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自己和他人贴标签吗?
最近加了一个社群,群里发了一个Excel表格,记录着群内成员的自我介绍。当我点进去一看,突然觉得自己不配进入这个群。因为里面都是各种创始人、主理人、第一人之类的“大牛”。
他们的这些标签的真实性我没有兴趣考量,但今天想聊一聊我对于“贴标签”这件事的几个观察。
首先,我们为什么喜欢贴标签?
因为它可以帮我们节省认知资源,而这正是大脑最喜欢的。理论上,我们先抓取对方的总体特征并且给他匹配上对应的标签。在随后的交往中,我们也会通过标签自带的【图式】投射到对方的身上,用来推测和解释对方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某位男性喜欢化妆,可能就会给他贴上娘炮的标签。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你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他表现出来的女性气息,用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并且将自己对于娘炮这个标签带有观点、情绪投射到这个人身上。比如,你觉得娘炮这类人群就不应该存在。那么你很可能也就会讨厌这位男性。而他实际上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许并不重要,他只是一个行走的标签罢了。
现在网络上的标签也是层出不穷,比如:绿茶婊、直男癌、理科生、文科生、智商税、女汉子、花瓶、凤凰男、妈宝男、社恐、吃货、渣男、90后、妇女之友、女强人、文艺青年……每提起一个标签,你心中可能就会想起与这个标签相关的特征,甚至对应的代表人物。

那么,贴标签对我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我们会将世界简单化,停止思考背后的逻辑和缘由,这个标签就是我们思考的答案。
比如,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 果然是文科生,文章写得真好。你是理科生诶,这都不会算吗?
· 你果然是直男,这么明显的口红色差你都看不出
· 这很明显就是智商税嘛,卖得这么贵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文章写得好和她是文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吗?理科生中就没有文章写得好的人吗?喜欢买贵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没脑子在交智商税。
贴上标签有时候就像数学里面的代入公式,想要用这一个框架去理解和预测世界。但现实的复杂程度远超于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特别的人,他的想法、逻辑、思考方式远不是一个标签所能涵盖和解释的。
另外,如果给自己贴标签可能也会束缚自己的脚步。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很喜欢说自己社恐,平时想给她介绍一些新朋友,她也会借由社恐来推脱。甚至在路上问陌生人,她也会说自己社恐,然后推着我去。但这样的标签可能会限制她的探索,也难以挣脱这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