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日行 | 走到哪儿都是孔子
国庆节我去曲阜玩了一天,在这之前,提起曲阜,我想起的就是曲阜师范大学和三孔(孔府、孔庙、孔林),这座城市的位置、风格,完全没有概念,这次假期临时起意去玩了一天,算是对曲阜了解皮毛。
一、电动车、马车、人力三轮、摩托三轮、出租车... ...
在这座城市一天的时间里,我看到了交通工具的多样性。虽然没有地铁和BRT,但是这座城市有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马粪味儿的马车,驭马者坐在小马扎上,马屁股部分放了快纱网做的兜子,将马的粪便兜住,后面是画着曲阜古城楼的马车,里面有相对而坐的两排座位,让我想起菲律宾的吉普尼,进去的时候也是需要低着头,每辆车能装十个人左右,我选择做了“副驾驶”的位置,跟师傅一起听着哒哒的马蹄前行,马的尾巴真像马尾辫,第一个发明马尾辫这个词的人,洞察力满分!马蹄上钉着铁掌,都在路上声音很大,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马的步伐,同侧方向的往里收,另一侧就向外扩。我们前行的时候,不时被出租车超车,师傅也不着急,他说家里有两匹马,没匹只需要工作半天就好,这样看也算比较人性化。
在济宁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共享电动车,真的非常方便,价格和共享单车差不多,第一次骑是在济宁,和弟弟一起,夜风里在城市里穿行,感觉放松,看着开在前面的弟弟和他女友,心里也有些心酸,弟弟小我八岁,我看着他长大,如今看他在陌生的城市工作打拼,有些舍不得,虽然自己也好不到哪去,那一刻有些理解父母,无论自己多苦,都希望能给孩子更好更舒服一些的生活,不想看他们在偌大的城市孤独拼搏。
回火车站时坐了电三轮,速度慢但是有秋风相伴,我是比较喜欢的。
二、“孔子去哪了?”
孔庙,纪念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家人活着住的地方。
孔林,孔家人死了埋葬的地方。
时间有限,我只去了孔庙和孔林,最感兴趣是孔林,用了两千年的墓地,一定藏着很多故事。
上午去了孔庙,期间有小朋友问导游“孔子去哪儿了”,导游耐心回答,他老人家两千年前就走了。我一时鼻酸,心情十分复杂,孔子是走了,但是他也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至于影响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啦。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孔子,是另一位思想家,那么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但是又想必须是孔子,管理者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是提出有助于管理者的理论,都是会被大肆宣扬的。
在孔庙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请一个导游,导游年龄不等,普通话与济宁话掺杂,多是孔子后人。我没有请,就独自走走看看。在几个大殿门口水泄不通,进去后却是卖纪念品的柜台。不知道为什么,大殿里一片漆黑,有碑记也看不清,让人很不舒服。
在孔庙,就不得不谈论“wenge",很多孔子相关的碑记都被破坏,没有被破坏的一块,是因为刻碑者姓党,所以免去劫难。
在孔庙的纪念品摊位上,摆着戒尺,几乎每个家长都会为孩子买上一个,然后说上一句“回去不好好学习我就用这个打你。”我看到后就很气,这东西算是文化糟粕了吧,打小孩子算什么大英雄。我自己小时候经常挨打,明白父母的无奈和焦躁,但是一个强者对于弱者的暴力,是非常不合理不公平的。
三、孔林,巨型墓地的孤独之旅
到了孔林门口,就听到喇叭里不停播放“孔林面积....建议坐电瓶车游览”,几乎所有游客都选择了电瓶车,包括我。不过在这之前,我自己走了大概十分钟。
从入口处到明墓群,十分钟左右的距离,我却没有走到,一个人背着包在路上走,身边不时呼啸而过电瓶车,除了我,没有人在路上走,当然我一定不是那天唯一一个走路的,但是当时真的没有遇上同伴。我在路边感受墓地的独特气场,秋分吹过柏树,沙沙作响。无论是孔庙还是孔林,柏树都是一大看点,他们身上的纹路值得拓印,我拍了很多好多张照片。
走了一阵后,一个老朋友发微信邀请我去她家,我就折回选择电瓶车环游墓地。我坐在电瓶车最后的位置上,看着两旁的墓地倒退,在“孔尚任“等几个人的墓地前,电瓶车稍微停一下,也不让人下车,值得停驻的都是达官贵人,”康熙的女儿“等,她的墓地前还树着贞节牌坊,不少墓地前有石偶,石动物守候,下次去我想认真探访,认真看下不同时代的墓碑。
孔林里值得探索的地方,一定很多,下次想约上朋友认真逛逛,上次和波一起去洛阳古墓博物馆,两个人停不下来大呼精彩,对于往生很重视的古人,在墓地里倾注了不少心血,值得被认真观赏。
四、尼山圣境
这个地方我没去,从网上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大厅,很多人推荐演出和烟花,我开玩笑说有点迪士尼的意思了,也有点万家丽的感觉,要不是门票贵,我一定去了,探访下,写写观后感。
在曲阜还有不少意外收获,比如去了老朋友的家,并被请吃了一顿大餐。
比如闯入孔子雕塑现场,拍了些照片。
比如买了个新鲜的辣萝卜,真的又甜又辣。
总之曲阜是值得去玩的,沉浸式感受孔子的影响,一年的儒学值充饱!
(图片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