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于找到合适的节奏之《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阅读记
不知道有人体验过陷入焦虑深渊的感觉吗?可以明显感觉到无力,也可以感觉到无趣,甚至对于生活是待报废的状态,如果没有,是一件庆幸的事情,恭喜你依然拥有1%的快乐,如果有,那跟随我找到节奏。
看见自己,冒犯焦虑
大部分人会告诉你,你的焦虑来源于容貌,只要动它,就可以焦虑释放,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容貌以外的焦虑该怎么办?是纯粹认为自己遭遇“灭顶之灾”,还是把焦虑和朋友分享来缓解?
在我认为后者,可行性大些,可谁会认为朋友听完就一定能帮助你呢?这是一个谬论。

最终还是自己对自己动手,而首先是告诉自己,让自己承认自己焦虑这件事,认为是生病也罢,总而言之认可一切不好的存在,情绪得到释放了,也就有重回生活的可能。
在我自己看来,我会把自己定义为病人,而且在大部分时间我对于自己生病的状态是有意识的,能从不自信,到身体抵触中感知,先前叫紧张,后来演变为焦虑。
而在发现自己生病后,起初用文字记录自己可以得到缓解,接着是和朋友聊天得到缓解,最后只能去看书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去看医生,也许就会好呢,是啊,看了就会好,可我偏偏是个奇怪的人。
尤其在对自己有反复思考这件事上,当有人告诉我某件事时,脑袋总会时不时去过滤,过滤的结构用我自己的话讲:“自己给自己下蛊。”也叫心理暗示,不靠别人,只能靠自己好的事情,因为执迷不悟是没有药物可医的。

所以我只能去看书,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开始,去冒犯自己的焦虑。
儿童、大人、成人心理行为
虽然书还没有看完,但也能初步去判断自己了。
从三个层面出发,蛤蟆先生在儿童心理行为里是弱小、自卑,我反观自己,自己就是如此,只是少了些依赖,多了些好奇;而到了大人心理行为,蛤蟆先生是愤怒,而我是悲伤,也许我们都不爱生气,可我们同样多了许多无奈,而我更多地逃离。
两个极端之后就是成人状态,是一种学习模式,大部分属于这个状态的人不多,要么就偏向于儿童,要么偏向于大人,成人状态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呈现。
而抓住这一点,往往是形成差异化存在的关键,蛤蟆先生会对划艇感兴趣,而我会对写字感兴趣,一种兴趣或者多种,成为了成人状态持续的关键,这也是我需要把握的地方,让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也许就会找到自己节奏了。

当知道这一点时,刚好是我准备考试和工作的阶段,这两者在儿童状态待了特别久,因为我自己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逃避,持续的迫害自己,而蛤蟆先生和秃鹫医生的对话,如同一个小人把我往工作和学习拉动,拉到成人状态里。
就是如此,我也在慢慢设调,以一个新的姿态重启生活,一边找到工作节奏,一边告诉自己学习的价值,然后就是复盘反馈,虽然都在重启中,目前自我反馈是ok的。
看见自己,焦虑再见
当我把该做的事情都去做,同时把自己要表达、想表达的东西向外散射后,我发现我的世界又开始敞亮起来!
迎着日起走在街上,虽热,但却觉得周围的绿植绝美 不那么恐惧夜晚降临,面对亮起的路灯和车流,有了停下来拍照的想法 路过商场,会拐角进去看看,看看服饰的色彩和设计 依然习惯抬头,没有云的天也是那么心动 …………
我不能讲一句焦虑从此不来,但是我可以讲这段时间的焦虑该走了,我要重新起航了,回家也罢,飘向远方也好,总而言之,明亮起来了。

最后讲一句,阅读和生活的结合还是蛮有用的,对于我这种容易给自己下“蛊”的人来讲,对话过往,没有那么气人也没有那么多无奈,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
-
火星小per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0 2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