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理财暴雷,领导先跑被锤,持有恒大人寿保单怎么办?
网上又曝出恒大财富内部员工“声讨”公司管理层的聊天记录:

恒大财富内部员工群曝出的聊天记录
从聊天内容看,小生大致提取下关键信息(未经官方验证):
1.恒大财富销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没有如约兑付,很可能已经“暴雷”;
2.这款产品在公司内部推广过,有不少员工自己也参与购买;
3.产品违约后,公司高层疑似已提前兑付。
其实大家对恒大的印象更多的是恒大地产,
这个恒大财富又是怎么回事呢?
恒大财富是恒大集团旗下的财富管理平台,主销各种理财产品,
据爆料,99%的恒大员工都买了恒大财富的产品。
那恒大集团是怎么回应的呢?
9月10日恒大集团紧急召开会议,
许家印原话是这么说:
“很多员工和业主都拿着辛苦钱、血汗钱和养老钱来买了恒大财富的产品,我代表集团明确承诺一定要全部兑付,一分钱不能少。”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

透过这个会议,小生又读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1.这次的理财产品暴雷“确有其事”;
2.目前恒大并未给出具体的兑付方案;
3.许老板承诺说会“全额兑付”,恒大集团应该会为恒大财富“兜底”。
这个会议明显没有安抚到大家,
9月12日大批投资受害者集结在恒大总部维权。
有人说,他的客户得了癌症等钱治病,但钱被压着现在怎么办;
还有人质疑,流动资金为什么进入地产;
在被围攻一天一夜后,13日中午恒大给出了3种兑付方案:
现金分期兑付:
理财到期当月兑付10%,
然后隔三月兑付10%,直到付完。
以房兑付:
公司提供房子实物资产,让投资人选择。
冲抵购房尾款:
9月12日24点前认购楼盘未付清尾款的,
可以用理财产品全部或部分金额抵扣。
emm……买个理财,最后买成了房东。
现在恒大是墙倒众人推,
至于后续进展,继续关注吧。
每次听到某某理财产品/平台暴雷事件,
就会听到有人说:自己的/父母的养老本也投进去了!

每每听到这种,小生就深深感受到:
在理财这件事上,国民教育科普还没做到位。
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
把养老本全allin进去,这是谁给的信心?
这张图应该每年拿出来,默读一遍:

“收益超过6%就要打个问号。”
“收益超过8%就很危险。”
“收益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国家都三番五次提醒你了,
请牢记,高收益一定意味着高风险。
恒大的保险还能买吗?
恒大集团旗下也有保险板块布局,
事爆出后,有些朋友第一反应就是:
恒大的事儿会不会影响恒大人寿?
在恒大人寿买的保险要不要退?
先说答案:无需担心,不受影响。
小生不是给恒大洗地,
而是从保险在中国的特殊性给大家梳理: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恒大人寿这家保险公司。
恒大人寿,其实之前不叫恒大人寿。
在2006年时,它叫中新大东方人寿,是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经历了股权变更,
2015年被恒大收购,才改名的。
简单来说,就是换了个爹,顺道改了个名。

虽然都有【恒大】两个字,都认恒大这个爹,
但恒大财富跟恒大人寿,
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机构。
拥有独立的资产负债表和经营管理体系,
在经营方面是完全不相关的两家公司。
换成大白话就是:
恒大财富这个败家子惹出祸来,
作为爸爸的恒大集团不管打不打算给他擦屁股,
都不可能、也没资格拉上另一个儿子(恒大人寿)。
更何况,恒大人寿是受银保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
保险资金的使用方面本身就更要遵循银保监会的严格规定:
如果保险公司出现涉嫌内部利益输送的行为,
就将会受到银保监会的严厉处罚。

而且作为爸爸的恒大集团就算真的陷入资金困境,
最坏的情况也只能是出售、转让恒大人寿的股权。
听听这有点熟悉呀——
不就是再换一个爹吗?
中新大东方人寿——恒大人寿——???

要知道保险牌照在中国含金量真的是
超级高~~~
都不知道多少人等着“接盘”呀!
这种换爹更名,
是完全不影响原有保单的利益兑现的。
因为保险公司原有的股东在转让股权的同时,
也会把保险合同的责任赔偿、风险的承担一并转移给了新的股东,
确保了保单利益的后续兑现。

类似的也不是没发生过:
大家保险集团的前身就是“安邦保险”,
现在互联网人人都可发声的年代,
如果真的出现保单不兑付的,
原来持有安邦保险保单的小伙伴会这么安静吗?
毕竟互联网都是有记忆的。
保险公司投资失利,会影响保单吗?
有些朋友会说,那如果我是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
比方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这类储蓄险,
保险公司拿我的钱投资,失败了,
我的利益会受损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其实这个就是牵涉到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在安全性的差别。
这里要提到一个词——底层资产。
为什么理财产品会暴雷?
是因为它的底层资产暴雷了。
底层资产,
代表着这个金融产品资金的最终流向。
恒大财富这个事情,本质是恒大在借钱。
一是因为钱不够用(房产负债高+国家政策),
二是从银行借不到钱(银行也觉得不安全)。
只能找我们投资人借,而且利息还特别高:

(网传恒大理财产品利率)
资金的最终流向去到恒大,
而房地产利润现在这么低,如何能兑现到这么高的利息呢?
负荷不了,自然就暴雷了。
而保险产品的安全性,
与理财产品的安全性有本质上的区别。
保险产品有没有底层资产?
按理说也有。
因为保险公司收了我们保费,
也要去投资,也会购入一些有投资风险的金融资产。
但是!
对于市面上最常见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注意: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除外),
大家不用在意它的底层资产。
无论底层资产安全与否,
都不会影响这份保单的正常兑付,
即保险产品的安全性与底层资产并不“挂钩”:
换成大白话:
即使保险公司投资失利了,
损失的是股东的利益,而不是我们投保人的利益。

为什么保险可以做到?
因为在中国,其实“没有”保险公司,
只有中国银保监会。
任何一家保险公司,
都要接受银保监会时时刻刻监管:
保险公司能不能偿还保单,每隔三个月都要公布。
偿付能力低于100%,
银保监就要搞点“班主任盯人策略”:

我国近代保险业自建国以来,
没有出现过任何一起保险合同的违约事件。
不是因为没出过问题,
而是偿二代强监管体制:
首先,监管部门会接管这家保险公司;
其次,如果这家公司需要资金支持,那么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会介入;
再次,接管组会对问题保险公司进行整改、调整,争取宝贵时间化解高危风险,避免陷入“挤兑危机”;
最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会将改造好的公司股权挂牌卖出,接管组离场,曾经的问题公司“绝境重生”。
对此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百度一下“新华保险被接管”事件。

国家如此极力地想避免保险公司破产倒闭,
主要还是考虑到保险的独特定位——
作为金融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保险要给予老百姓对中国金融市场足够的信心。
如果连保险公司都出现破产,
那咱们老百姓对中国金融市场还会有信心吗?

所以,站在这种高度去理解保险,
你就会明白:
在中国,
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出现破产倒闭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
最后想说,理财是要做一辈子的事,
把钱分配好很重要,

钱放在手里不烫手,
永远要给自己留退路,有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