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许鞍华
一部很有时代感的港片,三联周刊推荐,专栏是介绍导演许鞍华的。以前听说过许鞍华但没有仔细了解过,文章看完只觉得这样的好导演实在是稀缺物。我们印象中各种个样的导演总给人一种不尽人情的感觉,但许鞍华不会,她说话直接,做事干脆,打扮朴素,整一个活脱脱邻居奶奶。即便已经获得个人终身奖了依然租住在曾经住的地方,出门依然坐地铁,跟邻里关系一点变化都没有。这跟当下很多人稍有点钱就膨胀的样子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一点特别难得。
许鞍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做电影时一条路走到黑的拼搏精神,她拍电影时不像其他很多导演总有些自己独有的诀窍,她靠的就是按部就班认真严谨的态度。一部电影一定要有剧本一定是按剧本走的,经费也一定在预料之中。剧组大大小小的事除了餐饮不亲自安排,其他都是亲力亲为。给我的感受是投资她的电影、给跟着她工作都特别有安全感。在工作中,有这种态度很难不成功。
许鞍华另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她的电影大多是拍底层生活的,记者问她为什么?她只回答:“我也不是非要拍底层啊,上层社会我又不了解,李嘉诚也不会跟我讲他的生活,你让我拍我也拍不出来嘛。”这个回答或许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但我想这应该就是最真实许鞍华。她的标签她的光环都是别人附加在她身上的,她根本不在乎这些东西。
《客途秋恨》是一部许鞍华自传题材的电影,影片通过主人公晓恩与自己的母亲关系转变的细腻描写,对中国、香港、日本三地的的关系进行透视。影片开片是以晓恩英国硕士毕业开始的,作为香港籍的晓恩即将面临留在英国就业还是回港的问题。
当唯一的妹妹打电话让她回香港参加自己的婚礼时,晓恩的说辞是自己已经被BBC录用了要留英工作,而实际上她并未如愿通过面试拿到offer,那时的晓恩对英国或许还报有一丝期望。当晓恩的英国籍同学拿到BBC录用通知的时,晓恩脸上分明写着失落,这种失落晓恩没有告诉朋友也没有告诉妹妹。
后来也不知是晓恩自己想通了,还是觉得妹妹的婚礼有必要回来一趟。总之,晓恩回到了香港。回家的第一天就与母亲产生了摩擦,母亲高兴地为妹妹筹划着婚礼事宜,还为晓恩准备了一件红色的礼服。晓恩看了大为恼火,母亲的解释是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末了还非逼着晓恩去烫头发。晓恩心里很不情愿,但为了妹妹开心还是照做了。
剧情的矛盾点也正是晓恩妹妹的出嫁,晓恩妹妹出嫁后将移居加拿大生活,这就意味着母亲只能丢给晓恩。而晓恩从小就觉得母亲更偏爱妹妹,现在妹妹一嫁了之,晓恩对自己今后如何与母亲相处实在没有把握。这不,婚礼一结束母亲就嚷嚷着要回日本,日本是母亲的故乡。
听到母亲说要回日本晓恩不知所措,于是任由母亲一个人下楼打电话。走到电话厅晓恩母亲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电话根本没打通,但一向要强的母亲却硬着头皮说跟日本的舅舅已经联系好了。晓恩询问母亲为什么要回日本,原来母亲是担心晓恩要留英工作,自己老了将无人照看。
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晓恩陪着母亲一起来到了日本,到达日本的土地,下了车看到写着日文的站牌,母亲激动地用日语囔囔道:我终于回来了。在日本母亲一下子像换了一个人,在面馆看到昔日的老师哭的像个泪人,看望外祖父母的墓地时母亲一脸神气地说:“看,这就是你的外公外婆,看看他们的墓碑多气派,看看周围的小墓碑就知道我家多不一样的吧。”回程时晓恩一边听着母亲吐槽晓恩奶奶当年的吹嘘,一边回头看远处外公外婆的墓碑,然后看看周围的小土堆。
