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生——张成新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经历,从偏僻简陋的家乡来到大城市,也许是上海,也许是北京,也许是深圳,我们穿过漂亮豪华的街道,最终来到的却是更简陋,更逼仄,更狭隘的居所。这里就像一个小小的培养皿,所有的争夺都小得如同细菌,看不到,但总有一天,它会长出漂亮如毒斑的花纹。
一
列车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昼夜不停,一口气行驶了三天四夜,像匹走累的马,喘着气,终于在上海 北站徐徐停下。
小新新趴在车椅上,小脑袋伸出窗外,在熙熙攘攘的站台上寻找来接她的奶奶。
她是来上海借读的,住在奶奶家。她的户口在新疆。爸爸妈妈在新疆阿克苏的军垦农场工作。爸爸妈妈原来准备亲自送她来上海,小新新才满七岁呀!但车费太贵了,爸爸妈妈咬了咬牙,给奶奶拍了电报,把小新新交给了列车上一位熟悉的乘务员。
车站上人真多,像蚂蚁。可那车站,又破又烂,比一路上停靠的车站都陈旧。听爸爸妈妈说,上海是全中国最大的城市,要吃,要穿,要用,方便极了;还有高楼大厦,南京路,黄浦江,大轮船,尤其教育质量,第一流。可是,这车站怎么这样简陋、狭小呢?遇到问题善动脑筋的小新新眨了眨疑惑的眼睛。
奶奶和叔叔怎么还不来?爸爸妈妈说他们会来接的呀。
为了让小新新到上海借读,爸爸妈妈不知吵了多少次。一提这件事,妈妈就哭:“我们这一代在这鬼地方受一辈子罪,难道还要叫下一代也步我们的后尘?”
“不是妈不肯,她有难处。”爸爸总是唉声叹气。
“难处?什么难处?再难,也总得替小新新的前途想想!”
“妈,上海真有那么好吗?”小新新好奇地插嘴问。
“好!当然好!谁不想去?那儿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老师都是最好最好的,校舍也是最高级最高级的。校外还有少年宫。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到时候可以到那里去学。妈妈小时候就去过,漂亮极了!”
“像电视里看到的一样吗?”
“对对!你住在奶奶家一定要听话,好好读书,今后考个重点中学,打好基础,考大学就有把握了,将来争取留在上海工作,把户口迁回去……爸爸妈妈是没办法了。新新,你要给妈妈争口气!”
小新新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怪不得爸爸妈妈的好多同事,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上海去读书。小新新富于幻想的小脑袋开始憧憬美好的、天堂般的、令人羡慕的大上海。
爸爸一连给奶奶写了几封信,奶奶终于答应了。小新新临走前的晚上,爸爸妈妈硬要她睡在他们中间。他们不放心,知道女儿自尊心极强。她一降生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似乎就受到了新疆人那好胜、自信 、不屈的性格的感染。她刚会走路,就桀骜不羁,跟着爸爸骑上黄骠马在戈壁滩上驰骋。有一次,她独自跟着场部的汽车去玩,回来后爸爸妈妈当着司机批评了她几句,她居然一天一夜没说话。女儿这样的脾气能在奶奶家住长久吗?奶奶家还有叔叔、婶婶以及表弟玮玮,总不像在自己家里呀。爸爸吩咐,妈妈叮嘱,她听腻了,也听累了,听着听着,闭上了眼睛。
“奶奶!”小新新终于发现白发苍苍的奶奶正朝她蹒跚着走来。
叔叔没来,奶奶这么大年纪,怎么一个人来呢?还有好多行李呢。多亏那位热心的乘务员帮忙,把一堆行李搬出了车站。
二
小新新到上海已经第二天。
邻居“常州老太”笑嘻嘻地问:“小新疆,你看上海怎么样?”
