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为师徒,就要以性命相见”
关于《卧虎藏龙》
一、
《卧虎藏龙》结构之所以精巧,是因为只讲了故事后半段。故事的前半段是这样的:
耿六娘,也就是后来的“碧眼狐狸”,是江湖一大盗的女儿,父亲很早就被官府缉捕正法了,碧眼狐狸没有依靠,学了一点功夫之后,也女承父业当起了盗贼。她年轻时应该姿色极好,不然也不会落下这个妖媚的称号。她的美色使得道行极高的武当派掌门江南鹤也破了色戒。碧眼狐狸本以为江南鹤与她有了床笫之私后,就愿意教她武当心决。可是江南鹤却没有答应这种交换,于是碧眼狐狸杀了江南鹤,抢走了《武当心决》,计划着自学成才。
这时江南鹤的爱徒李慕白正在九华山修炼,他出关时才得知,师父被杀,《武当剑法心决》被盗,为师父报仇成了他毕生的心结。而碧眼狐狸虽然抢到了《心决》,却不识字,看不懂书里那些精深的口诀,她只能照着插图练功,结果当然事倍功半。这十年间,碧眼狐狸隐藏在新疆一户官宦人家中,偷偷收了自己服侍的小姐玉娇龙做徒弟。八岁就跟着碧眼狐狸学《心决》的玉娇龙不仅看懂了书上的图,还记下了师父看不懂的字诀,她的武功很快就超过了碧眼狐狸,但她深藏不露,没有让师父知道。这些隐情直到碧眼狐狸在黄土岗与李慕白交手的那个晚上才真相大白,这才到了故事的后半段。
那个晚上碧眼狐狸把一直在追捕她的一个陕甘捕头约到了郊外的黄土岗。李慕白从俞秀莲处得知后,不愿放过这个他等了十年的复仇的机会,就在碧眼狐狸与捕头等人激战正酣的时候他飘然而至。我想此时李慕白大约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他从未和碧眼狐狸交过手,但照常理推想,对方已经拿着《心决》苦练了十年,功力在李慕白之上也有可能。但李慕白万万没想到,碧眼狐狸使出来的功夫都是流于表面的下流招数,才打了两个回合,李慕白就难掩轻蔑(肯定也松了口气)地嘲讽她:“练了十年,只练得一身走火入魔的邪招”。就在这个时候玉娇龙出现了,她出手营救师父碧眼狐狸。瘫倒在一边的碧眼狐狸看着玉娇龙与李慕白交手时的招数变化,惊愕得合不上嘴,她完全不知道徒弟的武功已经练到了这个地步。同样吃惊的还有李慕白,玉娇龙的出现,大大转移了他复仇的关注点。
关于师父被杀,李慕白只给出一个非常基本的陈述:“碧眼狐狸杀了我师父,抢走了《武当心决》。” 但碧眼狐狸的武功完全不是江南鹤的对手,她是以怎样的手段在怎样的场合杀了他师父,如实描述的话,江南鹤一世清誉肯定荡然无存。江南鹤由于贪恋美色,造成了师门的命脉《心决》被盗,这与其说是“大仇”,不如说是“大错”。李慕白言辞上是要为师父报仇,实际上是想为师父补过,唯有杀了碧眼狐狸,才能及时止住《心决》失守后的贻害。就在这时候,他发现了天资过人的玉娇龙,她给了李慕白希望:《心决》的外传,种下了并非全是恶果。如果能把玉娇龙引入“正道”,那江南鹤的错,也能真正得到了弥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慕白一开始是追着碧眼狐狸的,在见到了玉娇龙后,就变成了对玉娇龙紧追不舍。不为别的,都是为了他的师父。
二、
李慕白与玉娇龙在黄土岗上交过手后,就一心想把这个徒弟从碧眼狐狸的邪门歪道里夺过来。玉娇龙来还剑的那一晚,李慕白就想把握机会让玉娇龙看看谁更有能力当她的师父,一边过招一边就现身说法带着她练上了心决。玉娇龙还没入门,已经被剑抵住了脖子,这时还问了一句听上去很狂妄的话:“你为什么要教我?你不怕我学会了杀了你?” 意思是,我要学的话,很快就会超过你了,你不害怕吗。
李慕白回答说:“既是师徒,就要以性命相见。”李慕白已经主动卸下心防,告诉她,只要你肯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命都可以给你。老实说,李慕白没有命可以给玉娇龙,他的师徒观念极深,早就把命给了他的师父。这一切,仍旧是为了他的师父。
