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月明马蹄疾,追寻永不息
——谈谈我最喜爱的一门课
歌德说:“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确实是幸福的。”与其被外界的声音模糊本心,被所谓的潮流裹挟向前,不如沉寂下来,细耳聆听内心的召唤,乘着渴望去追逐那一轮名为理想的皎月。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我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专业核心课,它便有一种魔力让我心中那轮婆娑的皎月逐渐清晰起来。月下是属于我的一方天地,一片瑰丽和艳烈的净土之上,思想的烈马昼夜不息地奔跑着。
在大二的上学期,自学习了王老师的《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第一节课后,从此上这门课成为了我在繁多的课业中最惬意、最期待的时光。社会调查这一门课程具有着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能反映出时代趋势、我国国情和社会特征。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的理论以中国社会调查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社会研究方法,能够根据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续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慢慢挖掘出课题价值所在,这也提高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和操作能力。它所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使我领悟到了“真、善、美”的价值,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以及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
以“真善美”恪守本心,何妨吟啸且徐行。
真,即真实,这直接决定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王老师告诉我们:“社会调查也是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起点。”毛泽东同志便是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积极倡导者以及开展调查研究的积极践行者,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科学结论就是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一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已是深入人心。因此社会调查工作一定是真实的。在社会调研报告的要求上,王老师对我们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真实,很多时候个人的直觉和先前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准确的,若是弄虚作假的数据本身也是让社会调查的本身失去了意义。这门课程让我更倾向于系统的数据和资料。只有真正了解到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才能更好去剖析其内在的本质。
善,即包容。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这种枷锁往往来自偏见与歧视,因此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与狭隘心理。从我个人角度上说,这门课程使我对人类的群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解读更加透彻,对不同观点和看法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记得那时“凡尔赛文学”在网络上成为一度流行的热词。王老师提及时,她说只要行为出发点是没有恶意的,没有伤害到他人,我们就应该去包容、允许。接纳是一种无声的善意和温柔,我们得有共情能力,正视我们人类自己的虚荣心和炫耀心理。这个世界在运转中本就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奇奇怪怪的事都是层出不穷的。我们需要做到独善其身,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无恶意的行为,同时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接纳世界的多样性。
美,即理性。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充斥这大量碎片化信息,真与伪泥沙俱下,人们情绪似乎很容易被各方媒体煽动,很容易失去自我深度思考的能力。缺乏主见,目光只停留在“金玉其外”,便会在人云亦云中迷失自我,沦为标签化思维的囚徒。“你看到的,真的是你看到的吗?”王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刨根问底的精神去不断探索真知,分析和过滤繁杂的资讯,拨开纷纭杂沓的枝桠,理性思考,方能看到面纱后的真真假假,才能接近苏格拉底那崇高的“美”。从此生活中,那些剧烈汹涌的、难以抑制的情感波澜,都在慢慢平息为平静轻柔的理性涟漪。
用“大格局”丈量远方,敢叫日月换新天。
除此之外的,还有格局。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我们以思想为桨,以情怀为帆,以才识为舰,航行在求真的雄关漫道上,力求抵达真理的彼岸。在征途中,每一处风景都是成长的驿站,还有许多生命之外的美好事物在熠熠生辉。
在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早晨,王老师站在讲台上,平静地告诉我们,大学就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不应该单单只吃一道菜品,仅局限于大学的教育和专业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去广泛涉猎,不断去思考、去感知这个世界,这样才算真正见识到满汉全席,品尝到世间百味。一刹那,我仿佛被什么猛地击中,砸碎了以往的迷茫、阴郁。
原本我也曾浑浑噩噩,不知所求,精神世界是未开垦的荒原,长满仅剩枯枝烂叶的冬日树木,周而复始的日子更是苍白如纸,无甚色彩。在接触了社会调查这神秘的一角后,枯木逢春,朗月高照。
其实也有过挫败感,能够看清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老师一发问,通常是我未细想过的问题,一时百思不得其解,便会哑口无言、面红耳赤;老师抛出一针见血的观点,我便又会产生固有认知崩塌的疼痛感,陷入自我认知的焦虑。这种半明半昧的状态,类似于蝶蛾破茧的挣扎,是隐隐作痛的,不过一旦豁然开朗,便是淋漓尽致的畅快。在每次听到她娓娓道来她的那些见闻与见解,让人心潮起伏,甚至好几次热泪盈眶。这种灵魂的撼动感是前所未有的,我总是不禁心头感叹着:原来这就是大学啊。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命本无意义,需要我们去填充、去修补,去赋予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也说过,有一类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会如一团火焰般熊熊燃烧。生活的磨难无疑会是火上浇油,但只会让他们越挫越勇,不会轻易浇灭他们的热心与激情,与此同时,还会向他人传递光与热。我,真的好想成为这一类的会燃烧的人,识得乾坤大,亦怜草木青,拥有热气腾腾的灵魂,拥有势如破竹的勇气,每时每刻能以温暖感染身边的人,若能力有余就去照彻山河。
凭“实打实”创造价值,千磨万击还坚劲。
我们同时也在课后也成立了调研小组,以“外卖骑手的工作情况的研究”为课题在温州大学城展开了调研,无论是问卷设计、文献查阅还是实地考察与访问,着实花费了不少功夫。其中收获最大的是调查指标的设计过程。如我们需要调研“社会剥夺”这一现象,可以将其内容细分为社会孤独、社会歧视、社会技能丧失等部分。其中“社会孤独”的指标可设计为朋友数目、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社会歧视”可设计指标为性别、种族、职业等;“社会技能丧失”可设计指标为社会交往、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方面限制等。
不止如此,真正给我带来启发的是围绕这个主题去查阅文献、走出校园的过程,我在不断的思索中得到了心智的磨练以及逐渐清晰的答案。此中我渐渐懂得了:外卖骑手算是大多数劳动者的缩影,被所谓技术和数据裹挟,深度依赖又无力反抗,乐在其中却也困在其中。在这澎湃而起的时代浪潮下,愈发破碎的个体劳动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他们无法得到妥善安排,那么资本就会越发肆无忌惮的,侵蚀更多人。我们的时代应是在进步,资本不该类比凶器,我们也不应该单纯去批判,而是去探讨原因。因此我们才更需要研究社会机制如何影响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进而以我们每个个体为支点,撬动“创造健康社会”的支点。技术的开拓创新需要人,技术的落地实践也需要人,而我们更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保留一份温度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环境。
人类文明是宇宙诞生以来最传奇、最壮观的意外,我们每一代人在社会领域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开始想穷极一生像做社会调研那样去追寻一些答案,而追寻答案的本身,是对世界的探索,更是对自己的解读。我也慢慢懂得:思考不再单单是孤芳自赏的愉悦,它的目的实质是一种快乐意义之外的深刻与丰富,是在于不失去感知的敏锐度和阅历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提炼出一种承受痛苦的能力、一种摆脱庸俗的力量。
寒窗十几载,进入大学后才真正知晓天地辽阔,我常常满怀感激。十分感谢我的师长、我的学校,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之一,我平凡却也骄傲。作为人文社科的一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告诉了我“什么是价值”、“哪些价值值得追求”、“我们又应该如何追求价值”。原来学习此类人文社科的目的便是求真、求知,理性去思考,感性去热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横渠四句”是我少年时铭刻在心的座右铭,是我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理由,也是我不变的初心。
明月直入,马不停蹄。我会不断拷问自我,以“真善美”恪守本心,用“大格局”丈量远方,凭“实打实”创造价值,如把我存在的意义交给值得追寻的答案,送给饱含热泪的生活,赠给一路繁花的世界,献给波澜壮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