也许戈壁风沙的缘故,她的面孔比弄堂里的小孩黑,头发有点黄,大家便叫她“小新疆”。她不假思索,张口就答:“上海人太多,房子小,乘车挤,还有,水不好喝,有股子味道。”
几句话惹得邻居们哈哈大笑。一个叫大毛的叔叔翘起大拇指夸奖:“有水平!来来,我领你到市长大人那儿去,请他们听听一个小新疆对上海的评价。”
小新疆说的是真话。奶奶住的那条弄堂里有多少人哪!比新疆的一个场部还多!早晨、黄昏,叮叮当当,闹闹嚷嚷,瓶颈似的弄堂口常常堵满上班的、买菜的、上学的人。奶奶住的房子呢,叫亭子间,比新疆的马厩小几倍。人到屋里就不能动弹。叔叔婶婶睡一张床;奶奶和玮玮睡一张两层的小铁床,玮玮在上面,奶奶在下面。现在多了个小新新,奶奶说,跟玮玮睡,玮玮很高兴,可叔叔不让,说玮玮睡相不好。小新新只能跟奶奶挤在一起。在新疆独自睡惯一张大床的小新新,第一夜像被绳索捆住一般难过。这几天特别热,一到晚上,弄堂里是全是赤膊乘凉的人。亭子间热得像蒸笼,叔叔干脆睡在弄堂里,玮玮和婶婶一起睡,电扇朝他们呼呼地吹。奶奶摇着蒲扇,给新新扇了一夜。如果这时候在新疆,她早吃完蜜甜的哈密瓜,盖着薄被,听着纺织娘委婉的歌唱,进入了梦乡。
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奶奶对在教育局工作的叔叔说:“阿明,明天要报名了,你请个假,领小新新去……”
“我没空,明天有个会。”叔叔热得赤着膊,将几片香肠往玮玮碗里挟。
“我不要吃!不要吃!”玮玮把香肠挟出来。
“吃下去!”叔叔把眼一瞪,又把香肠挟回去。
奶奶朝小新新碗里也挟了一片香肠,说:“那过一天再去,听说报名时间有两天。”
“这几天,我都很忙,要送玮玮到他外婆家去住几天,等幼儿园开学再回来……”叔叔把电扇往玮玮背后移了移。
“我不去!不去!我要跟新新姐玩!”玮玮叫起来。
“啪!”婶婶在玮玮头上拍了一下,“豆腐干般大的地方,要吵翻天呀!”
玮玮哇地哭起来。奶奶忙把他拉到门外,又哄又骗……
小新新第一个吃完饭,碗里的那片香肠却没有动。
奶奶见了,偷偷地抹眼泪。
第二天,奶奶拿了爸爸妈妈单位的证明,领小新新去报名。
啊,真像妈妈说的,学校多漂亮!操尝花圃、滑梯、木马,还有那幢乳白色的教学大楼,亮晶晶的窗玻璃耀人眼睛。小朋友们穿红戴绿,由大人领着,向一扇闪亮的门拥去。
教导处里全是人。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小孩,有好几对。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大大小小盖着鲜红公章的证明。胖胖的教导主任在打电话:
“不行!老兄!我们学校的底牌你还不知道?教室小,报名的多,徒有虚名。借读,困难呀!你到别的学校去想想办法,怎么样?”
等电话一挂上,家长们一拥而上。奶奶不敢上去,拉着小新新远远地等着。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家长们陆续散了,奶奶才拿出两张已经捏皱的证明,战战兢兢地说:“校长……”教导主任朝两张证明瞄了一眼,往桌上一放,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啦,放在这儿,三天以后等通知!”
奶奶没说第二句话,就退了出来。
“奶奶,名报好了吗?”小新新不懂,刚才好多家长又说又求,又哭又闹,奶奶怎么只说一句话,就走了呢?
