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对象:母爱
在前面我们讨论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时,论述过母爱的性质。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及其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不过在这里对此说法需作一个重要补充。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是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很美好。母爱的这两方面责任,简明地表达在《圣经》的创世说之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与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相一致。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创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说:“这是好的。”第二步,母爱使孩子感到: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很好。母爱灌输给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经》另一象征中得到体现。应许之地(土地总是母亲的象征)被描述成“流奶与蜜之地”。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大多数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母亲能同时贡献“蜜”。为能提供“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个“好母亲”,还必须是个愉快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种对孩子的作用绝非夸张。母亲对生活的爱像忧虑一样会感染孩子。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性格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是能够在孩子或大人中分辨出谁仅仅得到了“乳汁”,谁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与兄弟的爱和性爱——这两种爱是平等的人之间的爱——相反,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平等的:一方事事需要帮助,另一方则给予帮助。正因为母爱这种利他的无私特性,所以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爱,是一切感情中最为神圣的。然而,母爱的真正伟大之处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实际上,只要幼儿还小,还完全依靠她们,大多数母亲都是有仁爱之心的。多数女人想要孩子,为新生婴儿感到幸福,渴望关怀他。即使母亲们除了孩子脸上的微笑或满足的表情外没有得到任何报偿,也依然如故。这种爱的态度似乎部分地来源于本能。不管这种本能因素的分量多重,也有产生这种母爱的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在母爱中可以发现自恋的特征,因为幼儿仍被看作是她的一部分,她对他的爱和迷恋可能就是她自恋的一种满足。母亲对权力欲和占有欲的希冀是另一动因,幼弱的完全服从于她的意愿的孩子,对一个专横的渴望占有的女人来说,是让她得到满足的自然对象。 尽管这些动机屡见不鲜,但比起对出人头地的需求这个动因来,或许还不那么重要而且缺乏普遍性。对出人头地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它根植于自我意识这一事实,来源于人们并不满足于自己是生物,不能接受自己像是从杯子里抛出的骰子似的任人摆布这一事实。人们需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一个超出了被创对出人头地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它根植于自我意识这一事实,来源于人们并不满足于自己是生物,不能接受自己像是从杯子里抛出的骰子似的任人摆布这一事实。人们需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一个超出了被创造者的被动角色的人。达到这种创造的满足有许多途径,其中最自然因而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爱。她以超脱自我的态度对待幼儿,她对孩子的爱赋予了她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男性之所以迫切要求以人化自然和创造性观念来超脱自我,正在于他缺乏由抚养孩子来满足他出人头地的需要和能力)。 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他终究会离开母亲的怀抱,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母爱的本质就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这便意味着想让孩子离开她。它与性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在性爱中,原本分离的两个人融为一体。在母爱中,原来融为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了。母亲不仅必须容忍而且必须希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只有到这一阶段,母爱才成为如此困难的事。它要求毫无私心,要求具有“给予”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外一无所求的精神。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许多母亲没尽到母爱的责任。自恋的女人、专横跋扈的女人、只想占有的女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也能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但在与孩子分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慈爱的女性,只有感到“给予”比索取更幸福的女性,只有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的女性,才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为了孩子的成长的母爱,是一种不想为自己谋求任何东西的爱,也许这是最难以达到的而且更难以辨明的爱,因为母亲能够轻而易举地爱她的幼儿。但是恰恰因为这一困难,只有能够爱的女性——爱她的丈夫,爱其他孩子,爱陌生人,爱所有人,才是一个真正慈爱的母亲。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能力爱的女人,在孩子很小时,能够做的只是柔情的母亲,而不会是慈爱的母亲。慈爱的母亲的责任是承担分离的愿望,并且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摘自:《爱的艺术》 - [美] 艾里希·弗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