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
昨天晚上,老公接儿子下晚自习,儿子先进来,老公停好车,紧随其后。一进门,老公气哼哼的喊:干嘛把灯都打开?当时我正在卧室听一个小课,听到他的牢骚,心想,这又是对我有什么不满?我一直忐忑着听完课,压抑着的疑问和气愤,让我决定找他面质。
“你刚才一进门说我啥了?”我压抑着我的不满,装着语气平和。
因为已经过去半小时,老公一脸懵逼:“我说啥了?”
“你一进门大声嚷嚷了一句!”
“喔,我说东成!他一进门,门厅,厨房,卫生间的灯都打开了。”
“噢——”我紧绷着的神经,摆好的吵架的姿势立马松懈下来。
老公觉察了我的情绪变化,半开玩笑说:你啥耳朵啊?
我跟大周说:我跟以前不一样了,要是以前,我会认为他说我,我会不高兴,但是不会找他理论,然后我就是不理他,一个月不理他。现在我进步了,我可以表达了,因为我不怕了,我觉得我能吵赢……可能也有找茬的成分……
大周一脸惊讶:你怎么会这么想啊?哎呀,小周,你别不爱听,这样听下来,我觉得你们夫妻之间,你老公应该没什么问题,你的问题更大一些!因为我见过他,他说话和气,彬彬有礼,不像你说的那样……
啊?哈哈哈哈哈!我笑了起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公有一些病态信念和病态人格问题:十三四岁父亲去世,十七岁母亲去世,完全靠自己走出农村,考上大学,找工作,单身到三十三岁结婚,一路走来,完全靠自己,难免会形成自己病态的人格:诸如固执,偏执、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是我隐忍大度,涵容着他的性格缺陷,我们的婚姻和家庭才走到现在。第一次有人说他没什么问题,全是我的问题,的确很可笑!
但是大周的话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同时开启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性。我的确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而且我生性敏感脆弱、自卑、压抑、弥散性的焦虑、曾经陷入抑郁。近两年我开始表达我的攻击性,我以为我成长了,但很可能在犯另一个错误:矫枉过正。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中的身份认同:在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的情况下,身份认同形成与正常人格的组织特征十分相似。处于这个水平的个体,整合良好的内在客体关系的巩固有助于形成一个关于自体和他人的稳定、持续、非常现实的检验。在正常人格中,冲突性的客体关系被流畅的涵容和管理在一个整体性的自体感中。然而与之相反,在NPO的情况下,与心理冲突相关的更极端的、高度情感负荷的对自体和他人的体验被排除出去,并稳定地保持在意识觉察之外,而不是被涵容在一个稳定的、相对整合良好的自体感中。这种结构反映了以潜抑为基础的防御机制的影响,这种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将冲突性的客体关系排除在原本巩固的身份认同之外;与这些客体关系相联系的冲突性自体体验及他人体验被潜抑,而不是有意识的自体体验的一部分。这种结构性的情况导致自体和他人体验在身份认同巩固的背景下出现轻微的歪曲;在冲突的局部领域,自体和他人体验是僵化而有些歪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或“被褪色的”(washed out)。节选自《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
(10月1日晚)
-
g81J75o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1 23: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