“嗯,报好啦!”奶奶点了点头。
三天过去了。“常州老太”告诉奶奶,八号里的囡囡,十四号里的强强,入学通知都来了;他们和小新新一样,都是借读的。奶奶急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往学校走去。
小新新站在弄堂口,等奶奶回来。囡囡和强强背着刚买的新书包,在她面前窜来窜去。
奶奶回来了,是大毛搀她回来的。奶奶的脸煞白,手冰凉。
小新新晚饭也没吃,蜷缩在床上呜呜地哭。
“阿明,听大毛说,你跟学校的校长认识?”奶奶走到叔叔的床前问。
“工作上有点关系。”这几天,玮玮和婶婶住在外婆家,婶婶不在,叔叔说话也两样,柔和多了。
“你哥哥十八岁到新疆……看在你哥哥面上,帮新新去说说,好吗?”
“不行……这不是叫我开后门吗?”
“大毛说,他外甥去年借读,也是你帮的忙。”
“那是去年,今年形势不同了……”
“总不能叫新新再回去……”
“……”
小新新的哭声越来越响,伤心的眼泪沾湿了凉凉的枕席。
“阿明,娘求求你!”冬的一声,奶奶在床前跪了下来!
…………
小新新的入学通知终于来了。邻居们像恭喜一样,蜂拥而来。“常州老太”带来的是鼓励:“小新疆,好好读书,给你奶奶,给你爸爸妈妈争口气,将来考个重点,留在上海!”
大毛却是激将:“小新疆,好好读书呀,读不好,回新疆,那就难为情啦!”
“好好读书!好好读书!”这声音那么强烈地回响在小新新的耳边。
当她学着在新课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王新沪”时,意味着她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艰辛而重要的第一步。
三
六年过去了。王新沪以超群的成绩夺得全校的桂冠。学校准备保送她直升重点中学。那个胖胖的教导主任喜形于色,一天几次向教育局挂电话竭力推荐:该学生学习之刻苦,毅力之顽强,罕见!罕见!
小新新长大了,长高了,被戈壁风沙吹黑的皮肤变白了,头发也又黑又亮,像瀑布似的披在脑后。刚到上海时穿的那条过长的裙子早“更新换代”,换上一条素净的短裙。白袜、丁字型皮鞋,一件紧身的汗衫——电视里在介绍“内衣外穿”嘛。“十三岁的小姑娘出落得像个人NFDB1!”奶奶逢人就笑眯眯地夸奖。
她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闪着一双深邃的眼睛,冷冷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她爱读书,书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她还喜欢写,每天记日记,她的日记本不准任何人动一动。有一次,玮玮无意中翻了翻她的日记本。她发现后当着叔叔婶婶的面,冷冷地说:“乱翻别人的日记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为了使自己与这杂乱的屋子隔绝,她挤到双层床的上铺,省下零用钱,买了块花布,做了个布幔。小床被布幔围住,隔成一个她独有的安静的“小天地”。
她成了个冷漠的姑娘。是的,她比同岁的姑娘过早地成熟。
她拧亮了夹在床架上的小台灯,靠在床架上,准备给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信。小天地里充溢着柔和的光线。
奶奶嫌家里烦,到“常州老太”家聊天去了。
“不争气的东西,你的算术测验卷呢?”叔叔在查玮玮的书包。
“老师没……没发下来……”
“还撒谎!”叔叔一拍桌子,“我刚和你们老师通过电话,又不及格,是吗?”
“……”玮玮没声了。
“卷子呢?”又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叔叔在四处寻找,“这是不是你的?藏在枕头底下!你——”接着,“啪”一下,玮玮哭了。
“林妹妹……我来迟了!来迟了!金玉良缘将我骗……”婶婶突然打开电视机,一阵高亢的越剧《红楼梦》的唱腔在屋子里响起来。
“看什么电视?”叔叔吼了一声。
“怎么,脾气发到我头上来了?儿子是你养的,不争气,怪谁?好榜样在嘛,为啥不叫你儿子学学?”
“你?”叔叔擅自关上电视机。
“哼,都是姓王的,人家门槛精,新疆到底苦哇!”
“你少说两句好不好?”
