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婴幼儿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断回应他们的需求,才能让孩子的特定神经回路得到强化;孩子的行为反过来影响养育他们的方式,他们需要我们这样去照顾,而不是凭我们的想法去照料。”这是《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一书中写给焦虑时代的父母们的安心养育指南。
所以,实在不必焦虑,更不用想得太远,做好当下每一步,孩子自然会给我们惊喜。

01 与众不同才能出人意料
从孩子出生开始,期盼和希冀就充满着整个家庭。我们常听家长念叨:你以后要会读书,不能像姐姐/哥哥那样贪玩。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试图阻止,因为没有一个结果是单独成立的。
然而我非常清楚地明白,这样的阻止是无用的,没有任何一位父母或爷爷奶奶会不对孩子抱有希望,只是有些希望是正常的,有些则是过高的。只要没有造成坏结果,都算是好结果。
这种焦虑伴随着孩子的出生,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加重。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非常符合过去得来的经验和对比之下得来的结果,为了避免出现类似于自己人生当中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常常会采取很多措施去严防死守,一旦萌生一丝迹象就会把他们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然而,我们有没有真正停下来好好思考,既然每个人都如你一般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个人都像旋转的陀螺一样,需要教育部施行“双减”,严厉叫停课外培训班才能稍微停下来,那么你和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或许,我们可以真正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赢,要赢在哪里?我们所要的成功,是成功在哪些方面,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又是否能一直坚持这个目标而不为他人所动?你的教育越与众不同,也许结果越出人意料。
02 呵护孩子羽翼渐丰的翅膀
朋友小新每次都会和我哭诉:为什么他们想让我飞起来,却又暗中剪下我飞翔的翅膀?每次说为我好,却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我?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总是念叨:女儿呀,你一定要有出息。她不懂什么叫出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每一次她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妈妈就一定会很紧张:这是你能做的吗?你行吗?
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质疑下,她对自己也产生了自我否定:我那么笨,再努力学习也学不好,可是每次想放弃,妈妈的眼泪和巴掌是她不能承受的。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质疑,哪怕到30岁,也仍然如此深远地影响她的每一次抉择。

27岁那年,她唯一一次没有和妈妈说离职的事情,默默打拼了一年,等自己略有一丝成绩才告诉妈妈。
也只有这一次,她妈妈才第一次开始认同她,并且经常和她讨论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当她想要拓宽业务的时候,妈妈又开始焦虑并表示担忧:你会不会亏呢,生意难做,你为什么不坚持做老本行,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
朋友理解她的妈妈,因为妈妈总是担心她会失败,总是觉得历史印证过的才是最适合她的。妈妈的的焦虑是从朋友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存在的,30年来绝对不会因为她成功或者收入颇丰减少一丝半缕,相反,妈妈总有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担心。
因为妈妈对她的影响,她对儿子的期盼就平和了很多。从儿子出生开始,她就不会拿他和任何人去比较,总是告诉他:慢慢来,日子还长呢。儿子偶尔犯下小错,她常常会假装没有看见,但他被人误会的时候,她总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站在他的身边,疏导他的情绪。
她没有追求过孩子的成绩,但儿子总是在学校拿三百分,她没有刻意要求他阅读,但在他目光所及之处都摆上书,在他伸手可及之地放满画笔和白纸。在他安静画画、看书的时候,她也绝不打扰。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对儿子来说有多大的影响,直到有一次儿子对她说:
“妈妈你知道吗?有一次我拿了商店一包汽球回家,奶奶骂我是小偷,你对奶奶说:我相信他,他只是不知道汽球要花钱买而已。我当时羞愧极了,偷偷地把汽球又还回去了。”
大家在研究所有“别人家的孩子”时,一定会总结出这样的道理:孩子要飞得更高更远,父母就一定会好好呵护他们那对羽翼渐丰的翅膀。
03 所有成就都是厚积薄发而非一蹴而就
作为父母,有时要更多地从孩子一生的成就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这件事。
人的一生大约80年,1+1=2的算术题,3岁学不会,可以4岁、5岁、6岁再学。不会认识的字,过几天几个月他们就会了。
关键在于我们对于孩子在青春期前是否有所规划,每一个阶段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这项任务不是具体的简单的算术,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比如1岁以内的孩子培养安全型依恋,让他们对父母有健康的依恋,有足够的安全感。6岁以内的孩子抓住敏感期,顺势而为地培养他们对阅读、音乐、运动、书法的热爱,激发他们大脑对外界的反应。培养他们正直、勇敢、积极、细致的品格,比学会1+1=2来得更加重要。
而这些都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以及能真正懂得教育的意义所在。我们要为孩子免受外界焦虑打扰,让他们在自己和学校的节奏里不断调整步伐,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稳、走得实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想看到的那个样子。

所有的成就都是厚积薄发,绝无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台湾学者彭明辉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的文章,他在文中说: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04 静待花开的前提是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焦虑,就一定要静待花开吗?
静待花开的前提一定是打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品格、习惯、知识储备上,都应该有了极好的基础,否则静待花开就约等于放任不管。
初中之前,我对待孩子是比较平和而民主的。但在初中的前两年,我也开始焦虑了。一个从小就是年级第一的人,突然掉队成为年级200多名。我不在乎名次,也不认为他智商有问题,但我在乎他学习上是否存在很大的漏洞。
家长和老师都会在群里打上“静待花开”4个字,我也真的在想或许我应该等等他,他习惯了初中生活,习惯了3门到7门功课的过渡,就会了解到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我越来越发现,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他的学习效率极高,就有了更多玩手游的时间,把原本每天的阅读习惯也抛弃了。
我终于发现,“静待花开”其实是一句谎言,是焦虑的父母们用这四个字来安慰自己,或者用这句看上去很合理的话来掩饰自己放任不管的尴尬。
除非孩子有超强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否则每位父母都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认真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一起成长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的时候说一句“一切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解决他们的心理、情感需求?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解读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话术,才能化解矛盾,平稳渡过。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9位中国一线心理督导师重磅之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师、《父母必读》杂志主编等力荐。
让孩子更优秀的方法都在这本书中。

-
静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4 00:49:17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音乐有多绝?又一次被老祖宗惊艳到! (1人喜欢)
- 从李子柒身上,我看到中式生活的浪漫🥹 (1人喜欢)
- 绝美科普绘本|老祖宗笔下的星空太浪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