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撞了 | 香蕉很大


根据路透社和法新社综合报道,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10月2日下午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水域潜航时撞上一个“物体”,紧接着美国海军(10月7日)发表声明,目前“康涅狄格”号(USS Connecticut)核推进装置和空间没有受影响,仍可全面运行。

这则新闻突然让我想起雪村的一首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
这次肇事的很有可能就是美国这艘核潜艇了,毕竟是在亚太水域瞎晃悠撞的,不过美国是全球海域秩序的统治者,跑别的海域晃悠是常有的事情,这个通过NSNI News就能知道,以下分别是2021年2月21日,3月15日,5月25日,8月30日,10月4日美军舰队的分布情况:





这类信息都是公开的,毕竟现在满天飞卫星,舰队这种东西没啥好藏的,也藏不住,不如索性痛快点公开了。通过舰队分布不难看出,亚太海域常年至少配备两个舰队,以里根号和美国号为主。
航母是牛逼,尤其是帮助舰载飞机扩充了攻击半径,不然再牛逼的战斗机也做不到从美国本土起飞来亚洲转一圈还安然无恙的飞回美国本土(夏威夷除外)。但航母也不是没有缺点,体积太大所以隐蔽性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潜艇了,于是之前提到的“康涅狄格”号就来了。
关于核潜艇,最近另一个新闻也和美国有关,澳洲跟美国订了8艘核潜艇,为此不惜得罪法国,气得法国总统召回了驻堪培拉的大使。

我是没读懂澳洲政府这是几个意思?一边鼓吹和平至上,一边进攻性武器核潜艇都准备上了,针对谁这是不言而喻的,总不会是打日本吧。
国际政治学中有个“进攻-防守武器的假说”,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杰维斯 Jervis在1978年发表的《安全困境下的合作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一文对这个假说有了更详细的解释:当进攻性武器占上风时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更容易引发战争;而当防守性武器占优时,先开火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大家就比谁先忍不住,这就为政治斡旋避免战争争取到了时间。
回顾历史,基本符合这个推论:马镫->堡垒->大炮->壕沟->坦克。
马镫出现后,骑兵攻击力大增,借助马匹的冲锋,可以直接斩敌于马下,同时骑射增加了弓兵的机动性,于是游牧民族游猎四方,周边地区不胜其扰,苦不堪言。
为了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就开始修筑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等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直接把各诸侯国的防御体系连在一起就有了万里长城。后来汉代,甚至明代,咱们国家一直都在修长城。
当堡垒出现后,骑兵的攻击力就被抑制了,骑兵杀过来了,躲城墙里耗着就好,骑兵耗不起,耗不起自然就撤退了。这个不仅适用于中国,在欧洲也一样,城堡和要塞的出现帮欧洲换取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
然后15世纪中叶,大炮出现了。1453年号称中世纪最坚固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了,标志着进攻性武器又占主导了。战车加火炮,让原来坚固的城堡变得不堪一击。这边城堡的设计师也没闲着,为适应火炮的进攻不断进行改良,后期搞出了类似五角大楼的棱堡,结合要塞,大大加强了对大炮攻击的承受力。
大炮的威力最后是被壕沟给抑制的,而壕沟后来是被坦克攻克的。
最近这一百年里,世界经历过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发生,机关枪的出现是个关键。欧洲将领在见识了机枪扫射的杀伤力后,错误的认为会是个速战速决的战争,打完仗刚好赶上回家过圣诞,结果一打就打了4年。直到一战结束,欧洲将领才搞明白,机关枪是防御性武器啊。
本来一战刚结束,能消停一段时间,结果战争之王坦克出现了,1939年德国的坦克部队闪击波兰,在欧洲各国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二战就开始了。
整个二战历史就是一部最锐利的矛戳戳最坚固的盾的历史,潜艇、轰炸机和火炮代表最锐利的矛,地雷、雷达等这是最坚固的盾。总体上,二战中是进攻性武器占优。这种优势直到核武器的出现才被彻底逆转了。
好在这次各国将领没犯糊涂,清醒的意识到核武器是防御性武器。只要没能一次性全面摧毁敌人,就等着迎接敌人的报复吧,人家也有抱着一起死的决心,所以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强调的是核威慑而不是核打击,不然全人类就跟着完犊子了。
核武器确实带来人类历史相对长的一段和平期,但这最终还是被911打破了,恐怖分子换玩法了,不讲武德。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地最头疼的不是对方火力猛,反正美国大兵都武装到牙齿了,最怕的是简易爆炸装置,因为这东西的制造根本不需要核原料或者特殊合金,工业用品、农业用品甚至日常消费品就地取材现场制造,让人防不胜防。
包括这次美军撤出阿富汗,也说明现代战争已经从集团作战转变为游击战了。另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索马里海盗,就那么几条破船加破枪就打劫过往商船,偏偏各国舰队拿它就是没辙。
最后,言归正传,我就特好奇美国潜艇这次撞上什么了?哥斯拉吗?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星期一到星期五不见不散

* 图片来自网络,编辑: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