在日本晓恩跟母亲仍然很少沟通,母亲整日忙于重温昔日的好友,晓恩不懂日语看着母亲跟好友们谈笑风声的样子,似乎觉得母亲越发陌生起来。镜头切换回到晓恩小时候在澳门的生活,小时候的晓恩跟母亲、祖父祖母一起生活。那时候的母亲严肃,话语极少。来到日本看见当地小学生的校服裙、学生头,那一刻晓恩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上小学前母亲一定要给她剪头发,还让她穿她认为很丑的衣服。
晓恩告知母亲自己不懂当地的语言想回家了,母亲生气地说到:“才来一天就受不了了啊,现在你知道我在你们家是怎么过的了吧。” 晓恩无言以对。陪了母亲一天后晓恩只好自己一个人游玩,游玩中迷了路饥渴之下偷摘了别人家庭院的西红柿,主人看见后一路追赶,待左邻右舍合力逮到晓恩后发现晓恩不是日本人,于是找来镇上唯一就说英语的老师。原来是西红柿打了药,怕晓恩吃了中毒所以才一路追赶。
误会化解晓恩被当地村民们一路护送回到母亲家的老宅,晚上睡觉前听见客厅里的争吵,母亲似乎很激动,睡觉时听见母亲的哭泣声,晓恩很担心但又不知该如何宽慰母亲。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不见了,家里的女佣示意晓恩外面有早餐晓恩摇头表示听不懂,女佣无奈地嘴里咕噜着这母女俩真奇怪怎么都不吃早餐。当晓恩看见客厅的食物后忍不住大口吃起来,佣人又是一阵摇头。吃罢早餐晓恩看见佣人在擦地,自己也拿起抹布擦起来,佣人看见了露出难为情的表情。这表情晓恩或许不太明白,但她那一向好强的母亲必然懂得。
舅舅来告诉晓恩母亲不见了,于是大家分头去找。在一家旧店晓恩看见了母亲,她坐在地上拿着酒瓶留着泪,对面是昔日的旧情人。母亲看见晓恩来了站起来解释自己的女儿,眼中尽是自豪。而昔日的老情人如今过的并不如意,夫妻感情不好,儿子入狱。母亲当年就是被这个男人拒绝,才一气之下来到中国的。后来认识了晓恩的父亲,一路跟着父亲从辽宁老家来到广州,再从广州来到澳门,最后到了香港。
日本之旅最后是以卖老宅和跟小舅舅的争吵结束的,卖了老宅就意味着母亲朝思暮想的故乡今后再也回不来了,母亲伤心过也争取过,最后选择和解。母女俩坐在澡堂里,母亲也开始嫌弃起澡堂的设施陈旧,并像晓恩祖一样吐槽日本的菜生生冷冷的并表示很想念那口热汤了。
此刻的晓恩不禁想起自己跟母亲之间的种种矛盾,十六岁之前晓恩并不知道母亲来自日本,只觉得她孤僻无趣,却不知语言不通成了他们母女关系的最大障碍。在晓恩上小学后母亲搬离澳门去跟父亲一起生活,晓恩不愿同去于是留下来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六岁祖父母回到广州后,晓恩不得不搬去香港父母的家,在香港的母亲被父亲宠的不着边际,跟晓恩印象里的样子判若两人。当晓恩放学回到家被父亲指责还不去煮饭时她终于爆发了,她把所有对母亲的不满说了出来,她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那样纵容母亲,为什么母亲可以整日跟那些太太们打麻将连饭也不煮。于是父亲才告知母亲是日本人,能跟着父亲在香港生活很不容易。睡觉时妹妹对她不知道母亲是日本人的事表示十分惊讶,还跟她说了很多母亲日本家族的事。晓恩听了更是伤心,第二天便从家搬离住到学校去了。
正如母亲所说的:愈亲的愈远,愈远的愈亲。这不仅诠释了她跟母亲的关系,也诠释了母亲跟故乡的关系。决定回家的那天母亲格外淡定,从容地跟昔日的老师道别,平静地用国语跟外祖父母告别。再也不用假装自己在中国过的很好了,也接受了故乡的决绝,正如当初自己逃离故乡时,不管故乡愿不愿意自己还是走了,毅然决然。
回到香港后晓恩在电台找了一份工作,跟母亲的关系也日渐缓和。当母亲得知广州的租父生病后还买好东西让晓恩前往探望,这似乎也意味着母亲跟祖父母的和解。来到广州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祖父晓恩不禁留下眼泪,祖父是因想给晓恩寄一本宋词被盘问才生病的,作为老中医的祖父儿时常常教晓恩不要忘本,片尾祖父对晓恩说:“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啊!” 这是对晓恩说的又像是对观众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