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剧里没有爱,只有缺爱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大家会十脸懵圈,琼瑶小说和琼瑶剧里的所有的人每天什么正事儿也不干,就为了爱情要死要活的,这还能叫没有爱吗?

是的,琼瑶笔下的主人公将爱情视作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甚至是唯一的事,为了“爱情”这个伟大的理由,可以牺牲其他一切的人和事,这恰恰是一种病态的、畸形的心理。
让我们来温习一下费云帆被吐槽多年的台词:“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可她失去的是爱情呀!”

大家之所以觉得这样的台词太奇葩,就是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认为姐姐的一条腿比自己那所谓的爱情要重要得多,是根本无法去与之类比的。
但是在琼瑶的世界观里,紫菱的爱情就是最重要的,别说是姐姐的腿不算什么,就算是姐姐的命,那也没什么要紧的。
这点在《情深深雨濛濛》的如萍身上体现殆尽,依萍和书桓吵架,她每一次都开心到不行,都认为是自己的机会来了,上赶着要去给准姐夫送温暖。

这还不算完,当依萍在她的订婚宴上跳桥命悬一线的时候,如萍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爱情没有了。

在听到依萍生命垂危的消息,她的第一反应居然认为这是依萍耍的手段,好把书桓抢回去。
等去到医院亲耳听到医生说依萍生还机会渺茫,她想的不是“狗男人算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我姐姐能活下去”,却还是在意书桓眼里心里都只有依萍、没有自己。


你看看,如萍这脑回路还是人吗?
如果你觉得如萍和依萍不是一个妈生的,各自的妈还存在竞争关系,所以算是塑料姐妹花,没有感情基础,为了一个男人撕的不可开交还算是可以理解的话。
那么紫菱对绿萍的所作所为,就完全说不过去。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绿萍都是对紫菱特别好的模范姐姐,每次她们的妈妈因为紫菱学习的问题教训她,绿萍都会护着紫菱,非常包容这个妹妹的奇思妙想和鬼主意,而且对紫菱和楚濂的交往也从来不设防。
但是在紫菱看来,绿萍的这些好却都成了她的罪状。
建议对电视剧中的紫菱有好感的一定要去看看琼瑶奶奶的原著,那是以紫菱第一人称去写的小说,将她种种阴暗的心理袒露无遗。
她认为绿萍的优秀是一种罪,姐姐是白天鹅,她就成了衬托姐姐的丑小鸭,姐姐脾气好能包容她,更显得她性格乖张不讨人喜欢,甚至姐姐放心让她和楚濂一起玩,她都要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在姐姐心里是个没长大的、没有女性魅力的小女孩的缘故……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紫菱前十八年的人生里的主题就是疯狂地嫉妒姐姐,还要阴阳怪气地装成自己不在乎的样子。

她认为漂亮、优秀的姐姐占据了父母和亲戚朋友所有的关注,所以她将自己人生中所有的不得意都归咎到姐姐的头上。
在故事的前半段,观众会感觉紫菱完全将姐姐当成了仇人、敌人,不顾一切地要与姐姐展开雌竞,绿萍和楚濂约会的时候,她一定要去当电灯泡,用各种假摔来吸引楚濂的注意,当绿萍和楚濂去扶她的时候,她也是一把甩开姐姐的手而直接依偎到楚濂的怀里。




