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讲座系列|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二期: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

OCAT研究中心2021年度讲座
玛丽·米勒研讨班 第二期: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21年10月10日 13:00-18:30 线下地点: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 线上直播平台:雅昌艺术头条、bilibili
16世纪的墨西哥建筑的形势似乎十分复杂,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来没有哪个由数百万人共同经历的历史转折点,能更加简单直白地显示出它的结构。——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
完全独立于欧亚及非洲大陆之外的古代美洲,发展出一套“与世隔绝”的艺术系统,这套艺术系统在很多方面凸显出其他地区的艺术隐约存在却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的特征,这就成为其他大陆艺术史可以参考的方法论宝库。
以张光直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古代美洲与亚洲作为文明连续体的假说,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相关领域的欧亚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古代中国与前西班牙时期的美洲艺术、人文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巧合,我们已在玛丽·米勒研讨班系列第一期做了简要探索,这一构想也是贯穿“2021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活动的一个核心讨论点。但是,从对美洲艺术、建筑、仪式、宗教等研究中得到启发,并反观自身所熟知的文化、熟稔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书写一部全球艺术史作出贡献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大航海时代以来,随着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开疆拓土,处于不同文化、不同“分类学年代(systematic age)”的艺术形态发生了碰撞与交融,从而呈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而又典型的艺术史现象。乔治·库布勒等学者据此提出一系列方法论设想,认为艺术难以置于单一的发展链条之中,艺术史是由关于人造物(man-made objects)的多种系列(series)构成的,而这些系列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或而中断或而重续,它们的横截面不是辐射状的,而是马赛克状的。
库布勒的理论在二战之后的美国这样一个沟通大西洋两岸的艺术发生地上迅速引发反响,为先锋派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格林伯格式的现代主义以外的、多元主义的、非连续性的叙事方式,影响了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等一批艺术家。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了20世纪艺术史研究史上的一个理论来源。大卫·萨默斯等人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更加野心勃勃的构想。萨默斯不仅对库布勒提出的系列加以关注,还对人造物的性质、其所在的具体环境以及制作的过程(facture)与特定的社会机制(social institution)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其称之为“后形式主义艺术史(post-formalist art history)”的研究思路。同为库布勒的学生,萨默斯对艺术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所提出的“任何人工制品都是其制作的记录(any artifact is a record of its making)”观点与玛丽·米勒本次年度讲座题目“形成中的艺术:玛雅艺术制作(Art is in the Making: The Making of Maya Art)”或许有共通的旨趣。我们期待对萨默斯方法论的了解,将间接有助于厘清米勒的学术脉络,更好地认识本次年度讲座背后的理论框架。
类似地,不止一代的艺术史家与人类学家也通过美洲建立新的理论范式。对现代艺术史学影响深远的阿比·瓦尔堡,在其美洲考察之行后提出了对今天仍然富于启发的全新构想。他在印第安原始部落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联中找到了一种多种文化之间或可同享的共性,并将其运用在对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释读上。在贡布里希看来,瓦尔堡的美洲之行的身份,更多地是作为一位“文化心理学家”。这趟旅程也激发了瓦尔堡对集体记忆和象征心理学的研究兴趣,促使他去调查“画背后的观念(Vorstellung)”。这与彼时荣格提出的关于集体潜意识的理论体系有不谋而合之处。
除了为理论家、思想家们书写一个跨文化、跨学科领域的世界艺术史提供新思路,古代美洲当然也为中美洲及中美洲以外的现当代艺术和理论提供了可贵的养分。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对玛雅托臂拱顶(corbel-vaulted)的试验,到亨利·摩尔(Henry Moore)对12世纪陶尔特克-玛雅(Toltec-Maya)传统的重拾,都为前西班牙时期美洲艺术间断的序列做了伟大的续接。这种重续如果用库布勒的话来讲,则可被解释为“由石器时代的人们对相隔遥远的年代学距离的现代工业国家做出一种反向的殖民行动”。
在本期研讨班中,我们将邀请艺术史学者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一起揭示美洲的方法论意义:从向在荣老师对美洲艺术一个特定对象的研究出发,转而引入毛秋月老师关于西方艺术对美洲艺术挪用的具体案例的讨论;下半场的报告则侧重对在美洲艺术研究的启发下催生的理论体系的研读,范白丁老师和宋倩老师将分别深入讲述瓦尔堡的美洲“旅行”与萨默斯的美洲“空间”。通过这些思考,本期研讨班旨在反观所谓“他们不能表现自己,只能被表现”(they cannot represent themselves,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处于边缘的他者文化是如何渗透进居于中心地带的主导文化的,又是怎样跨越时间的走廊促成19至20世纪间一种世界艺术的历史书写的。
研讨班流程
13:00-15:00
演讲人:向在荣 题目:夸特里库大神像的前世今生
演讲人:毛秋月 题目:纽约画派对美洲印第安艺术的挪用与变形
15:00-17:00
演讲人:范白丁 题目:从瓦尔堡印第安之行看原型与精神一致性
演讲人:宋 倩 题目:作为“真实空间”的仪式空间——大卫·萨默斯的古代美洲艺术研究
17:00
圆桌讨论
主持人:郭伟其、刘令仪
对话嘉宾:向在荣、毛秋月、范白丁、宋倩
演讲内容简介
向在荣:夸特里库大神像的前世今生
