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23策展课】办一场展览,一定要有策展环节吗?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中国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超过5000家,而民办美术馆也多达900余家。随着艺术行业向好发展,策展人这一职业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我国策展意识仍较为缺失,策展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博物馆与美术馆数量火山喷发式增长伴随着大量对策展人才的需求,使得策展人门槛不断降低,导致了许多策展乱象的出现。
策展是必须要做的吗?好的策展能为展览带来什么?
本文我们将介绍两个优秀的展览,以及一个反面案例。从展览的构思、现场、意义,以及反馈等多个角度剖析策展的必要性。
展览目录
精彩展览:
- 15个房间
- 运动中的城市
策展乱象:
- 毕加索·走进中国
首先,介绍展览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策展,以及策展人。
“策展人”到底是谁?策展的工作内容有什么? 艺术策展(Art Curating),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艺术来策划一场展览,而"策展人(curator)"是对艺术展品进行选择(select)和解释(interrupt)的工作者。对于艺术策展来说,策展人的工作是对所展出的艺术品进行“二次创作”,因此也可以称他们为“展示艺术家”。
简单来说,策展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给观展人讲一个故事。用策展人对艺术展品的理解,来影响观看者在展览氛围中,完成意识的转化。
除此之外,小到展厅的墙壁颜色、展厅相关设备管理、展品运输,大到募集资金、展品的租借、保险、人事分配等都包括在策展人的工作内容之中。
那么,回归到最初的两个问题:策展是必须要做的吗?以及,好的策展能为展览带来什么?答案就在优秀的展览中。
//精彩展览 15个房间 1.新的展览特征
2015年9月25日,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和蛇形画廊联合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策划的现场艺术展“15个房间"亮相于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15个房间”是一年一度的接续性展览,第一个版本开始于2011年7月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中的“11个房间”,自此,每年的版本都会增加一个房间,并在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上皆有变化,由横跨不同时代和大陆的艺术家共同实现。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有句名言,理查德·汉密尔顿 (Richard Hamilton) 经常引用的话,“我们主要记得那些发明了新展示特征的展览”(“we mainly remember exhibitions that invent a new display feature”)。
2.展览空间独特
对于15 个房间,先前在巴塞尔设计了展览的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为龙美术馆发明了一种特定于场地的建筑设计。
展览空间对展览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览的空间像承担中间缓冲结构那样,将一系列美术馆空间中的亲密感受捆绑在了一起。这个理念不仅仅关注了展览的现场情况,也关注了展览周边的环境。
令策展人和建筑师都感兴趣的是对外部开放的理念,创造公共空间,以及创造类似空间的可能性。

3.展览概念新
策展人认为,现场艺术既可以是雕塑又可以和物理对象一样被持续展示,以及事物被不断再生产的可能性。
他们邀请了15位艺术家在相同大小的房间内进行创作,探索一种把人作为“材料"的艺术作品与空间、时间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观众每进入一个的房间都会遭遇一个新的处境,并置身于一系列不同的沉浸式的和亲密的体验之中。


这是一种新的展览方式,出发点是持续时间和持续存在的概念:我们如何设想一场现场艺术展览,不是关于短暂的表演,而是将艺术呈现为雕塑般的存在,在博物馆开放的每一分钟都呈现,使得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和体验展览中的作品,而无需在特定时间前往?
“非常重要的是,当参观者走进房间时,他或她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极具表演性的雕塑。”①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和克劳斯·比森巴赫 ①这类似于博物馆中的雕塑,唯一的区别是在“15个房间”,博物馆关闭时雕塑会回家。(编者注)


4.展览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具有重要性
在过去几年中,现场艺术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 评论说,他非常渴望更多的生活时刻能够产生现场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现场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5.展览体验独特
当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将作品藏在每扇门后已经带来了充分的悬念。又因展览将15件知名艺术家作品集中在一个美术馆中展出,并且使开放时间很容易适应人们的日程安排,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行为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受到了大众热烈的欢迎。
“15个房间”的展览体验为参观者的观展方式创造了与加速相反的感觉,即变成了一个减速。事实上,当你必须打开一扇门的时候,运动将会变慢,就像进入一个人的家,是一种亲密的邂逅。

6.展示了当代艺术实践精髓,并与展览当地文化与艺术沟通
虽然这是一场巡回展览,但它并不是一场在每个地方复制粘贴的展览。相反,正如 Édouard Glissant 所说,它是关于“mondialitè”:一种考虑到地方差异的全球对话。每次进行展览时,它都会从新的当地环境中学习。在上海,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房间,而是意味着涵盖当地艺术家,并使整个展览适应中国现场艺术的现状。
现场艺术不是发生在世界某个地方的短暂现象。对展览来说,重要的是展示什么构成了当前当代艺术实践的精髓。展览共展示了来自中国、南美、欧洲、北美和非洲等世界各国的四代艺术家。
//精彩展览 运动中的城市 1.探讨重要的社会问题
1990 年代初,侯瀚如与瑞士出生的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共同策划了“运动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展览,探讨亚洲当代城市建设和艺术的互动及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
该展览先后巡回到世界7个城市,引起了国际艺术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艺术家和建筑师们批判性地探讨了快速现代化、全球化、新技术引入、人口爆炸性增长以及亚洲城市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的讨论,展览本身在移动中不断发展和变形。

2.呈现对比的视角,并挑战刻板观念
"运动中的城市"完全跳出了以文化和国别身份定义艺术家的视角。

P.S.1的“运动中的城市”3是城市思想和情景的集中地。P.S.1庞大的三楼画廊中的悬浮屏幕捕捉了三十多位艺术家投影作品的交织图像,这些作品反映了整合、复杂性、互惠、加速和交通等主题。
展览呈现了一系列对比鲜明的视角,从中国艺术家徐坦的直接干预主义到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欣快乐观主义。超过86位参展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挑战了“典型”亚洲城市或亚洲集体身份的概念。展览让西方观众一窥亚洲艺术和建筑发生的深刻变化,并引发对视觉和建筑文化中更普遍问题的讨论。

