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相信能够一直用下去,但宿命是吃灰的物品们
凡是有潜力吃灰的东西,就一定免不了吃灰的宿命。
这些个物品,我随便就能够列出一长串来……
- Kindle
- iPad
- 智能手表
- 游戏机
- 显示器
- iPod
- 头戴式耳机
- ……
相当一部分是我亲身买过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打包转售出去的物品,我必须承认在当初的购买时间点以及买后相当一段时间这些物品都陪伴我度过了很好的一段时间。转而打包出手,让这些物品继续发光发热,以及维护自己的现金储备,也是合时宜的决策。
回看这些设备,思考为什么不能够长久陪伴自己,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将原先心心念念的物品判定为无用多余之物,归入到“极简待清理物品” list之中,我发现不外乎是一下几点。
- 功能专一,又专又一
- 功能出众,但可以被替代
- 优势出众,却伴随着随时可能变为恶性的良性缺点。
游戏机,iPod,头戴式耳机,又专又一,购买时候无非想的是可以玩到很棒的游戏,享受优秀的音乐水平之类。
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今天我想出去看电影,你刚好喊我去看电影,我赶紧打扮出门;前天加班,昨天去了趟医院,你喊我去看电影,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去了。
遇到社交活动频繁的一段时间,就没有时间享受一个人独自的娱乐时光,而一个人娱乐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惯性的,一旦不玩游戏跳出了这个一个人打发时间的活动,参与到集体娱乐。功能专一的物品瞬间变为废物。
Kindle 是最好的看书设备,或许吧。我现在的体会是,对于没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来说,kindle 是一个是一个在购物车里边就开始吃灰并且买回来会继续吃灰的设备。功能专一且出众,保护视力太阳底下看书一等清晰,但是这样的情景太少了,任何一块屏幕都可以显示内容,Kindle 若是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绝对是年轻人最流行的电子产品,但是现在绝对是吃灰率前几名。
iPad 除了在电子笔记上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余免谈。可是为什么需要用电子在一块光滑的屏幕上写字,不舒服还要人为加上一层类纸膜写字,以求达到10块钱就能达到的效果?大概只有医学生才真的需要 iPad 学习吧,无数的人体组织图表,数不尽的笔记……用复杂的方式实现简单的目的,能够给人很强烈的成就感。在记录这件事情上用最简单的方式找到一支笔和一张纸是最方便的,要不然海明威当初怎么会从口袋掏出一支笔在餐厅桌布上记录灵感呢?
智能手表则是一种暗含尖刺的设备,拉胯的续航一开始会因为优秀的功能新鲜感而主动忽略,慢慢地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新鲜度逐渐退却,隔三差五还需要为其充电,心中的情感不外乎为什么当初自己要生养这么一个祖宗,或者是当初为什么要和这样一个人结婚。
索性的是物品之所以为物品,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始终秉持着物品为人服务的理念,当功能消失,就乖乖舍弃掉不要留有任何念想。
以后回忆起来,感叹自己曾经拥有过,下一次走进橱窗看到美丽的商品的时候,却只能在惊艳的余温散尽之后感叹一声:这东西真好啊,我曾经有过,我又将其抛弃。再一次拥有,也还会是同样的结局。随后眼神移开再不停留,经历过失去过,就有了历练。当别人还在陷入往复纠结是不是选择拥有的困境的时候,我大可以再心里默念:买回来,也还是要再一次吃灰的呀。一下子就避免了一个物欲陷阱,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