将不断开创美好时代,是我们能确切地从电影里感知到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接续上了前两部作品的命脉,继而赋予个体一种持续递增的积极格调。

《我和我的父辈》之〈少年行〉
而《我和我的父辈》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只容纳四个故事,这样,每一个故事都有更从容的篇幅,去呈现个中情绪与旨意,所以每一个人物,都能够更实在地走到观众心里。
第一则故事〈乘风〉延续了吴京对军事题材的擅长,讲述了1942年五一反「扫荡」期间冀中军区骑兵团英勇抗日的故事。历史上,这真有其事。他们曾在那年一月攻克安平县城,救出500多位民众与100多位被捕的抗日人员,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截断日军修路大计,创造骑兵单独攻坚克城的辉煌范例。

从「战狼」到「战马」,吴京实现了自己的突破,无论是规模的排面上,气氛的拿捏上,还是人性的考验上,精神的弘扬上,都是如此。他越来越懂得在宏大战争中,把面目分明的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观照的对象,以此来进行更能击中人心的电影表达。
因此,尽管骑兵团的战绩是彪炳的,但是背后的牺牲被他精确地捕捉到了。寻常战争中大无畏献身带来的泪腺冲击,〈乘风〉都有,但是它还有更锥心的决断,那就是团长马仁兴(吴京饰)是否要用包括自己儿子马乘风(吴磊饰)在内的少数属下,来换取几十位村民的平安。
这决断因为超越绝人世间绝大多数抉择的那种难,瞬间提升了故事的悲怆感。在这里,父子关系是被置放在更崇高的道义,更光耀的使命里的,于是它不再仅仅关乎那对普通父子,但又因为不得不超越个体,前脚才说害怕儿子不怕死,转眼就亲自让儿子做炮灰的父亲,会如此叫观众感慨。

同样的思想境界被自然延绵到电影的第二个故事,不过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异,如果说〈乘风〉的泪点是偏刚猛的,那么,章子怡执导的〈诗〉,泪点就是偏柔韧的。
很惊喜,章子怡第一次做导演,就能把内外的浪漫,给扣到荒凉但昂然的年月里去。1969年,科研人员在「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冒着生命危险奋进。

一方面是祖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梦,一方面是孩子的殷殷期盼,他们在前赴后继的征程里竭力兼顾着,但总要有人为了更大的功业做出牺牲,因此,故事里的小男孩(袁近辉饰),就要面对生父(杜江饰)与养父(黄轩饰)相继倒在同样岗位上的惨痛。
导演对悲情的处理是很有层次的。先是节制,母亲凯迎(章子怡饰)要在意外发生后强忍悲痛,请求所有同事帮忙演戏隐瞒,以免孩子经受不住,然后她在必须要用最妥帖的方式向孩子说明真相,并引领他走出悲伤的当口,把情感流畅地疏导出去。

说的话不是干枯空洞的,而是「害怕不能陪你成长」,场面也不是抱头痛哭的一味悲戚,而是哪怕小男孩要在此时迅速长大成人,也要留给他对梦想的期许,对未来的信念。
所谓「诗」,不只是父亲对他充满善意的谎言,母亲对他穷尽心思的寄望,也是一代父母写给孩子的爱,一代科研工作者对国人走向星空的梦。这些参差的美好物事,集体写就了悲壮,又在悲壮里盛放璀璨跟温柔。

章子怡说,「我们是在用真挚浓郁的情感,来表达对父辈们无私奉献的敬意。」她展现的坚定与温热,就不只是梦回《我的父亲母亲》,在苦困里展现最纯真的情感,而且能深沉地用眼泪诠释越挫越勇的坚强,凸显科研人员的担待,父母的深情,以及女性力量独有的美好与坚韧。
时代的痛与民众的勇,主要集中在《我和我的父辈》前两个故事。自打时间线跳到改革开放后,基调就开始合宜地欢喜起来了,于是后两个故事的精髓,就凝聚于时代的好与民众的乐上。而且我们得知道,这俩可是今年大银幕上少见的既轻松又搞笑的喜剧,无论如何都不该错过。
第三度参与的徐峥带来一个发生七十年代末的上海故事〈鸭先知〉。〈诗〉里的奋发锐进,被他揉入到喜剧内核中,焕发出新的表达气象。

