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最近看商鞅变法的有关东西,其实变法与其说是缔造了什么东西,最主要的还是要打破些东西。整个战国都是要从城邦国往领土国家去过渡,所以后来白起纵横千里的六国扫荡战争实际上是领土国家动员能力的体现。所以你说商鞅变法到底干了什么,主要干的一个就是打破城邦体质,一个就是建立领土国家动员。所谓不破不立,秦法中最强的,还是用来砸碎城邦政治的攻城锤。
十五连坐,首先的前提是统一城和乡,将所有的城乡民作为统一国家人口调动。以前城邦时期主要调动兵员是城市民,乡村野人是不管的,战争依靠的是城市人口+城墙这个体系各自防御各自的。现在十五连坐就是要破除城市街道小单位的互保,将城市邻里关系拆掉,服务于国家军功体系,所有的保障依赖于总得国家动员,而国家动员依赖军功体系,在国家动员之下其实没有什么其他小范围互保,当然战国末期也证实了,在国家动员真正形成之后,城邦级的自保不能说日渐衰微只能说是完全无用。
然后就是焚书,秦、汉、清焚书主要都是用来断掉前朝的固有思维。商鞅见孝公其实见了4次,也是从三王时代开始说起的,说到底开始的时候双方都在试探,我觉得商鞅开始很聪明,他在用4次见面来试探孝公对于制度的摧毁决心有多大,因为说到底商鞅就是一把锤子,到底用多大的力气去抡,砸谁,都是孝公来决定的,而且最大的固有阻力就是孝公为首的既得利益体嘛,所以商鞅自己清楚得很,到底能砸到哪一步,要双方去试探的,试探出来的,就是最后的变法力度。所以商鞅最后躲到自己封地,真的是一种历史和人性必然的悲剧,我想当年孝公见面那一场,骗魏国公子卬那一次,商鞅早就想好了孝公百年之后自己必死无疑,他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如果不是他的改革,也许他自己回封地坚守还行,改革之后的国家动员机器面前,封地的那座城,脆的就和一张纸一样。
所以好多时候改革家是很伟大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赌了一切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垫脚石,他们砸的就是既得利益团体,那么历史车轮往前滚动之后,被他们砸过的那些肮脏的道貌岸然者换个面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碾过,乘着他们缔造的进步之风,继续前进。
真正的大贵族那会被这几个锤子就砸死,他们只会更加抱团,反倒是锤子砸下去,也就做好了粉身碎骨的觉悟。不过国家集权,最后全部门阀集中两京之间崤函古道上,然后被黄巢之乱之后一锅端,最后真的全部衰落,那已经1000年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