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能摧毁一切,包括希望——美国电影《迷雾》影评
《迷雾》,根据现代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是一部由帝门影业公司出品,由弗兰克·达拉邦特自编自导的恐怖片,该影片于2007年在美国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达拉邦特还执导了蜚声全球的《肖申克的救赎》,以及《绿里奇迹》和《行尸走肉》。
并且,这也是弗兰克·达拉邦特和史蒂芬·金这两位大师继《肖申克的救赎》之后的再度合作。
1,
这部电影在车上的U盘里存档了多年,我和儿子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对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对白是相当耳熟能详。
但我今天突发奇想,想要给电影写一篇评论,权且称之为“影评”——因为我的生活中猛然冒出了那么几帧与影片有些类似的片段,或者,仅仅是类似的情绪,我迫切需要寻找出口表达。
不知道客官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除了震撼以外,我已经忘记了初看时候的其他心情和感受,现在重复的看,已经体会不到太多的敏感。
但是,我看与不看,走心或不走心,故事就在那里——一群人,怀揣恐惧、希望、互助、谩骂、自私、诅咒、怯懦,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面对困境的方式,或悲壮或慷慨,或愤怒或无奈,最终的指向殊途同归,那就是,活下去。
当然,不同的人,结果迥然不同,有人欢喜有人忧,生的生,死的死。
站着死也好,跪着生也罢。
但都TM悲剧。
还是回到电影。
《迷雾》主要讲述了被突如其来的迷雾所笼罩而困于超市的居民,对抗怪物以求生存的故事。
相比《肖申克的救赎》所得到的铺天盖地的赞誉,影迷对《迷雾》的评价则呈两极分化。
其原因,主要因为电影的结局,让影迷朋友们大感绝望。
是的,绝望!
通篇满怀希望的突围和救赎,最终还是输给了绝望。
是的,输给了绝望!
绝望能摧毁一切,包括希望。
绝望与日俱增,希望每况愈下,如此,此消彼长,希望被绝望蚕食殆尽。
可能,不是所有努都能得到满意的回报。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拍得真好。
说烂片的,是没有领会导演的深邃,可以原谅。
且睁大眼睛,来看电影。

2,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之后,一场更加突如其来的大雾席卷了米国一座原本宁静祥和的小镇。
令人措手不及的是,这场大雾隐藏着一股恐怖的超自然力量,把一群人困在了镇上的一家超市里。
如果说疾驰而过的警车和消防车响起的警笛声只是让人们心弦紧绷的话,那么,那个口鼻流血惶恐不安的老人奔进超市带来的莫名噩耗,和一个浓雾里的人传来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则让人们真正陷入了一种对未知劫难的惊惧当中。
怪物不可怕,不知道怪物长什么样才最可怕。
耳闻目睹人们被未知的怪物轻易荼毒,一时间,超市里所有的人都感到风声鹤唳山雨欲来,很快乱作一团,惶惶不可终日。
戴维带着儿子比利和一部分居民们开始准备抵御怪物的入侵,并竭力寻找突围的方法以逃出生天。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戴维才幡然领悟到,人心,始终是横亘在生存利益前面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那些凶残的怪物,而是与自己一起陷入困境各怀鬼胎的人们。
戴维势必面临一场巨大的终极考验,关乎人性,关乎生命。
关于迷雾的由来,最可靠的一种说法是,驻扎在附近山头的一个军事基地开展了一项名为“箭头计划”的研究,但是研究失败,从而开启了一个异度空间,然后,招来了这场大雾和令人惶惶未知的恐怖生物。
矛盾浮现了。
神婆说是死神的召唤,是世界末日。
有人畏惧自杀。
有人找他人做替罪羊。
......
对未知的恐惧越深,人类的破坏性越大。
3,
必须说明的是,主角戴维并不是带着光环的高大威猛又一身正气的超人,实乃一介凡夫而已。
发现自己突然深陷泥潭,勇敢果断的戴维冷静的分析了形势,很快团结并带领着一部分人加固防御,展开救人和自救。
大凡困境中愿意献计献策并挺身而出站在最前面的人,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
这不是人类的本能,这是遵从内心,秉承善良的道德且有能力庇佑弱小的英雄情怀。
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有信仰且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的力量,遵从内心的指引,带领人们去突破迷雾,寻找光明。
戴维正是这么做的,他的表现,一直冷静而智慧。
直到最后他枪杀四人,包括他的儿子,然后,独留自己空余恨。
至此,我依然认为,他是冷静而智慧的。
因为他别无选择。
只是,故事的最终走向完全偏离了他的预期,以致转瞬之间便出现了前来救场的国家军队,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目瞪口呆,从而酿出本片最震撼人心的悲剧收尾。
惨烈若此,纵土木之人,宁无悲乎?