李慕白的邀请打动了玉娇龙,但她还有另一个师父,碧眼狐狸。那个晚上碧眼狐狸在玉娇龙的闺房里,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动玉娇龙跟她一起亡命天涯。玉娇龙断然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碧眼狐狸已经教不了她任何东西。这是她在电影里唯一一次袒露自己的脆弱和恐惧:“你给了我江湖的梦,可是有一天,我发现我可以击败你,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害怕。我看不到天地的边,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能跟随谁。” 这时再看玉娇龙问李慕白的那一句“等我超过了你,你不害怕吗”会觉得她很可爱,因为那其实是她自己的害怕。
我也把玉娇龙这两句话当成电影的题眼,比起“男女”,这部电影更起主导性的关系,是“师徒”,或者用俗气的文艺腔说,是影响的焦虑。这种“害怕”是李慕白和玉娇龙内心真正的共通处,这在李慕白那里更隐蔽一些,他只对俞秀莲吐露过,可惜俞秀莲一直都没有明白李慕白的过不去的坎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李慕白来镖局找俞秀莲,他会来,是因为最近一次对他来说非常关键的闭关修炼失败了,他破了戒,提前出了关。关于他出关的原因,最明显的解释是说他放不下对俞秀莲的感情,进入不了武当心决的最高的境界,于是干脆放弃了最后的修行,交出青冥剑,准备与俞秀莲做一对平淡的人间爱侣。我想并不是这样的,他出关的原因,他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
“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似乎触到了师父从未指点过的境地。可是我没有一点喜悦。” 这是很重的一句话,李慕白延续着师父的心志潜心修炼,眼看着就要超过了师父,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境界里,已经到了修行得道的最后一步,李慕白却在这个时候打住了,他出了关,找到俞秀莲,想寻得一些人世间的慰藉。对于他来说,“超越师父”等于第二次失去他,陷入玉娇龙那种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能跟随谁的恐惧里,这是他真正的坎。
李慕白临死前的养气调息,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得道成仙的机会。他几次又抵达了那个师父从未指点过的境地。每到那个时候,他就打断了自己,睁开眼睛。俞秀莲几乎是哀求他:“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练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一生追求的境界。 ” 李慕白能不能超越他的师父,就差这一口气了。但他不愿意,他宁愿用这一口气来对俞秀莲说我一直深爱着你。但从更深层的选择来说,李慕白选的是他师父,不是俞秀莲。
三、
李慕白是这个故事里最不洒脱的人,被师徒情、友情、爱情种种伦理套得不能动弹。玉娇龙则最无情,对父母、师父、恋人、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毫无留恋。她不像一个真实的人,更像一只神兽,没有真情,只有一股四处奔突的元气。这股元气如果真被李慕白驯化了,也就散了,没有了。可是玉娇龙又迫切地需要“师父”,她有着女性最为常见的“旷野恐惧”,“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能跟随谁”, 拒绝被驯化,又需要一个强大得多宽广得多的人来引领她,那么她的领受方式,注定只能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能催生出许多激烈的情感,只可惜李慕白死了,看不到他们的师徒关系能有怎样的演化。
李慕白对他师父的感情现代人应该都很难理解。我多少能懂得一点。想起有一次在老师办公室里,她坚定对我说“你一定会比我好”时,我第一反应也是不愿接受,觉得这一天太远了,产生了有点像听父母交代身后事的那种抵触。至于李慕白说的“既是师徒,就要以性命相见”,我想也不过分。在面对那份毫无保留的真心时,想的确实只是该如何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