徐峥太知道如何表现弄堂里的市井气了,那些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的沪式日常生态,天生就适合安插你来我往的机锋语言与俏皮神韵。这样的故事注定是风趣的,何况主角赵平洋(徐峥饰)是个喜感的推销人才,光是与儿子赵晓冬(韩昊霖饰)在公交车上几次三番打广告,就极富笑料。
又因为它的市井性,「面子」成为横亘在父子关系中的重大考验。在突围的过程里,不只是父子间取得相互理解,而且关联到整个社会对经济好转的寄望,对创新精神的认可,以及对个体奋斗的肯定。所以它在说这一个家庭的风头,也是在说时代先河的光耀。

也许是有意的安排,本片直接跨过了「当下」,让最后一个故事,沈腾的〈少年行〉,带领观众直接飞到2050年的美好未来。
在这个融合科幻元素的喜剧中,将来的科学家为了试验时间穿越,让机器人邢一浩(沈腾饰)来到当下的深圳,闯入小小(洪烈饰)的生活中。

「开心麻花」多年累积的水准,在这里有很充分的发挥。沈腾跟马丽这对搭档,就是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我和我的家乡》的〈神笔马亮〉,以超强默契画出了饱含感动的幽默,到这里,光是楼盘公共锻炼区一场「人机」对戏,就足以叫全场爆笑。
又不止是他们,片中还有艾伦、常远、王成思等「开心麻花」熟脸,以及辣目洋子这些新晋笑星,这些搞怪但恰如其分的表演,调配出踏实但天马行空的笑点,让人觉得,这一品牌,始终都走在自我进化的路上。
事实上,经过这么些年的思考与发展,沈腾不再只是一位喜剧电影人,以他为代表的「开心麻花」也不再只是一个喜剧品牌,二者成了中国喜剧片最稳定的长线输出,让「接地气」「奇思妙想」和「发人深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最诱人的标签。

〈少年行〉就是这样,搞笑之余,邢一浩跟小小之间,很奇妙地激发出真挚的父子关系。献身人工智能的父亲早已去世,邢一浩在学校假扮父亲给小小带来了久违的开怀,而邢一浩也在渐渐明白了父亲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思想上的塑造者,小小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邢一浩的「父亲」。
于是这段另类的双向父子情,拓宽了父辈与子辈的定义。它超脱了人与人、人与时空的关系,又从更本质的层面,揭示了科学所凝聚的人类真善美。被这种科学引领的未来,也才有让我们为之向往的可能。
《我和我的父辈》就是这样,让观众忆苦思甜,继而从一个个艰难时代,渐次迎面值得守望的将来。感情的靠拢与精神的递进,仰赖于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它让人很好地感应到国盛民强,以及火热的时代精神下,永远动人的亲情。

《我和我的父辈》之〈乘风〉
电影里,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怀有不解。譬如乘风觉得父亲从未对自己表达过关爱,赵晓冬觉得失败的父亲特别丢人……各有各的委屈,但疑虑、孤单与恐惧又指向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真相,因此他们敏感的知觉,很容易引发共情。
片中的父母,也都很像我们印象中的父母,既亲近,又疏远,知道他们有爱,但不知不觉表达就错了位,隔阂就成了心病,一定是要等到某个时机,并不善言的家长才有机会让孩子理解自己。
为什么马仁兴一句「要死,就死我后头」对马乘风有那么大的触动,为什么简简单单的「我相信你」能让小小哭得稀里哗啦,为什么「爸爸的工作就是在天上写诗」终归形成孩子一生的温柔回望,为什么「爸爸要你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不止让赵晓冬心生感慨,就是这个道理。

《我和我的父辈》之〈诗〉
这电影,就是用两代人的和解,来传递人世间最本真的情感,继而给两代人的沟通与相处做一个试探性的举证。人生中多的是缺失、遗憾、恐惧与失败,怎么共同跨过,这里就有某种答案,这答案是让观众真正走进电影的钥匙,也是电影走进观众的契机。
它又有不同的高度,即每一个父母,都不会是一个脱离时代的父母。但「时代」在这里,不是一个空泛的命题,它所凝聚的是一种以国为背景,以家为核心的精神动力。这不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而是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与思想广度。

《我和我的父辈》之〈少年行〉
电影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去探讨每个个体所要面对的权衡与奉献,才更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才能给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慰藉。主旋律电影做到这一步,也就能更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其感化与激励作用。
群星荟萃,老少咸宜,有笑有泪,有得有感,这样一部超值的国庆档电影,确实很值得我们带着全家人一起去欣赏,一起去感受。特别是,我们多久没在影院看到过如此有料的国产大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