配曲声中,那个悲怆的女声,似是惨绝人寰的哀嚎,又似歇斯底里的控诉。
旷野俱寂,唯心跳尔。
米国式独有的毁灭,这和我们的电影表现手法完全不同(受到一些ZZ局限),因为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虽然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却又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4,
如果有人问,戴维是不是英雄?或者,他的表现是不是米国式的英雄主义?
坦白说,我不知道。
当一位年轻的母亲急切渴望有人帮助她冲进迷雾,回家寻找自己孩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低头沉默了,包括主角戴维。
谁会愿意冒着如此生命危险,去帮助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
选择沉默太正常不过了,这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同时也是遵从自己内心。
戴维也有儿子,他不能置儿子于不顾。
而且,回到电影开头,他家里还有个老婆等着他和儿子平安归去呢。
没能得到任何人的帮助,这位母亲大失所望。
带着对在场所有人的诅咒,她愤然离去,毅然消失在危机四伏的大雾里。
因为,她对孩子的爱,大于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此刻,超市里面的每一双眼睛,都噙满了惭愧。
再有就是后来,戴维力扛千钧,带着小团队冲破重重阻碍,开着车几乎坚持到最后了,却因为燃油耗尽,便彻底崩溃和放弃,再也燃不起任何希望,让随行四人饮弹而亡。
他们甚至都没有等到危险的降临或者饥饿的折磨,便选择自行了断,在他们亲眼目睹了那一个骇人无比又高耸入云的六腿巨兽以后,在他们已经体验到周围的人的各种死亡和被各种吞噬的血腥恐怖以后。
好像哪里有点不对,我们人类不是一直都这样教育自己,不到走投无路,绝不认输,绝不投降,决不放弃的吗?
这是不是电影对米国式英雄主义的一种奚落和嘲讽呢?
米国号称国际警察,近些年来越来越四处受挫,国际形象也逐渐崩塌和扭曲,米国式的英雄主义也愈发受到自己国人的质疑。
电影想表达的,是不是完全就是一种断然否定?
5,
戴维的邻居诺顿是一个来自纽约的能征善战才辩无双的大律师,而戴维也是一名挺有知名度的艺术家,专门为好莱坞电影制作宣传海报。
如此看来,他们是标准意义上的社会精英,或者上层人士。
但精英又怎么样?同样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执和自取灭亡的愚蠢。
当戴维和超市收银员奥利向诺顿描述浓雾里面隐藏着的巨大怪物的时候,大律师因为不信任他人,也不愿意去验证别人的言论,偏狭而固执的认为邻居们是因为曾经和他对簿公堂而羞辱他报复他,是在和他开“可怜的玩笑”。
大律师因为受到小镇居民一直以来的排外而心生怨恨,自然不愿意相信戴维等人的肺腑之言。
当善意被曲解以后,任何进一步的解释和消融误会的举动,都会被视为欺骗的伎俩。
甚至其他人也不相信戴维。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怨恨的蒙蔽,他完全放弃了作为一个律师应有的冷静、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自己没有亲眼见证的事情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P.S:小时候老爸告诉我,地球是圆的,事实上我到现在都不相信——你逗我玩的吧,目之所及,地面明明是平的!)
因而,大律师带着七八个人无所畏惧的冲进了茫茫迷雾。
关于他们的结局,电影里面没有具象描述,但结果可想而知——其中一人腰缠着绳子出门,最后被戴维拽回来的,是一绳子的鲜血和半截尸体,腰部以上全都不翼而飞。
超市里弥漫的恐惧由此升华到极致。
6,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边厢戴维带领着奥利和几个不苟同于被神婆的邪教思维洗脑的邻居们,不认可他们蜷缩超市的固守方法,反对神婆拿人“血祭”。
为了尽快逃离这帮愚昧的已经受神婆邪教思维左右的疯狂信徒,按照他们自认为理性且正确的方式,突破浓雾,开车去寻找希望。
以戴维为首的这些人,代表的是米国精英或贵族阶层。
他们有独立的自信和判断,有别于被神婆的因果轮回所裹挟的盲从人群,有别于自以为可以与怪物抗衡的粗鲁匹夫以及除了害怕和尖叫没有任何主动思考和行为的最无知最愚蠢的人们(网络上号称:猪队友)。
但令人悲哀的是,艺术家戴维们和大律师诺顿们同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看来,电影想表达的,除了恐惧之外,是对所有人的全盘否定、彻底颠覆。
无论你是谁,大律师、神婆、超市老板、售货员、军人、搬运工、退休教师......在灾难面前(对白说的很清楚,这是军事基地实验失败,人类自掘坟墓),命运不会眷顾任何人。
即便是戴维,作为艺术家,机关算尽,历尽艰辛,全程竟一个人都没挽救下来,儿子、老婆、超市小伙、士兵、同行男女......只剩下他自己,在撕裂的痛苦和极致的懊悔中度过余生。
作者:强哥哥呵呵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d4bcaaf68a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