婶婶不说了,“啪”,又打开电视机,“……林妹妹,想当初,你是孤苦伶仃到我家来……”“宝哥哥”的声音又充斥整个屋子。
小新新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过了六年,习以为常。她在耳朵里塞了两团棉花,聚精会神,写起信来: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学校要保送我直升重点中学,一所有名的市重点!
奶奶身体很好,家务我会帮她做的。我不是个懒姑娘。
还有,玮玮的成绩不太好,叔叔婶婶很焦急,我会尽力帮助他的。
寄上我刚拍的照片一张,你们快不认识了吧,怎么这样“海派”。请别指责,外表美不等于心灵美,但是,外表美也不等于心灵不美!
爸爸妈妈,我读书好,有人说我“门槛精”,我始终不理解,这“门槛”究竟“精”在哪儿?你们能告诉我吗?
女儿新新6月25日
四
就在新新把信投入信筒的当天晚上,教导主任匆匆赶到她家,说教育局刚规定,借读生基本上不能保送;他几次力争,无济于事。
全家惊呆了!惟有叔叔斜靠在椅背上,悠闲地剪着指甲。
“不可能吧,保送好像主要看功课?”不知婶婶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阴阳怪气地说。
“这情况,她叔叔也知道。”教导主任喝了口茶,又急匆匆走了。
家里像死一般的寂静。奶奶坐在床沿上抽泣。玮玮显得特别乖,埋头做着作业,不时地闪起惊愕的目光,环顾四周。“叭嗒,叭嗒”,叔叔仍在修剪那永远修剪不完的指甲。婶婶则突然安慰起新新来:
“新新,别难过,叫你叔叔再去疏通一下……”
新新始终一言不发,埋着头,坐在玮玮对面,手胡乱地在桌上画着什么;眼睛里盈着泪水,强忍着,没有滚下来。
“没用!教育局有文!借读嘛,总不是长久之计……”叔叔“扑扑”吹了吹指甲钳里的指甲屑。
奶奶的眼睛红红的,不时用手抹眼泪。无声的饮泣比失声痛哭更悲伤。
“你去帮她说说嘛……”婶婶拼命朝叔叔眨眼睛。
新新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倏地跳起来,二话不说,一头钻进她的小天地里。
婶婶迟疑一会,走上前,掀起布幔,假惺惺地劝道:“新新,别哭,明天我叫你叔叔去说……”
新新仰天躺着,两眼愣愣地注视着白白的天花板,一头瀑布似的黑发散在雪白的枕头上,声音冷得可怕,几乎难以相信是从一个十三岁的姑娘口中吐出:“既然教育局有文规定,那我去考!考不取,活该!”
五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新沪以语、算、外三门总分29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被一所闻名全市的重点中学录龋
第二年,玮玮小学勉强毕业,考入附近一所普通中学。
叔叔的火气变得更大。婶婶却一反常态,一到晚上,再也不看《红楼梦》,使劲地“抓”玮玮的功课了;自己省吃俭用,还请了个家庭教师。倘若玮玮初中再“落伍”,她的脸往哪儿搁?人总要比嘛!
新新也为玮玮着急。玮玮比她小一岁,但幼稚得像个小弟弟。小学毕业前,为了让他学好外语,叔叔特地买了一架袖珍收录机,几盘英语磁带。可是,只要叔叔婶婶不在家,他就借给堂姐用。有一次,让婶婶发现 ,被狠狠打了一顿。然而,眼泪未干,第二天他又偷偷把收录机借给了堂姐。新新要他跟着一起读,他却摇摇那颗圆脑袋,天真地说:“你读吧,我一读就头痛。”新新几次想帮助他,婶婶却像个怪人似的,一把拉过玮玮,不冷不热地说:“你的功课要紧,这是关系到你能否留在上海的大事,玮玮可不能耽误你啊!”
这天,玮玮的代数、外语又开了红灯。叔叔拍着桌子骂:“今天晚上不把这些题目做出来,就别想睡觉!”
