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我认知方式的心理学知识
查看话题 >普通人如何提高创造力(持续更新中)
曾经,创造力于我,像是一门玄学。我有灵光一现的时刻,也有“感觉自己被掏空”的时期。对创造力,我不懂怎么科学地看待、保护它,更别提抓住它啦。
直到2019年底参加了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创业和创新系列的课程,我终于第一次系统性地学到,自己的第一优势「创造力」,是有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方法学习并提高的。
是的,每个人都能提高创造力,并从中获益。
第一件事,先破后立。普通人如你我,要提高创造力,需跨过的第一座高山是——打破关于创意的误解,建立正确的创造观。
- 创造力可以被学习,它不是小部分天才的专属
- 创意 ≠ 古怪的想法
- 创造力,也不应该跟“受苦”“折磨”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其实,对每个人,包括不搞“艺术”的人来说,提升创造力都是一件长期主义、终身受益的事。
让我来细细解释给你听。
创造力是什么
事实上,创造力是,产生有用且原创的想法的能力。
是的,它得「有用」!即对某一群人产生价值。
这种价值既可以是实用价值,又可以是情绪价值(或者这两者的组合)。许多商业产品和艺术作品,都结合了这两种价值。
它对不同的人意味着——
- 产品或内容创造者:使命
- 运营者:生产力
- 创业者:护身符 (唯创新不破)
- 领导者:最吸引人的品质之一
- 生活家:乐趣
老师说,创造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很好玩的无限游戏,最终受益的是世界和我们自己。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的过程,真的很充实有趣!而且它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
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来这世上做什么?我觉得,借由创造,我们定义和发现自我,并和另外一群人产生联结、共同成长。并且,常常也收获金钱回报 :)
研究者发现,即使是超凡的创造力,也是平凡的认知过程的产物。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普遍想法是,创造力只属于人类的某个【很幸运的】子集。
但那种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我们要有意识地对抗这种根深蒂固的误解。
科学没有找到所谓“天生创造力”的证据。相反地,有些人“看起来”天生更有创造力,仅仅是因为,ta们已经自愿在自己的领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所以,不要再自我打击了。无论你现在的基础在哪,你都能变得更有创造力!
最棒的创意来自最好的你
人们普遍忽略了,要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创造者,我们必须让自己感觉“对”,感觉“好”,虽然这有点反常识。因为一提到创造,不少人脑中会自动出现苦大仇深、饱受折磨的艺术家形象吧?
可惜了,那是迷思,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广泛传播出来的。
你或许听说过「Eureka!」? 它是指,一个顿悟、灵光一现的瞬间,来自阿基米德泡澡时,想到浮力原理的故事。而eureka,恰恰发生在闲适且开心的时候,比如散步啦,泡澡啦……
因此,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为自己,记录并主动创造那些闲适又开心的时刻(感觉很爽有没有 :)
1. 日常活动
一个简单的练习:你知道哪些小事让你快乐吗?哪些活动持续地对你有积极影响?
或者,干脆回忆一下,你小时候喜欢做什么?毕竟,我们都曾是很有灵性,新想法很多的孩子。
如果还不确定,可以写美好时光日志,观察自己,在何时感到开心、放松、全身心投入。然后把这些活动编织进日常生活,优化我们的每一天。
相信我,它们并不一定花费你很长时间。比如,我个人的美好时光小仪式有:
- 早起看一会蓝天
- 泡一杯伯爵拿铁
- 去树多的地方走15分钟
- 去博物馆闲逛1小时
- 去操场/棒球场坐着晒会太阳
- ……
人的最大的宝藏在自身。我们要像细细检查自己拥有的最大的宝库一样,发现属于自己的、促进创造力的活动,并耐心坚持,直到建立仪式感。
2. 性格
有时候,创造力看上去只属于外向者。
是这样吗?
幸好,答案是否定的。内向与外向,只关乎向外或向内获取能量的区别,它们并不直接影响创造力。与创造力直接正相关的个人性格特质有四点——

- 能量:投资健康的身体,还有舒适的人际关系,确保自己有能量创造想做的事。对内向的人来说,这也许意味着多独处;而对外向者,或许就得多和人交流。
- 自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事,实践了,有小成功并获得反馈了,我们就能进入自信的正循环——它遵循「复利」的奇迹。
- 内在动力: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一定要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创造让你感觉很好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Why」,是激发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 风险承担能力:别误会,我也觉得谨慎在大多数时候是好事。要避免的是无谓的保守。可以问问自己:“最差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尝试一下有那么糟吗?” 以及更重要的——“如果不去尝试,又会发生什么?”
即使你在以上特质中暂时有所欠缺,也没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30岁以前,我们的性格仍是高度可塑的。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是表明,我们的大脑其实终身都在变化。
开放地对待新体验,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拥抱新的环境和机遇,都能帮我们创造新的个人特质呢。
3. 环境
正如未被表达的想法即未成型,创意必须被分享。
创意蓬勃的人,大多在某时某地扎堆出现。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身边的人,都直接影响创造力。所以,选择居住地和共事者很重要。
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环境,比如,寻找一个合适的室友或伴侣,或搬去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建议查询:“国家/城市创新指数”)
或者,从更小的地方开始——努力换去一个本公司内更年轻的组,摈弃那些无聊的聚餐、去和聪明又鬼马的朋友多聊几次天。
我们要留心周遭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即创造力。而我个人我想写创造力的原因之一,也是私心希望有更多友邻可以联结。

没有想法怎么办?一个有趣案例的启发
2013年,有个叫Cronut的甜品让人大排长龙,甚至卖断货,它是啥呢?


看到这里,你可能立马发现了,它就是羊角面包和甜甜圈的组合,现在很流行的创意融合菜!也没啥新奇的嘛……
但你要记得,在这两个甜点存在的数百年来(大概,我随口说的),偏偏从没其他人想到过,打破它们分别的形式和口感,再重组起来。
这就是“渐进式创新”的特点:利用已存在的事物,发散,重组,然后再造。
渐进式创新是比较容易上手练习的,练习关键在于发散性思维,即,看到一个寻常事物背后的“多种可能性”。
两个建议思考的问题:
1. 它一定要长现在这样吗?如果改变大小、材质、颜色、载体,会发生什么?
例:1890年,受网球启发,“桌上的网球”乒乓诞生了。
2. 如果它不能用来做XX(主要功能)了,那还可以怎么用?
拿我当初上课的时候的草稿举例,我们的课堂练习主题是“一块砖的其他作用”。
除了堵门,压书等回答,我还写了下图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你大概看得出来,我写的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好点子。但那不重要……发散性思维重在寻求已知事物的其他可能性,打破认知固化(functional fixedness),自由头脑风暴是最好的方法。
Dump your brain out first, 挑选和评判是下一步的事情。
要相信,“如果写不出好想法,那是因为愚蠢的想法还被写下来!”
参考材料:
HEC - Boosting Creativity for Creation, taught by: Anne-Laure SELLIE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t HEC Paris
Csikszentmihaliy, Mihaly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 Col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