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亲退化史
我的相亲史,从第一次开始的配合家人,乖乖的听家人的话,加对方微信,认真了解对方是否适合自己,并简单交流后,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见面2次,再演变为一次见面决定生死。之后的状态就是微信交流下就能知道三观是否合拍,经历是否类似,如不合适,不会面谈。目前已退化成被家人软磨硬泡加了微信,不好奇对方,对方不主动聊天,绝不主动联系对方。
为什么我对相亲的态度逐渐退化?主要原因之一,是介绍人不熟悉单身男女的实际情况(例人生经历)或虚假宣传对方的条件(例学历、工作),仅凭一腔热血,听到“单身”就拉线搭桥。再加上,家人也急于解决我的单身问题,所以急促的让我和男生加微信,但简单了解对方后,对对方的评分会一直呈加分至减分的抛物线,导致没有兴趣通过相亲认识异性。
第二,相亲碰到“非普通男生”的概率比较高。这一条,我和朋友一致达成共识。当然排除那些一见钟情的幸运儿。电影里相亲的桥段,果然是艺术来源生活,普信男、暴发户、佛家还俗的男生、爱动手动脚的男生都是喜剧的素材,也扩大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工作的压力,压缩了我的业余时间。除了用于基本生活、兴趣爱好以及家人朋友的聚会嗨皮,所剩时间基本无几。当然,时间就像海绵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但当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想认识陌生人的欲望就越来越小。自身原因之二,“社畜”认识异性的渠道少之又少,故而被家人认为“自己不谈,那我就替你找。”
第四,相亲的副作用之一是我和家人的关系。我从顺从、配合,到目前的漠视、抵触相亲,从而让家人认为我“不听话”。虽然我苦口婆心的向家人分析哪些是“虚假宣传”,但家人从不听取我的看法和判断,一意孤行的听信介绍人的承诺。有时在想,他们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在相亲面前终究是错付。而且,家人的态度是我结婚就好,否则被认为是“怪物”,听到这个词,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单身和独立,哪里有错。无数次告诉他们,如果找不到喜欢的人,不婚不育也是一种选择,但母亲的态度很坚定,一再干涉我感情路上各种选择,从而激化了矛盾。曾经有一段时间和家人的关系,剑拔弩张也不为过。当然,我也知道,我32岁单身,社会也带给他们压力,我母亲曾说“不想和我一起出门,怕碰到许久未见的朋友见面问起我是否结婚。”社会舆论体系,也增加了自己和家人压力。但我要谢谢自己的不听话,才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才可以清楚判断是否喜欢对方。感情不是荷尔蒙的催化剂,也不是别人口中的相配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