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抑郁症
这篇广播昨天被限流,今天发日记自己备份一下
————
看到一篇文章,说《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书中提到,欧美文化中最初关于抑郁症的定义,是内源性抑郁症,即由于个人身体或者认知方面的失调造成的,跟外在环境无关;而现在许多(亚洲)人的抑郁症,很多情况下,都是源于周围环境的压力。
这和我多年来的一个想法一致:如果说抑郁是由一定的“痛苦值”积累而成的,那有两种带来抑郁的可能性:一种人是痛苦值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更高,相同的外生刺激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内生性的“病症”);另一种则是在敏感度正常的前提下接触了太多残酷的外界刺激,他们纯粹是受了过量的外生世界的苦(外生性的“受苦”)。由于抗抑郁症药物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那理应对第一种抑郁的应对能力就更强,对第二种则相对弱一些。因为药物能改变的更多是修复我们的敏感度,但改变不了一些人受苦的事实。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被侵犯后患上抑郁症。心理医生每月例行询问女孩有没有好一点,女孩回答,只有把坏人绳之以法,她才会感到好一点。我有些理解这种心情。可能对一些深受苦难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于药物治疗,一笔用于治疗家人重疾的意外的财富,或者终于沉冤昭雪的正义这些外部改变才更能带来ta状态的好转。
当然,外生性抑郁症状也许也能从改变内生性的心理状态来缓解甚至解决(类比佛教)。但我觉得当我们意识到后一种抑郁症存在时,也该同时想到除了化学药物治疗之外,尝试让这个世界变得让人更少一些痛苦的制度救济也同样重要。至少我愿意这么相信,或许这样方能改变我们那种除了让病人求助医生外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