刚吃完晚饭,玮玮不见了。
新新知道玮玮在哪儿,一闪身,也出了门。
离弄堂口不远,马路边有一块绿化园地。一群退休工人在路灯下弈棋。玮玮独自蹲在一个角落里。
“回去吧!”她拉拉玮玮的胳膊。
“不!”玮玮一缩手,胳膊上留着两道伤痕,那是昨天叔叔用皮带抽的。突然,他仰起脸说,“姐姐,我和你换一换,好吗?”
“你说什么?”
“你把户口迁到上海来,我把户口迁到新疆去,好吗?”
“为什么?”
“你功课好,我功课不好。爸爸说,功课好的人将来留在上海;功课不好的人,将来只配到新疆!新疆苦,妈妈说你门槛精!”
又是“门槛精”!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亵渎,气愤得胸脯一起一伏。
路灯发出幽幽的光,树丛、花卉显得朦朦胧胧,几辆电车闪着蓝色的火花,疾驶而过。她的脸显得异常严肃,神情专注,像在思索一道挺复杂的数学题;她紧闭嘴唇,不再说话。
六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已升入初二,虽然与你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女儿时刻想念你们。奶奶把你们的过去都告诉了我。我不懂,为什么新疆建设了这么多年,还这样穷?这样落后?你们洒下的血和汗,怎么灌浇不出丰硕的果实?资本主义的美国能开发西部地区,日本能开发北海道,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开发新疆、西藏、青海、内蒙?
前几天,我看了高仓健主演的《海峡》。高仓健是我们女生最崇拜的日本电影明星。我参加了学校的影评小组。指导老师说,高仓健扮演的角色代表了日本的民族性格。《海峡》中那个几十年坚持不懈,立志开发北海道的阿久津刚多么顽强!这才是英雄!
有人又说我“门槛精”了!难道我读书好,就为了将来“跳”出新疆吗?我可一点点也没想过呀!如果将来大学生全部留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那么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的“北海道”,中国的“西伯利亚”,谁去开发呢?开发,需要知识,需要科学,难道就让它们永远落后、荒凉下去吗?倘若真这样,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国真的不如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了!啊,太可悲了!
我崇拜高仓健演的阿久津刚!
女儿新新11月8日小新新:
看到你的信我们又高兴又担忧,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不该想的事?你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今年春节,我们决定回上海探亲。余话面谈吧!
爸爸妈妈11月18日
不知怎么,小新新给爸爸妈妈写信的内容,奶奶也知道了。一天晚上,奶奶忽然拉住她的手,问:“你给爸爸妈妈写信了?”
“嗯。”
“新新呀,你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你爸爸妈妈当初就和你现在一样,我拉都拉不住他们……”
“妈,你的思想老化了!”叔叔出人意料地打断奶奶的话,突然赞扬起新新来,“还有大哥大嫂,他们的思想不行!新新,你的信,你爸爸妈妈转给我看了,他们要我做做你的思想工作。这个思想工作,我可不会做。假如大家都躲在大城市,那祖国的四化建设怎么搞?‘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口号还是要提!新新,叔叔支持你!”
“是呀,新新真有志气,学好本事,将来回到新疆去干一番大事业,超过你爸爸妈妈!”婶婶也上前亲昵地抚摸她的一头黑发。
新新又长高了,挺着发育良好的胸脯,沉默着。她不属于“激动型”。她冷静地思考着叔叔婶婶的话。她来上海借读,对他们是多余的,是个累赘。那时,奶奶领她去学校 报名时受到的冷遇,奶奶跪在叔叔面前乞求的可怜相,叔叔的奚落以及婶婶的指桑骂槐,一一呈现在她眼前。为什么一定要“挤”到鸽子笼般的叔叔家来呢?她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欢愉快活啊!
