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书》著者 李贽的″攻乎异端″ 》陈再明21、10、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所谓″异端″,是与怀疑、批判精神紧相联结的。当吋的″异端″,主要是指怀疑或批判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孟子。李贽著《梵书》和《藏书》,前者切中当时的膏肓、痼疾,应该将它付之一炬;后者纵论数千年是非,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等待适当时机再以传播。二书,充分体现了李贽的″攻乎异端″精神,结局是孔子所言"斯害也已″,李贽自刎弃世。
李贽,福建泉州人,出身于航海世家,自幼接触西方文明,又熟读百家之言,喜欢研诘庄老、佛禅的玄机妙义和阳明学的″心学″,养成了独立思索、辨理求真的良好习惯。对于许多社会、人生的课题,对于史籍中早有定评的成见,他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是有明一代进步的思想家和卓然有成的文史学者。
卓吾(李贽字)先生,主张抒写胸中愤懑,反对无病呻吟,″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既久,势不能遏″,″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他提倡″童心说",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孔孟之道)为心,那样只能″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热烈赞赏百姓日常的″迩言"(街谈巷议),提倡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坚决反对复古思潮,重视一切新的文学样式,高度评价戏曲、小说的社会意义。
袁中郎就在一年前,他有幸结识了流寓本省的前辈学人、名闻遐迩的思想家李贽。当时,卓吾先生因事有公安之游,落脚在离城数十里的柞林村的一座野庙里。家居赋闲的袁氏三兄弟,早就对这位异端思想家望风怀想,立刻束装就道,前往柞林拜访。三兄弟向卓吾先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老人都一一披露了自己的見解。这在事后整理的《柞林记谭》一文中,有过周详的记载。
袁中郎在此间足足住了三个月,他与李贽谈得非常融洽,相聚日久,更是依依难舍。最后,李贽把他送到武昌才挥手告别。中郎感到此行的收获极大,正如其弟袁中道所记述的:″先生既見龙湖,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如象哉急流,雷开蛰户,浸浸乎其未有涯也。″
作为富有批判性的思想家,李贽勇于抨击封建意识形态,否认圣人的绝对权威,反对″以孔孑之是非为是非″。他贬抑儒家,不承认孔学正脉,而推崇诸子百家,认为只要论道有理,不限何宗何派都应成研究的对象。他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既不把孔子的话当作万世之至言,也不把众人、世人的是非标准当作准绳,完全以自已的心智去判断社会、悟解人生。他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提出"天子庶人壹是无别″、″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观点,挑战封建等级制度。
万历七年(1579),朝廷下诏拆毁天下书院,此禁一出,当即有六十四所书院被毁。具有异端色彩浓重的著名学者何心隐,以"妖逆"的罪名在武昌横遭杀戮,这都标志着形势的急转直下。万历三十年(1602)三月,这位晚明著名的异端思想家,终因不堪严重的心灵伤害和缧绁之苦,以七十六岁高龄自刎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