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白的音乐笔记(十六)——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我听的版本是海菲兹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伴奏,弗里茨·莱纳指挥。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盛大的开场,仿佛交响乐。短暂的沉寂后,乐声开始翻滚酝酿,这时小提琴进来,引领着前进。接着,小提琴开始吟诵,乐光四处喷洒。转而柔弱如兰花,又突然变强,惊醒梦中人,但醒来的又何曾不是梦。伴奏加入,把旋律往前推,但推向何处?似乎是温柔乡的模样,小提琴再次倾吐,延伸的花瓣卷曲着,全面铺开,颤巍巍地绽放。芬芳编织出圆舞曲,忽然被梦中断。夜色狂奔,无云无月。感觉要收尾却虚晃一枪,小提琴自问自答,又一次主题旋律,可能是第五次。
第一乐章并无绝美旋律,却也引人入胜。
第二乐章 慢板
幽幽恻恻,却又流露出一丝欣慰。乐声像一张网,其上有许多浮光。这一段克莱斯勒一定能拉到听众泪流满面。海菲兹虽也有情,但与克莱斯勒比,便成了冰。
慢板见功力,勃拉姆斯果然是古典乐派的唯一传人。
第三乐章 活泼的快板
突然的快速,熟悉的旋律,勃小协的华美旋律原来在第三乐章。盘旋着前进,分分合合,终于汇聚,恰似滔滔两岸潮。小提琴成了船,破浪而出,直到最后。
勃小协总体上雨露均沾,胜过贝小协的没有华彩。好比唐诗,无名句,总显欠缺。门小协与柴小协如李白之诗,开头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等一气名句,振聋发聩。而我偏爱门小协哀愁之调,故推为第一;柴小协第三乐章实在乏味,屈居第二。勃小协第三,贝小协我还要再听听,历史地位与开创意义实在是很矛盾的事情,就像《公民凯恩》,有开创性,但没那么好看。也许,主要还是贝小协差了一段极品的旋律。
总的来说,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可以一听再听的曲子。我有时候觉得根本不用担心古典音乐会失传。年轻人不爱听是年轻人的性格与心境决定的,而且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难道岁数上去了,就一定会渐渐爱听吗?不听的人三辈子也不会去听。他们连试都不愿试一下。这其实根本不是品味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古典乐血脉断绝了,那是全人类的损失与末日。换言之,活该。我们这些爱听的人孤芳自赏就是了,有时候,众乐乐真的未必比得上独乐乐。
帕尔曼版勃小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