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生日不纪念每一岁的年龄,它纪念每一寸的自我

最近忙着用英文写论文,写作业,看茫茫无涯的文献,奋力在风雨中骑车爬坡,和与此同时不辜负荷兰美丽的秋天,因此一直没有时间用熟悉的中文写字了。生日就在今晚,总是需要草草写上几笔留下纪念,待来年和往后许多年回望时,它还是鲜明的,活泼的,永不消逝的。
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有巨大的变异,或者说有激烈的裂变。这可能是此刻我在电影院一层咖啡店蹭网所听到的爵士乐给我的感觉:生活在流动。流动让人不惧怕,有信心,感觉自己是新的,在汩汩涌动的泉水中冒泡。

25岁之前我总是有一些年龄焦虑,尤其22岁过后,对25岁的到来如临大敌。怕自己还没有成长,没有成熟,没有成就就变老了,整个社会也对这种情绪推波助澜。我年龄焦虑最深的时间点,竟然是周冬雨拿金马奖的那一晚,那时候她还不到25岁,又年轻又快乐又通过创作获得巨大成就,当晚反观自身的时候简直焦灼如蚂蚁。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好笑,如此真诚且不必要的滑稽。
当25岁真的来了之后,我的年龄焦虑开始分阶段地消散了。先是日子实在太糟糕了,高中时怎么背怎么拗口的一句诗总被我常常想起:黑云压城城欲摧。人人都在泥潭里,没有不坏的金身,每到生日或者年底,我都长舒一口气:“这一年可算熬完了…”那时候总想着人实在不必活那么长,漫长历史的一段低潮期就把一个人的几十年葬送了,不幸活在这段低潮期的人只能祈求时光飞逝,年龄焦虑虚弱地成为了云烟。最近这一两年,因为尝试自救和逃离,从历史和地域的泥潭中把自己像揪住萝卜缨子那样拔出来了,对年龄从希望它迅速腐朽消逝,到开始真的用很积极的态度在看它了。现在常常觉得自己年轻地无以复加,比21岁之前更活蹦乱跳,勇敢对抗,探索新知,充满好奇。

顶着一张亚洲人自带优势的脸,走在校园里,年龄成为了无可辨认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把年龄当回事,那么它就不再成为问题。又因为前些年被年龄焦虑的时代氛围裹挟所引发的反思,自省,学习和对抗,现在对针对年龄的规训和陈词滥调简直弃如敝履。同时那些光鲜的,浮华的,成功的装饰,在真实的自我需求前,开始暗淡。蛋糕是因为蹭网有些不好意思点的,蜡烛每桌一支,我兴之所至吹灭了它权当庆生。
现在身在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西洋的海风把人吹得更加辽阔起来,到处是森林绿地草坪湖泊和各种不怕人不怕车悠然自在的野生动物,我每天满脑子都是:“我想在这里躺下”。我很小的时候,小到开始上学前,也常常有这种想法。如今28岁,我通过向前奔跑,回归了更多的童真和更多的本能。

我不再对未来有惧怕,不再对30岁,35岁有惧怕。我的担忧和恐惧,变成了具体而微的事情:老师这一段英语我没有听懂,我一会还要不要主动举手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呢?如果不举手的话被叫到不是更可怕吗?我的33页的文献今天读不完该怎么办呀?我明天上课还能听懂吗?听不懂作业还能做的出来吗…
具体的问题当然也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知道你会把它解决的,解决完你会特别开心的。这样的生活,会给人一些具体的盼头和希望。对于难题,过去因为它过于庞大,几乎笼罩整个时代,你无从解决它,它还总想吞噬你。现在庞大的问题退居身后了,你只有眼前的问题,你甚至有勇气迎难而上了,不逃避,也不只是应对,你开始主动出击,越惧怕什么越是去做什么。越是听不懂说不好越是要坐第一排,越是知道作业难写越是要第一批就写。常常因为作业多到想死,但又同时相信自己能生龙活虎开山破路。
生活有钉子,而你有锤子。
这锤子是“新的我”,也是“真的我”,是我去年把自己从漩涡中拔出来后,保存的力量,激发的内核。我在今年,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通过阅读,对抗,更通过创造。和朋友一起做播客,看了很多席卷自己的书,意识和大脑都被自己重塑了一遍,“我竟然是这样”和“竟然我还可以这样”几乎天天都在发生。最近看着十万字的安兰德的《源泉》,心里常常觉得自己在两侧是悬崖的峡谷中荡秋千,意念为绳,激情作板,往前往后,都有万丈,长风和流云从身体穿过,也被身体搅动。又危险又自由,心中打鼓脑中澎湃。
这一年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对自己说一句:我没有辜负时间,也没有辜负你。
27岁的这一年,你过得无比精彩,28岁的你不仅如是,还会更好。希望你更有勇气,更加真诚,坚持友善,不怕展露愤怒。最重要的是,去创造更多,去消费更少。你每多过一年,就多一些创造,就多一寸自我。年龄不阻碍你,时间会发酵你。像一本摊开的书那样坦白,然后在这本书上持续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