她之所以那么“爱”楚濂,不是因为楚濂有多么优秀,她爱他,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是姐姐的爱人,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的一对,她能夺走楚濂,就意味着她(自认为)终于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战胜了姐姐。
紫菱种种的叛逆,比如不想再复读考大学、跟费云帆学吉他、和楚濂玩地下恋情、在绿萍车祸后和费云帆闪婚等等,其实都是极端缺爱、渴望被关注的表现。
她抢走绿萍的男朋友,她嫁给风流多金的费云帆都是在向她们的母亲呐喊:妈,你看看我吧,我并不比你引以为豪的绿萍差!
依萍也是如此,她表面上非常恨陆振华,但她心里其实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爸爸的爱。
她所策划的“复仇”,比如抢如萍的男朋友,去大上海唱歌等等,其实也是为了引起父亲对她的关注,就像那些为了引起父母注意而嚎啕大哭的孩子一样,毕竟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这些姐妹之间的雌竞表面上是在争夺爱情,但实际上紫菱是在争夺母亲的关注,依萍是在争夺父亲的关注。
只有在成长过程中缺爱的人,才会在长大后认为爱情大过天。
那些曾经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的爱,他们迫切地需要在爱人身上找到代偿。
只有在要死要活的恋爱里,她们才能找到那种被看到和被需要的感觉。
琼瑶的小说里,这样姐妹争爱的故事还有《燃烧吧!火鸟》等等,这些故事里都有琼瑶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特别是《窗外》和《一帘幽梦》。
琼瑶有一个比绿萍还要优秀的妹妹,先毕业于台大物理系,后来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继续深造,在那里结识了她的丈夫,毕业后两人先是在NASA就职,后成为一家科技顾问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而琼瑶虽然爱好文学,但是数理化成绩很差,高考两次落榜,一直生活在妹妹的光芒之下,而出身书香世家、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对琼瑶很是失望,多有苛责,而将更多的关怀和爱,都给了琼瑶的妹妹和两个弟弟。
所以她在中学就闹了师生恋,放弃高考之后,又早早结婚离家。
《窗外》与老师的师生恋,紫菱与费云帆的老少恋,都体现出琼瑶渴望得到年长者的爱与关怀,更直接点,就是她的恋父情结在作祟。
青春期的时候读琼瑶的小说,以为读到的是爱情,现在读琼瑶,我读到的是女人为什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雌竞。
归根结底,中国的女孩子们太缺爱了。
在厌女几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们,从小就比男孩子要努力许多,才有可能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认可和关爱,所以她们很小就习惯了要通过竞争来争取有限的一点点爱。
因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撼动男孩天生就拥有的性别优势,女性更多将竞争放在了同性之中。
为了争夺她们在意的男人的关注,别说是闺蜜了,亲姐妹也能为之反目,婆媳关系自古以来都是大难题,就是因为她们搞得像情敌一样,更有甚者,连母亲都要和自己的女儿争宠。
这些在厌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害者们,在结婚生子之后,又成为了厌女心态的施害者,对儿子倾尽所有的爱,而将女儿、儿媳视为竞争对手。
我在小红书上看到有怀孕的女人说:“不想生女儿,生儿子可以有两个男人保护我,生女儿我就不是唯一的小公主了。”

而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也会形成崇拜男性、厌恶女性的心态,比如抖音上有很多账号,就体现了这种扭曲的家庭关系。
这个女儿为爸爸打抱不平,说妈妈“是只只会下蛋的母鸡”:





如果是正常的男性,应该要教育自己的女儿尊重她的母亲,让她分清楚亲情和爱情的区别,可是有相当多的男性,却在暗戳戳地助长母女间的争风吃醋,甚至享受女儿对他的暧昧。

张爱玲的《心经》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主人公许小寒从12岁就开始暗恋父亲,将母亲视作破坏他们感情的第三者,作为父亲的许峰仪不仅没有阻止, 反而默许且助长了女儿畸形情感的泛滥。
小寒20岁生日的时候,邀请了一帮同学来家里庆祝,她的母亲为了不打扰她们,早早就出门了,而她一直在等待父亲归来,要将他介绍给同学们。
她张口闭口都是“我爸爸,我爸爸”,一个同学忍不住悄声说,只听见她爸爸长,爸爸短的,她母亲呢?还在世吗?
作为母亲,其实早已觉察到小寒将自己当作了情敌,但面对小寒的步步紧逼,母亲只是一味地包容、退让,将她当做天真的孩子去看待。
母亲说:“有时候我也起疑心,我不许自己那么想,但是,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的衣裳,或者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在抖音,我看到很多在青春期已经有了性萌芽意识的少女,像许小寒一样,视母亲为情敌,甚至对父亲进行懵懂的性暗示。
父女俩并肩走,跟在后面的母亲说自己是个“送货的”:

女儿当着母亲的面,对父亲挑抖音流行的扭腰顶胯的宅舞:

母亲在做家务,略微抱怨几句,女儿躺父亲大腿上说:“你想干就好好干,不想干我们再请一个,你个外姓人!”


不可否认抖音的很多视频有摆拍的成分,台词、互动有剧本,但这些视频大行其道且大受欢迎,正说明了它们的受众是认可这种价值观的表达的。
如果说琼瑶因为文笔好,能将扭曲的雌竞关系包装成爱情童话的话,那么抖音这些视频就赤裸裸地暴露出缺爱的环境,是怎么荼毒了一代又一代女性,形成恶性循环的。
缺爱的女孩子们终其一生在竞争被爱、被关注的资格,她们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醒悟到,最珍贵的爱,是自爱。
当她们卑微地企求爱、甚至是卑劣地争夺爱的时候,其实对自己是不自信的,因为真正爱自己的人,是自恰也自足的,并不需要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来肯定自己(不管他是你的父亲,还是你的意中人),更不会天真地以为得到了他们的爱就意味着赢得了整个世界。
女孩,唯有自爱,方能自救。
「本文首发我的公众号识装(funfashion),更新比较快,文章也比较全,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