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看了大半年了。上下两本的,还没看完。我看的是金圣叹评论版的。
是真的好看。每一章回都情节丰富,人物栩栩如生。看到章末就很想看下一章,情节安排的恰到好处。其实金庸写武侠小说也是这样的。用章回体的好处是情节可以自然的跳跃到另一个情节。尤其是人物众多的情况下。
我之前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很赞叹他的一个视角转换是游坦之在契丹受不了阿紫的折磨,逃了出来。然后视角自然跟着游坦之又回到了中原。在水浒中这样的转换也有。宋江和弟弟去柴进家躲避,遇到武松。武松那个时候比较落魄,一直生病,在柴进家也不是很受待见。在门廊下烤火。宋江喝了酒走路有点趔趄,把武松烤火的东西打翻了炭火溅了武松一身。武松跳起来要宋江。然后宋江一看好一条大汉。后来就是很俗的认了兄弟。然后武松身体好了点,就告别了宋江柴进回老家看哥哥。引出后面的杀潘金莲这一段。在武松离开之前视角是跟着宋江的。然后人物有个交汇,写他们之间的互动。然后武松离开,视角自然的跟着武松走了。
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行云流水,非常巧妙。好像有的电影里也是这样运镜的。镜头跟着人物A到了一个房间,和人物B说话,人物B离开房间去找人物C。镜头就跟着人物B走了。
小时候看过央视的水浒传,就知道是一些侠义的人落草了,然后和朝廷对立,最后因为宋江的私心,大部分人都被朝廷害死了。水浒传其实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我爷爷小时候给我讲过杨志卖刀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冬天晚上洗脚,如果洗脚水太烫,就会说这是林冲泡脚。还有比如阮氏三雄,浪里白条张顺,鲁智深这些角色,似乎没人会去想他们是不是文艺创作,感觉他们就是血肉真人。四大名著真的名不虚传。
我现在已经看到第65回了,大结束是70回。金圣叹一直在评论里骂宋江虚伪奸诈。老实说如果不是他的评注,我并不那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文学是人学。宋江时刻表现对兄弟好,对父亲孝,但是那些阴暗的小人的算计的伪善的,其实你仔细琢磨是可以感受到的。人物的丰富立体,这也是水浒传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我其中有一个地方对于宋江吴用很不满的是。他们一直在拉拢其他人上山。其中不乏一些欺瞒的手段。但是毕竟过分的是,有一个也曾是做小吏的,他犯错被送到另一个地方服刑。但是因为他为人各方面不错,当地的负责官员并没有让他关在牢里做犯人,而是让他在身边供差遣。因为他长了一把大胡子,官员的只有几岁的儿子非常亲近他。于是他也负责带这个小孩出去逛街。宋江吴用为了赚他上山,就去找到他劝他。他说他不想上山。然而等他回去却发现小孩被李逵带走,追过去,小孩已经脑袋和身体分离了。他气的不行,但是也不能再回这个服刑的衙门了。只能上梁山泊。
宋江为了扩大自己的队伍,还是用了很多让我看来不大正当的手段的。然后逐步架空了晁盖。等到晁盖偶尔出去攻打失利的时候,明明他派了神行太保去看情况,但是却不去救援。虽然我不能像金圣叹一样在话语中看出他的虚伪来,但是在行为中,他的虚假自私还是很明显的。
里面的人物,比如李逵,是一个可爱傻憨的形象,但是他也有杀死无辜小儿的举动。里面还有不少人物都是说好听算血性,不好听就是反社会犯罪人格。比如开人肉包子店的夫妻。
看到目前为止,我唯二喜欢的是鲁智深和武松了。全篇没有看到他们滥杀一个人。人物有勇有谋,行事稳重,为人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