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说,一定会有不少人错过这部宝藏剧
这部电视剧每一集的开头,或许会让现在的年轻人略微感到费解:
画面中摆着一台笨重的黑白电视机,四四方方,一侧是旋钮和喇叭,顶上伸出一根长长的天线。画面飘着雪花,需要人用力拍打几下,才能蹦出不够「高清」的画面来。
但年纪稍长的人,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这个镜头,不需要多费任何口舌,迅速将我们带入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上世纪90年代。
关于更早年代,也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剧,我们看过很多;更晚一点的以新世纪为背景,应该属于当代范畴,那就更多了。
唯独90年代,我们至今难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角度,去表现那个年代人物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守。
这部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启航:当风起时》,选择了一个进入90年代极佳的切入口——互联网创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至今仍处在当年那波互联网创业浪潮的余波之中,这就让剧中的90年代,既是「过去」,又是「当下」。
这,才是对90年代的准确理解。
1、再造一个充满未来感的90年代
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剧有所不同的是,这部剧将「互联网」三个字进行了彻底的追溯,回到它开始的起点,为观众重建了一个90年代初的行业面貌。
正如导演刘畅所说「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90年代像一场梦;而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希望我们能够帮他们造一场梦。」

这部剧的每一集都会有一段90年代真实的纪录影像,但导演并没有将纪录影像本身间离出来,而是选择将非虚构影像嵌入进虚构故事中,让剧中人物从纪录片中「走出来」发生故事,瞬间将观众拉入进时代的印象中。
但与此同时,这部剧的每一集的开场都会放一个小电视,「提醒」观众这只是一个虚构故事,让真实成为了虚构的注脚,而不是目的。

观剧的时候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这虽然是一部现实创业题材的剧,但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界限暧昧地游移,在整个视觉呈现上,强调了一种时代滤镜下的浪漫。
据创作团队所说,这部剧在拍摄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工业朋克的元素,受到「过去即未来」的启发,以「未来即过去」作为视觉核心,让整部剧有一种造梦质感。

所以,不难看出,这部剧既营造了一种时代的梦幻氛围,又能够将时代与个人的成长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当下和未来的视角,「假定」出了一个90年代,以此面向过去。
2、无论命运起伏,都有一条底线需要坚守
《启航》目前已经更新至22集,这部剧围绕燕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两名学生萧闯和裴庆华展开,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期,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下,两人加入到了还是电脑代理的华研公司,从销售做起,开始了共同创业的道路。
在第22集,萧闯的二次创业受到危机,怀念起了在北京的日子,而萧闯走后,裴庆华在公司受到器重,开始了高升之路,但也因此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争夺。在风险与成功并存的时代,没有人能拒绝「被改变」,但一旦人改变,他周围的关系也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发生连锁变化。
他们究竟能否守住自己的底线原则,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下,他们的未来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启航》以创业剧的笔法,剥开了创业充满奋斗与理想的内核,以剧中两位主角,裴庆华和萧闯的事业与爱情为主线,写出了个体在充满变数的人性与机遇的时代下,他们的改变与坚持。
剧中的裴庆华像个天生的悲剧演员,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时代为之注入的希望,裴庆华因为掌握电脑技术,在那个亟需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他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随着后续剧情的展开,观众也会看到,在变动时局中,希望被摧毁,信念发生崩塌后,他的落寞与蜕变。
作为观众我们会唏嘘,但也一定会因为看到裴庆华对待生活的严肃认真而心生敬畏。

与裴庆华完全不同,萧闯机智外向,在销售方面是绝对的王者,在被华研开除后,只身来到广州,想要另起炉灶,发掘下一个时代机遇。但萧闯的广州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第22集中,萧闯交付了订金,但 DVD的货源迟迟未到,导致自己在客户面前陷入信任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货源不能补齐,自己还会因此负债。曾经拥有无限风光的萧闯,如今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落差和外界的阻碍,他的下一步究竟在哪里?

