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通过维持恐惧感来获得安全感”
可能很多人无法体会每天活在极度惊恐中是什么样的,但是的确有一些人每天都和反复在心中出现的极端的恐惧情绪共存,他们的安全感非常差,很容易滑向负面的情绪深渊。比如一个老奶奶,有一次她和我说:“哎,不知道为啥呢,闲下来就害怕,也不知道怕啥呢……”这位老奶奶和神父说过很多次类似的苦恼,即她总感到害怕。 有一段时间她告诉我,经过虔诚的祈祷,她的恐惧忽然消失了。那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她一直默想祈祷着,直到温柔的晚霞变成粉色的猫眼石般的颜色。 哦!我想她一定很高兴吧!没想到她说,恐惧消失后,她竟忽然觉得有些烦闷。 “好像心里什么感情也没有了……空荡荡的……”老奶奶告诉我。 我感到很惊讶,不过随后似乎也明白了。有时候焦虑、恐惧的状态反而成了人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极度的恐惧本来在丛林生活里是有益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高度警惕,而正是这种浑身紧绷的极度警惕让生灵感到一丝丝欣慰——所谓的“安全感”。 但是,我们有时候必须意识到,这种恐惧、这种警惕的感觉是在欺骗我们。感觉只是一种感觉,它不是事实。 恐惧会让我们回避或忽略一些事情。有的人拖延是因为害怕自己做了也获得不了成功,但有的人是因为纯粹地恐惧害怕一些事情本身。这样的恐惧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粗心”、“懒惰”的面孔出现,让害怕的人被社会或周围的人谴责,特别是在工作上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 所以,对于时刻处于极度惊恐中的人来说,顶要紧的就是要习惯没有恐惧的心理状态。当恐惧消失后,心里感到不习惯、空落落是正常的,要学会不要因为不习惯就重新让自己恐惧。慢慢适应这种不恐惧,适应这种“空落落”,在其中体会、接受自己,就会慢慢有欣喜出现的。 还有一种恐惧的表现形式,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猜想的,那就是“表演”和“说谎”。有时候通过一些细节很明显就能感受到一个人的表演欲很强,TA似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或好或坏的“角色”,然后让自己扮演。为了“演好这些角色”,TA不得不“不由自主的”说许多小谎,或者是夸大部分的细节,好获得别人的关注。《卡拉马佐夫》里的三兄弟的老父亲就是这样,他总是在谎言和恐惧里切换自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本质也许也还是缺乏一个踏实的、富有安全感的自我。就像一个人,越是恐慌,越是要故意摆出一副侃侃而谈的派头来。 说了这么多,本意是想说人性是非常复杂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会人士尤为重要,因为你不能站在一个道德高地,以旧约文死谏的先知自诩,来拼命指责所有的所谓背德的行为,从撒谎到偷窃,不一而足。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有给予对方更多更多的爱和接纳,才能让对方放下恐惧,轻松生活,这是一个长年累月的工作,也是一场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