3.理论概念支撑策展
策展人试图描绘亚洲城市现代化的独特混合表现形式,他们在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的“差异加剧的城市”(COEDs) 概念的脚手架上搭建了“运动中的城市”的概念大厦。
对于库哈斯来说,快速扩张的全球化消费经济的指令与这些领土的特定文化历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一种与西方城市化的目的论叙事截然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

4.对传统西方策展实践的制度性颠覆
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艺术家中许多艺术家的个人贡献的力量在策展人更大范围的理论大厦内消失了,那么展览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更大的合作作品,引起人们对许多已知和在亚洲新兴超级城市工作的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对传统西方策展实践的一种制度性颠覆。


5.全新的策展方式极具实验性,引发了艺术界的强烈兴趣
“运动中的城市”在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展出时,画廊空间被改造成实验室进行实验。一百多件作品安装在通风的大厅中,每件作品都由金属脚手架结构保持恒定张力,夹层楼由张永和设计。展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无情感。
然而,正因为策展的实验性,使得评论家们对策展人的选择和策略感到困惑,但又好奇地着迷。褒贬不一的评价并不能阻止艺术界对其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也正因此,“运动中的城市”得以前往其他六个地点:PS1,纽约;CAPC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Bordeaux,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哥本哈根;海沃德画廊,伦敦;Kiasma,赫尔辛基;和曼谷。

6.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
本次展览可能无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建筑和艺术如何在画廊环境中共存。
在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的展出中,很明显北京建筑师张永和的脚手架主宰了画廊空间,迫使视觉艺术家和建筑师等人进入画廊空间的外围,形成某种拜占庭式(但肯定是城市)沙龙式的聚集地。

7.时代精神和前瞻性
“运动中的城市”与其他轰动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城市互动,既是场地又是催化剂。
它认识到技术、全球化和移民的不屈不挠的前进;以及亚洲作为新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参与者的出现。

这是一场源于二十世纪之交的乐观和焦虑的展览。它跨越了模拟和数字、传真机和电子邮件、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间的转变。
“运动中的城市”捕捉到了时代精神,两个世纪之间紧张而明显的变化区域,在那里,当下的迫切需求与对乌托邦未来的梦想密不可分。

//策展乱象 毕加索·走进中国 1.夸张宣传博人关注
2016年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大展,开幕前的宣传赚足了眼球。然而,真正去到现场的观众却大呼失望。

宣传话术: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展出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毕加索精品原作展
- 大师作品最后一次在中国集体亮相
- 此次毕加索大展是对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伟大贡献的国际大事件
- 83件原作覆盖五大艺术领域
- 展出作品价值高达10亿欧元
真相却是:
- 有部分作品没有任何相关记录,甚至无法证明是否出自毕加索之手。

- 展出作品质量低,无论是完成度,还是作品尺寸,都使作品远达不到宣传中的价格。

- 实际展出的作品,无论是画作还是摄影作品,都要比宣传中提到的数量少。
- 照片明明是租来的,却大打模糊牌,利用模糊的信息让人以为是个人收藏的原版摄影照片,实则上是在摄影师档案库里花钱租来,用特殊纸张打印而成的。
- 本次展览高昂的门票价格更是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

种种策展乱象既是对艺术品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相信所有热爱艺术的小伙伴们在艺术行业蒸蒸日上的今天,都期盼能够欣赏更加丰富、有趣、有内涵、高质量的展览。
看过展览之后,你是否对策展的兴趣更加浓厚?不管是想要更好的欣赏一场展览,获得更棒的观展体验,还是想要从头到尾策划一场属于自己的展览,ART23都能帮到你!
策展课导师兼ART23当代艺术馆创始人Angela Li 李圳香馆长不但运营8年艺术空间,还有上百场展览的策展经验。随着艺术馆的全面发展,粉丝们对策展课的呼声也水涨船高,经过5年的策划打磨,全国独家实操型策展课终于开班啦!


关于我们 / About Us
ART23SCHOOL位于广州市中心民国建筑群中,是由毕业于伦敦顶尖艺术学府的海归精英创立的一所艺术留学作品集辅导机构,同时也是当代艺术馆ART23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以促进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为前提,致力于在国内传播最正统的西式艺术与设计的教育理念,快速有效地让学员掌握西方艺术专业的学习技能,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与对事物的深层见解,为申请顶尖国际艺术院校及在该地区顺利接轨国际艺术教育做好全面准备。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Guangzhou, ART23SCHOOL is an art study collection counseling institute founded by the returnees of London's top art school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23.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and culture, the organization is committed to disseminating the most orthodox Western-style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concept in the country,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allow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learning skills of Western art majors, and cultivate independent thinking methods and deep insights into things. To prepar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op international art colleges and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以艺术之名,支持探索之行>
-END-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请联系我们
Email art23gz@163.com
Tel 18819805255
15014204570
微信公众号 ART23国际艺术留学
ART23当代艺术
微博 ART23SCHOOL
ART23当代艺术馆
Instagram @art23gallery
参考文章:Lorenza Baroncelli:15 Rooms
Cities on the Move:Twenty Years On
Flash Art:Cities on the Move
梁克刚:吐槽帝揭底“毕加索大展”,人傻钱多也别这么忽悠俺啊?
艺术市场通讯:国内外都有哪些优秀的策展人
编辑:赵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