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京 |北京没有迪斯科
哪里都没有,迪斯科只在心里有律动的人身边响起。 1. 有次朋友问我北京蹦迪的地方,我拿起手机来往微信搜索栏输入了一个“club”,出现在第一行的是“MIX”,懂的朋友应该是笑了。 我有几分怅然,MIX这个古早的club,是多少人的蹦迪故乡?尽管它音乐不是最新的,装饰也有些年代,但来来去去,总是会想回到MIX。 这里有我们太多回忆了。 我们在MIX三人开大卡座,别人去喝酒,我们去吃卤肉饭,去吃炸薯条;每次都喜欢在人最多的时候挤到台子的最中间,以胜利者之姿,跳到汗流浃背才跳下台子,随即扬长而去。 疫情之后听说MIX关门了,不由得有些情绪波动,就像你知道有些宴席总会结束,但你坚持坐在桌边喝酒,觉得只要还在桌上,人就不会散,直到有人来通知你,他们必须打烊了。 我大学毕业那会认识了二姐,她介绍了台湾姐姐给我认识。我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和节假日,我就像米虫一样躺在二姐家,吃台湾姐姐做的卤肉饭。

“没关系,做多少,淑贤都能吃完。”台湾姐姐最常说。后来我去台湾参加了她的婚礼,再后来她有了宝宝。再后来,我也在准备离开北京。 2. 看到大学同学在朋友圈里写到,今年是来到北京的第十年。我才想起来,确实,从2012年8月26日到达北京的那天算起的话,现在已经走在第十个年头里了。 我还记得到北京的那天,浑浊的空气湿热地把人包裹起来,昏暗的路灯和低矮的建筑让人有些情绪失落。对我来说,高考失利的伤感和对未来的不安都在那一刻“滞后”地来临了。 但北京以一种不在意的自信朝我徐徐展开了她的魅力大门。在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边散步边听VOA的时候,在我坐公交车大家都管我叫“丫头”的时候,在我能担任志愿者接待各国来访者给大家做翻译的时候,在我能跑到各个大学听到真正的大师讲课的时候。 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在这里任何人做任何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的事都被包容和允许。 刚工作那会常常出差上海,我也曾一度被上海的精致给迷住了。但很快,我就飞奔着回到北京那能让人松弛的怀抱中来了。 上海是那种“无论如何,我得先让自己活下去”的城市;北京则是那种,没吃没喝,饥寒交迫,我也要喝酒和写诗的地方。 这是一种北京。 说实话,我喜欢北京这种粗旷的浪漫,以及在这里你能看到的无限可能性。只是,可能性给人带来的想象力会穷尽吗?是会的吧。你感受过这个城市带给你的一切绚丽的美好,诸如大城市独有的文化氛围,诸如追星的便利,诸如看上去可以触摸的财富故事。但烟会消,云会散,当你静下心来再去想那层绚丽的时候,多少还是觉得当下每一刻的快乐不足以抵挡漫长的想象力耗尽。 这也是北京。

3. 从十八线小城走到北京,再走到哪里去,我也不知道,只是本能地觉得应该要再往前走走看。 在去北京办留学签证的前一个晚上,我们一家邀请了我的高中老师吃饭。当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昆明念书,一下子走进了全省最厉害的同学们聚集的学校,我的认知立刻飞升了起来。 每周的选修课,大家像贪吃蛇一样在教学大楼里穿梭找自己的教室的场景;美术课大家聚在一起看维多利亚的秘密并且一本正经分析时尚元素的场景;艺术节大家自己制作海报,卖力宣传,所有人都沉浸于艺术之中的场景;班上从来不说话的男同学因为参加了合唱而变得开朗起来的场景,等等,等等这些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都不会散去。 如果不是附中,我很难确定我是否还是今天的我。 我以为老师会为自己桃李满天下而欣慰骄傲,没想到老师再爱桃李芬芳,也是心疼孩子的父母。 那天他说,我其实很多时候在想,把你送进附中念书到底是不是一个对的选择。如果不是去了附中,或许你会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和他们陪伴在一起。我看我身边的朋友们,孩子念了附中,都远走他乡,留在外面不回来了,他们有时会跟我念叨几句,我就在想,对你来说,是不是对的选择呢? 我想起大学刚毕业那会,我们大部分高中同学都出国了,我和另外一个在北京的同学打趣,说:出国深造的才是附中毕业生,我们这种,只能算在附中读过书的。 我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我们这些在附中读过书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在所谓的peer pressure中挣扎过。也有同学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没去附中念书,是不是不会有这么难受。 大学军训的时候,教官问我们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我崩溃大哭。不是怪教官,是怪自己没有考上北京的big name还不愿意去别的城市。大学的憋屈也不是从那一刻开始的,是从踏进学校大门那一刻就开始了。 我找不到那种天才在身边的感觉了,曾经习以为常的丰富和多元,自省和尊重都在大学里难觅踪迹。我觉得我完蛋了,自己偷偷跑到操场上不知道哭了多少回,甚至念到大一下学期还在考虑要不要回去复读。 谢谢北京,大学没给我的,北京这座城市给我了。当时无论学校好不好都要选择北京,是附中带给我的眼界和思考,让我知道,一座城市能给人带来的财富,或许超过学校本身。 这些年不断跟自己和解,也不断从“见过好东西,曾经是优秀中的一员”中去汲取能力,放弃无谓的“同僚压力”,我确实慢慢好了起来。 去附中念书,到北京学习,不断转换工作的赛道,到了合适的时间点,再去探索更未知的世界。这是冥冥之中,是宿命,是destiny。 我让老师放心,我本来就是要走很远的人,和附中,是最好的缘分。

4. 拿到学校的缴费确认单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要如何和这个城市好好告别。 我想我度过了在北京最好的半年,从吃驻京办,到去阿那亚蹦迪;从去延吉过周末,再到珠海去看音乐节;从去新疆家庭旅行,再到和朋友们在北京天天相聚。 今年北京下雨特别多,而我,又最最喜欢下雨的北京。我要自作多情地把今年北京多雨当成是对我的送别,这样,我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的那一个。 我不能说我的人生是趁胜追击,但我确实是在有非常喜欢的工作和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情况下,选择了再次向前一步。我不知道这向前一步到底是对是错,不过本来就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是我们让选择最后成为正确。 这个夏天我和二姐一起喝了很多的酒,我想起我走入社会在北京的这几年,都是和她一起度过的,广阔无垠的宇宙里,任何一个相遇都弥足珍贵,长久的陪伴更是命运的馈赠。 我其实根本没想好要怎么跟这座城市告别。从新疆回北京的路上,我们全家在咸阳机场转机,我说愉快的家庭之旅结束了,我要回北京去跟她好好告别,话没说完,边说眼泪就边掉。 这怎么告别啊,我成年以后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谈过恋爱,交了朋友,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要告什么别呢,我相信我所获得和珍视的一切,都不会因为我离开了就不一样了。 我们最后常去的那个喝酒的地方叫“乐园”,我们都一度觉得那个地方有魔力,不然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跑到那边去喝酒。 其实不是那个地方有魔力,而是,有你,有我的地方,就是“乐园”。 就像这世间哪里都没有迪斯科,而是它只会在心中有舞步的人身边响起来。
林蜀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创业或许不会让你变成一个更成功的人,但一定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7人喜欢)
- 2024年,在我生命里很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离开了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