如果说,裴庆华像悲剧演员,那么萧闯就像是一个喜剧演员。我们可能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悲,因为他在大家面前总是将悲藏在喜中。我们永远看到的是一个说着「没事」,继续向前,乐观积极的萧闯。
萧闯离开华研后,开始独自闯荡江湖,生活陷入了落魄。但他似乎一直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响应着时代的号召,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而这样一个久处在时代布下的枪林弹雨中的人,内心的悲情总是会被表面的浮华所遮蔽住,不表露不代表不存在。但这也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萧闯的那股争做时代弄潮儿的闯劲儿。

3、爱情是黑暗中指引前行的萤光
当然,人设如此丰满的主人公必然离不开纠葛的爱情故事,因为在爱情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脆弱或者恐惧,人物以此能够呈现出更为真实落地的生活化状态。
比如,萧闯和谢航的爱情。萧闯和女友谢航虽然一开始甜蜜恋爱,但彼此之间的间隙却隐隐作现,谢航的父母觉得萧闯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并不看好两人交往。
萧闯的失业,谢航的晋升,两人的社会地位立马拉开了鸿沟,载着感情和现实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一个是外企白领,一个是被开除的无业游民,社会身份的变化加剧了两人本身的差异矛盾。

而这看似熟悉的情感戏,被放置在了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立马就有了区别性。观众能够透过两人的身份和情感关系,窥视到时代的痕迹。就像剧中提到的几部电影那样,两人的感情故事也上演着哀婉的分分合合。

90年代的录像厅相比电影院来说,更加流行,而录像厅这个带有强符号性质的年代盛物,以成为两人爱情红线的方式再次重新回到了我们现代观众的视线,勾起了对于时代的记忆。

但随着录像厅的消失,网络的兴起,两人的爱情在这个充满变数与诱惑的时代面前是否依然能够成为彼此坚定的选择?
萧闯,变革中寻求创造的草根创业者。在那个时代,下海创业可以瞬间让你成为有钱人,但也是瞬息之间,就会一无所有,欠下巨债,他的生活注定不会平稳。而谢航,想要打破规则,实现自我价值的外企精英。出身于国企家庭,从小循规蹈矩的她是一个在稳定中追求向上攀越的人。

在昨天的第19集中,萧闯主动提出了分手,但却没有告诉谢航原因。两人的甜蜜恋爱戛然而止,但两人的爱情却并没有因此褪去。萧闯的「为你好」,既有他个人方面对于现状的无奈,但更多地是对于两人未来的迷茫。而现在剧情进入第22集后,我们看到谢航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广州寻找萧闯。

此时事业爱情双双落空的萧闯能否走出低谷?两个走着不同道路,但又被爱情链接在一起的人,要如何共处?最终两人能否化解观念上的区隔,走到一起?在这个倡导「网络改变生活」的时代,网络会改变他们的爱情吗?如果改变,他们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次发生联系。
而剧中的另一对,谭媛和裴庆华,两人在性格上更加互补,对爱情勇敢诚实的谭媛,能够慢慢引导着裴庆华从原本紧绷枯燥的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让裴庆华学会叛逆,学会释放自己,而裴庆华的严肃靠谱也能让谭媛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人生中的选择。

昨天的剧情中,谭媛出国在即,罗列出了一张「不留遗憾」的清单,让裴庆华陪自己完成上面的事情。其中有一条是吃霸王餐,谭媛想要让裴庆华体验一下刺激叛逆的感觉,然而裴庆华还是到前台付账,没想到,谭媛其实已经付过钱了。

导演和编剧通过这个情节的设置不仅将两人性格中的互补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还能够呈现出这种性格互补的戏剧张力,古灵精怪的谭媛想要制造恋爱中的小浪漫,裴庆华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原本是一个「冲突」,但却因为谭媛先一步付账的行为,让两人的这张冲突转变成了爱情中最让人心动的一幕。
剧中四个人的爱情与事业交织在一起,然而却总是在爱情的高潮处,因为事业轨迹的突变,导致双方被迫停下对美好爱情的追逐,转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但最后却发现唯有爱情能够带他们脱离这样的迷茫,给予他们重生的力量。

4、所有时代剧都是当代剧
纵观目前的剧情,这部剧在叙事上给到了人物足够的成长空间,无论是萧闯还是裴庆华,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谷底与浴火重生。
而在整体逻辑结构中,这部剧又能够将时代节点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从工作分配制度到股票认购,再到苏联解体对中国造成的巨大冲击,历史事件与人物行动之间互相呼应,以此构成了一幅时代与个人的共生图像。

《启航》在展示个体在与时代的博弈过程中,并未让人物被时代洪流单向度地裹挟,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个体与时代所相处的几种不同方式,在这份博弈的答卷中,我们看到了人勇于创造时的伟大,也看到了接受失败时的另一种伟大。
当我们二十年后回望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