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眼睛和思维
【写在前面的话】苏霍姆林斯基提醒了我,读书不一定要写心得体会,也不一定要写读书报告,可以写读书日记。心得体会是写给别人看的,要一板一眼,要注意措词,要小心语气;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更灵活,更随意,更自由。主要是,我说教的那些话字字面目可憎,只有日记体的东西稍显可爱。我准备尝试一下,用读书日记来记录阅读时的意识流动,也就是所思所想所感。先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开始吧!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丁点儿商量的语气。他有他的焦虑。
苏联的学制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少年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初中阶段。在苏联,少年期的少年们在干些什么呢?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只言片语里可见端倪:“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地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
不错,苏联的少年们也在背书、背书、背书。
苏霍姆林斯基并不反对背诵,他反对的只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不良后果是“会造成思维的惰性”。所谓的“思维的惰性”也就是只会背、不理解,思维死了,它吃的是黄豆,吐出来的还是黄豆,它已经忘记或者从未学会把吃进来的黄豆研磨成豆浆。思维已死的学生每天成群结队地在我眼前晃荡。
“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是啊,要挑选就要取舍,要取舍就要对比,要对比就要思考,挑选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挑选就是思考的磨刀石。“学生如果不会挑选”,要背什么难道是学生在挑在选?换作我们的语境,此话应改为“教师如果不会挑选”。选择是一种痛苦,而我们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不用去挑去选,我们老师早就帮他们挑选好了,既丰富又详细。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牢牢记住的是“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如果不把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根本谈不上进行自学”。牢记基本原理是自学的基础。他枚举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反例: “当一个少年在写作文的时候,他才回想每一个词的写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他才回想简便乘法的公式,这样他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思考。”
从这个少年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初自学德语时,我找来一本德语版的圣经作为教材,想一箭双雕,既学了德语又读了圣经。结果,读一个十词的句子要翻十二次词典,有两次是因为前面查的又忘记了。
“科学的基本原理”,这里的“科学”不限于数理化,也包括语言学。语言也有它的基本原理,如俄语的最低限度词汇表。我正在教“道德与法治”,不知道包不包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科学门类里?假如包括在内,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也难怪,那天课代表问我背什么、在哪里背书,我竟哑口无言。没有思考清楚的,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用一半的篇幅在谈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强化记忆的方法,等等。我忍不住想提醒他老人家,“你偏题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明明是“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嘛,阅读呢?四页的篇幅,他老人家只留了三个段落来谈阅读。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就是要教会少年真正的阅读。真正的,不是虚假的。
虚假的阅读,又名“无脑化阅读”,前几年我常干。每每晚睡前,女儿央求着我给她读故事,我不明白,她明明自己会读,又读过无数遍了,为什么还要我给她读?小人难缠,只好应付。我一边大声地读着,一边想着自己的事情,两页读完,语言流畅,毫无错字。正沾沾自喜之际,她冷不丁问我一个为什么,为什么驴子要趴在房檐下啊,我才发现,故事里的字我全读完了,是什么故事我全然不知。
真正的阅读就是“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的意思”,就是“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余一部分的含义”。或者,真正的阅读就是“用眼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简言之,阅读的同时也在思考。
阅读与思考同时进行,这是一个复杂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就是要训练少年们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而训练的方法就是表情朗读。理不理解,思没思考,表情不会骗人,像我那样无脑化朗读也只能骗一骗小孩子。
无脑化,也就是不用脑子。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假如一直这么不用脑子,管阅读的那片皮层将得不到训练,将渐渐定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不用脑子,将它闲置,它将永久荒废,而且不能复垦。正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才十分焦虑,语气沉重地强调:“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所以,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必须教会少年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202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