夸特里库大神像现藏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这尊高约三米的石像因其蛇头蛇臂及蛇裙被认为是阿兹塔克创世神话中重要的母神夸特里库Coatlicue(纳瓦特尔语意为“蛇裙”)的神像。夸特里库大神像在墨西哥城中心广场附近被发现,虽贵为神像,却在历史上经历了被埋入地下,挖掘出土,再次埋入,再次出土的跌宕命运。讲座将从美洲被欧洲殖民以来夸特里库大神像跌宕起伏的命运出发,追溯它如何在西方殖民现代性语境下被妖魔及祛寐的历史;并将这尊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置于艺术史范畴之外,立足纳瓦特特有的概念Tlacuilolli,先将其作为纳瓦特宇宙哲学本身讨论。Tlacuilolli意义广阔,可指书写、绘图、雕塑、建筑(甚至飞鸟筑巢)等。再通过作为“图文一体”的夸特里库大神像出发,考量它在现当代艺术中的遗存。讲座延续我的著作《古怪之道》的核心问题,即以中美洲前殖民时代的艺术作为对当下诸多棘手问题温故知新、另辟蹊径的方法。
毛秋月:纽约画派对美洲印第安艺术的挪用与变形
20世纪中叶兴起的美国先锋派对美洲印第安艺术元素进行了多角度的挪用,其中也存在着艺术家们对这些元素的变形与再加工。这些操作同时体现在创作方式、艺术意象和艺术旨趣方面。例如,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模式借鉴了印第安沙画制作的步骤,但也有批评家如罗萨林·克劳斯表示,波洛克将水平性植入画布表面的方式与印第安沙画有明显区别。戈特列布的大尺幅“表意绘画”系列借用了美国印第安人的象征符号,如图腾柱、双性生物轮廓,并对其进行体态上的变形。纽曼则是从艺术批评角度确立现代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延续性,试图在先锋派艺术与所谓的“原始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在上述过程中,印第安艺术元素在先锋派艺术家的视野中经历了从“原始性”到“原始主义”的转换。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无意识”与“原始性”两种话语要素无处不在,其本质都是一种对于人性的非理性想象。纽约先锋派的操作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家对现代抽象绘画性质及相关特征的界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彼时国家主义话语和泛美主义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
范白丁:从瓦尔堡印第安之行看原型与精神一致性
报告以瓦尔堡探访美国印第安人居住地入题,结合他多年后关于原始部落蛇仪式的研究,考察19世纪晚期美术史、人类学、人种学、民族心理学等领域对原始文化的兴趣。并试图讨论瓦尔堡意义上文化科学与艺术科学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学科间思想观念的联系,重点关注“原型”和“精神一致性”概念在彼时美术史学方法论中的意义。
宋倩:作为“真实空间”的仪式空间——大卫·萨默斯的古代美洲艺术研究
在艺术发展史学史这一延续广阔的可作业领域,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曾殚精竭虑地跨越纠缠、镶嵌、含混的语图裂隙,从而在学科内确立客观的视野和宏达的叙述传统。但自黑格尔宣告哲学将取代艺术,丹托继承黑氏的历史观做出“艺术终结”的论断,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紧随其后也以“终结说” 介入现代艺术史写作的危机。贝尔廷在《艺术史的终结?》(The End of Art History?)一书中,对定义了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以降传统的进步、普适的艺术史观提出质疑。瓦萨里试图摆脱艺格敷词赞颂式的修辞和纯粹性的叙事描述,通过在三维空间中呈现错觉的真实向着古典理想美的规范不断趋进。这一主导叙事的历史架构的底核是“艺术即为再现”的观念。“再现”观念的形成在二十世纪之交提供了进步艺术史的模式,意在为图像史提供一种可持续使用和修正的“图式”。与西方风格迥然不同的非西方的艺术风格和亟待重新诠释的原始与现代艺术创作也被囊括在视觉自然主义兴起的统摄性原理下。
人类正面对着全球化的现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将化约为一个简单的“世界文化”的概念。西方艺术史的方法、概念与目的是否适用于欧洲与北美以外的地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是否存在融合现存各类艺术史模式的替代性方案?本次报告试图从美国艺术史家大卫·萨默斯对古美洲艺术的“仪式空间”的研究入手,从概念形象的场域秩序、概念形象的替代功能及其非任意性三个层面廓清萨默斯“物的空间”的语词体系如何在对艺术史书写类比语言学惯例的规避和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消解中达成对主导晚近艺术史研究和文化实践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超越。
发言人简介
向在荣
昆山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助理教授及艺术副主任。他曾分别是于柏林文化研究院(ICI Berlin)及波茨坦大学德意志科学研究会DFG“小世界主义”项目之研究员。他写有专著《古怪之道:一种去殖民探究》(punctum books, 2018)[中译:泼先生计划第五号]。他是柏林世界文化宫HKW “小世界主义周末”的主策展人,并于2020年编辑出版了同名画册(苏黎世diaphanes)。近期他作为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成员策划了2021年广州影像三年展“我们,集体”主题展。目前他专注于对“跨二元论”及“山寨”这两个概念在全球南方特别是拉美及中国框架下的研究。他所有的讲座和写作均可在此找到:www.xiangzairong.com
毛秋月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浙江大学美学专业博士,博士后。现阶段兴趣主要集中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艺术史研究。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著作。已翻译学术资料百万余字,发表论文和译文三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
范白丁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2016年赴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访学;美国盖蒂研究中心2017年度客座学者;瓦尔堡研究院2018年度访问研究员。研究涉及美术史学史、图像志传统、文艺复兴艺术理论、世界艺术等方向。
宋倩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理论的翻译与研究,曾译有《梵高传》、《波洛克传》(与沈语冰等合译)等。
主持人简介
郭伟其: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有《停云模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时间的形状》(商务印书馆,2019年)等著作和译作。
刘令仪: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