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上一寒士一一孟郊》陈再明21、9、29
孟郊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国势日衰,豪气干云的孟郊在这个时候出场,显然不是时候。因为他的″苦吟″被排挤、被冷落;因为他的″贫寒″被看低、被嘲笑。这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却浮沉在历史的浊浪里,实在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杭嘉湖平原,以其天生的富庶,呵护它的子民。孟郊作为异类,身着母亲密宏縫制的粗布衣裳,早早地向着长安奔仕途去了。孟郊少年丧父,暮年丧子,孟母裴氐时刻鞭策儿子读书求荣,出人头地。孟郊四十一岁才中吴兴乡贡,次年便一鼓作气直奔长安参加科举。
唐德宗建中元年,孟郊到了北方,这里仍是战乱未息,两河一带是藩镇割据、厮杀最烈的地区。公元783年10月,孟郊被困河南,李希烈的叛军控制着两河地区,颜真卿代表朝廷劝降去了。第二年,年逾古稀的颜真卿被害于蔡州,这一血腥的事件,震顫了孟郊的心灵。他转赴长安应考,却连读两年考试不中;那阵子,韩愈、柳宗元、李观也纷纷落第。孟郊面临英雄末路的境地,其悲苦、其潦倒的窘况,可以想见。
贞元八年那次应举,主考官是后来成为中唐名相的陆贽和知名的古文学家梁肃,因为好友李观的推荐,孟郊准备了一些诗作,投谒梁肃。陆贽和梁肃阅到孟郊的作品,觉得寒气攻心,一笔勾去了他的一腔热情。但在逾千人的应试队伍里,孟郊结识了韩愈,并从此成为终身至交。韩愈小孟郊十七岁,文学史上两颗巨星碰撞在中唐的时空里。这次,韩愈登第,孟郊却名落孙山。第三次的落第,让孟郊失意至极:″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失意容颜改,畏途性命轻″。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5)冬日,孟郊这次藏了寒气,在考场上写出″少年三十士,嘉会良在兹″的佳句,他的试卷被相中,二月金榜题名,人生的高峰顿现。那个时辰在孟郊的眼里,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尽是些看热闹的大姑娘小媳妇,孟郊骑在马上欣赏这″人间美景″,心情真好!故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流传千古。
孟郊中进士是四十六岁,这个光环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十年寒窗、孤灯苦读之后,才有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荣耀。可是,按科举规矩,中榜后并不授官,只是有做官的咨格。要在秘书省作校书郎,任滿才下基层作县尉。县尉官太小,孟郊初不愿意,最终在友人的规劝下,才到溧阳(属常州)去做县尉。临行,韩愈认真地写下一篇传世之作《送孟东野序》,给了他一个″物不平则呜″的警句。
孟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把在武康的老母接来。人生到五十才有报恩老母的机会,令他感慨万千。孟郊一直想为母亲作一首诗,苦于自己未见出息,今日要为母亲祝福一番,于是千古传诵的《游子吟》出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10年,韩愈任洛阳令,孟郊有较多机会与韩愈交游论诗。殊不料,一场病疫在短短数日内夺去了孟郊的三个儿子。他一气写了九首《杏殇》诗,借花蕾的凋落,哀悼早夭的幼子。813年,孟郊自知生命将到至尽头,写了《秋怀》十五首,写得十分动人:
秋至老更贫,破门无人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人衣。
史载:孟郊死时″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这里所指的亲友,无非是那帮诗友,即韩愈、李观、张藉,他们张罗买棺营葬,还供养孟郊的妻子余年。
孟郊在政治上,不善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我,进取之心只表现在诗内。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全不问这才学是否对人家胃口。弄得苏东坡也很矛盾,″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