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 | 荀子性恶论知识点讲解
by 乾健学长


荀子,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考察的重点之一,虽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往往被认为不及孟子,但先秦儒学不过“孔孟荀”,且荀子之学术地位是否如此着实可商榷一番。而荀子为后世儒学所诟病的则主要是他的“性恶论”,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荀子是否是“性恶论”。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对应孟子来的,荀子在《非十二子篇》、《解蔽篇》等文章多次批评思孟学派,以其“按旧造说,谓之五行”,这里的“五行”即指“仁义礼知信”,这里的冲突就在于孟子是从先验的角度去谈道德与人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荀子所反感的。从这里入手,我们也可以较好的理解荀子所谓的“性”是什么了——就是原始材质,人生下来以后之各种特性。荀子并不完全不听孟子的观点,而是认为所谓的“性”中当具有的一切必须是初生时即显现的,而很明显,“善”并不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即表现出向善的特性,因此荀子并不赞同所谓的“性善论”。

其次,荀子站在经验与现实的立场上的论述,是否意味着“性恶论”就是直接指“性”必然为“恶”,无扭转之可能性?很明显,荀子固然重法,培养了韩非子与李斯这两个法家人物,但他自己依然是儒家。儒家必然是认定人性可通过学习改化的,否则,儒学的社会基础便会崩塌。这样看来,荀子其实并不是一味强调人性为恶且不可改变,而是指若是人不通过学习,不经过修养,就有很大的为恶的可能性。故荀子之重点实在于“情”可为恶,人若无法控制情欲,则泛滥而为不可制,是为恶。这样看来,荀子虽说“性恶论”,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性之必然恶,而在于情欲之可恶,由此又可引申出荀子的“群分”的政治哲学。

(“《荀子》全书以《劝学》开篇,既是模仿《论语》,亦可见荀子对‘学’的塑造人性之重视”) 再者,若问荀子之“性恶论”,则不可止于以上之内容,因荀子之意,在于引发“化性起伪”之理论。前面已经说过,荀子与孟子之立场不同,孟子专在先验上谈,强调的是纯粹的先验道德意识,而荀子则是从经验出发。因此前者在于人性之扩充,而后者则在于人性之控制与改变。所以,荀子在解释了为什么“性恶论”是合理的之后,就转入了处理此种人性论面临的问题:既然人性恶,那如何使人为善?荀子的回答是“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清人郝懿行注曰:“性,自然也。伪,作为也。”故“伪”是人之作为的意思,与我们现在说的“伪装”之“为”完全不同。荀子又说: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在荀子看来,凡是不可学的皆为“性”,反之则为“伪”。这里面“学”的意义很重,但这并不是我们此次讨论的重点了。荀子性恶论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