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烹茶:国之品茶艺术先河|饮茶方法的演变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唐·皎然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饮茶历史。而纵观中国茶叶发展史,唐代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历史时期。唐代开创了中国的饮茶方式——烹茶。此后,我国的饮茶方法先后经过了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以及当代茶饮等几个发展阶段。

唐人饮茶注重品饮艺术,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音yan)茶、煮茶等方式。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不仅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还将其提升到了艺术层面。
唐朝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唐朝发达的交通有利于南茶北运,使饮茶风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在茶事过程中表现中庸之道。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文人志士、僧侣道人都喜欢喝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陆羽的《茶经》问世,使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极力提倡煎饮法,《茶经》中记载唐朝烹茶最重要的四个环节是“炙、碾、罗、煮”。煎茶法是将茶饼加工成细末状,用箩细筛茶末,再进行煎煮。煎煮时先将水放到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三沸”即止。一沸出鱼眼泡加盐调味,二沸泉涌连珠,留一勺备用,三沸生茶沫。三沸之后不宜再煮,防止水老。饮茶要趁热,将鲜白的沫浡、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沫一起喝下去。

大唐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随着唐朝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叶、茶艺、茶文化远播海外。
从汉代丝绸之路到宋元明清的对外交流,茶叶一直被视为文化使者。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茶叶随之传入西藏,带动了两地茶马交易,也随着佛教传播向东传入日本。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鲜有人知道,茶叶随着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传入了西藏。文成公主和亲后,茶叶随即在当时的贵族阶层盛行,形成了两地的茶马交易。

边塞最喜饮用的酥油茶,相传也是文成公主创制。文成公主刚到吐蕃时,适应不了高原干冷的气候,也不习惯每天多肉多乳的饮食方式,常感油腻消化不好。于是便把清爽的茶加入奶中,之后她在煮茶时还加入盐、松子等,便逐渐发展成了酥油茶。
中日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他们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汤、茶鼓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切身感受着中国“茶烟袅袅笼禅榻”的饮茶文化。学成归国后,他们大力传播茶文化,将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传入日本,日本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就此诞生,这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影响持续至今。
到了唐朝中期,饮茶已经蔚然成风,把茶饮的方式程序化,并赋予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茶饮上升到了艺术高度,开启了品茶饮茶的艺术先河。


茶淡然地在碗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着千百年来人世间的繁华或寂寥,承载着一段段茶人茶事。
大唐盛世浓缩于小小的茶叶里,唐人的浪漫与诗情,毫不吝啬地寄托在品茶煮茶这一雅事上。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是谓煎茶;“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方适烹茶。
我国素来注重饮食烹调,唐人的饮食已经超越了饮食文化的具体形态,成为了欣赏与食用价值并驱的艺术载体。唐朝的“茗战”是一种比赛茶的烹饪手艺。擅烹茶者被称为茶博士。写出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的陆羽,因迷恋茶艺,嗜茶如命,被人称为“茶癫”。

CHAJING
“天育万物,皆有志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这是陆羽在《茶经》中所表达的:人们研究的大多是表面的事物,对细微事物的区分能力和把控能力不足。正是饮茶之道中的哲理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了茶道思想的内容。
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是唐人的生活品味,清心寡欲,聚精会神,以茶修心,以茶悟道,以茶得道,在拿起放下间参悟人生真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茶的“和”“合”本质正好契合了国人追求的大美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信仰。我们总是渴望着爱与温暖,而信仰恰好有这种力量,通过茶,带给我们心之所想。

汉合茶道,以传承、弘扬中国茶文化之美为使命。传承的同时融入了现实的思考,使更多人理解、接受、适应并推崇这潜藏在血液里的中国文化。
汉合茶道希望,令国人骄傲的优秀茶文化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人品悟到中国的经典茶文化味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