“叔叔,婶婶,你们的意思我懂了,谢谢!”她彬彬有礼地朝他们点点头,钻进了布幔围住的小天地。
她哭了,头深深地埋在枕头里,没让声音发出来。
七
学期就要结束,寒假就要来临,新新期待着久别的爸爸妈妈。
不料,班级里发生的一次“舌战”,使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起因是她的一篇演讲稿。
学校一年一度演讲比赛即将举行。新新将代表自己班级去比赛。 别看她平时不言不语,一上舞台,完全是另一个模样,对着偌大的礼堂,朝着黑压压的听众,她镇定自若,侃侃而谈;音色也极其优美。这一次,她演讲的题目是《鸿鹄和燕雀》。
“……我愿,愿做一只鸿鹄,待羽毛丰满,飞往天山南北、苍苍戈壁——那生我养我的母亲的怀抱;我愿,愿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您——我的第二故乡!”
新新手臂一扬。在班级里试讲一结束,同学们便嗡嗡地议论开了。
市重点中学的同学确实非同一般,可谓见多识广。嗡嗡的议论声一消失,便有人站起来问:
“请问,这篇演讲,是你的真情实感吗?”
“是的。我崇敬翱翔于云霄的鸿鹄,厌恶栖息在屋檐的燕雀。”她擦了擦鼻尖上沁出的细汗,像答记者问,泰然自若。
“请允许我提个题外的问题,言不由衷是一种恶劣的文风,你认为是这样吗?”又有人问。
“是这样。我也想提个题外的问题,强加于人,是一种卑劣无能的行为,你认为是这样吗?”在“原则”问题上,她的嘴是不饶人的。
“我不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提问!王新沪立志开发祖国边疆——这样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志愿,非凡的抱负,高尚的情操,应该是初二(1)班,不,我们全校师生的光荣和骄傲!大家说,对吗?鼓掌!”又有人在大声说,不知是赞颂,还是讥讽。
班级里零零落落响了几下掌声。
“不过,”那人话锋一转,接着说,“我还有个题外的问题,请问王新沪,‘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吗?”
“是的。列宁的原话,我不记得,但意思知道。”她脸色苍白,声音微微颤抖。
“还有,”那人不甘休,又问,“上海的人口为什么这样多?有些不是上海户口的人,为什么也要挤到这块弹丸之地来?你能回答吗?”
这是挑衅!污蔑!她眼睛发潮,但强忍着,不想起来作任何解释,她要用今后的事实来说话!
“我提议,”那鼓掌的人又拍了两下巴掌,“王新沪代表我们班级去参加演讲比赛!现在表决,同意的举手!”
“同意!”大家叫着,嚷着,一窝蜂似地举起了手。
“最后,请王新沪讲话!”
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宁静。
“既然大家同意,那我就去讲!”她心里翻江倒海,但脸上出奇地平静,“请放心,我不会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
同学们散了。她第一个冲出教室,眼眶里含着眼泪。讥讽吧,挖苦吧,嘲笑吧,既然决定了,就要走自己的路!她心里燃烧着一团火,恨不得立刻就走上讲台。
人们啊,为什么这样不理解这颗受尽屈辱,而熊熊燃烧的心?爸爸妈妈,你们快快来吧,来听听女儿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吧!
1985年第12期
一
列车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昼夜不停,一口气行驶了三天四夜,像匹走累的马,喘着气,终于在上海 北站徐徐停下。
小新新趴在车椅上,小脑袋伸出窗外,在熙熙攘攘的站台上寻找来接她的奶奶。
她是来上海借读的,住在奶奶家。她的户口在新疆。爸爸妈妈在新疆阿克苏的军垦农场工作。爸爸妈妈原来准备亲自送她来上海,小新新才满七岁呀!但车费太贵了,爸爸妈妈咬了咬牙,给奶奶拍了电报,把小新新交给了列车上一位熟悉的乘务员。
车站上人真多,像蚂蚁。可那车站,又破又烂,比一路上停靠的车站都陈旧。听爸爸妈妈说,上海是全中国最大的城市,要吃,要穿,要用,方便极了;还有高楼大厦,南京路,黄浦江,大轮船,尤其教育质量,第一流。可是,这车站怎么这样简陋、狭小呢?遇到问题善动脑筋的小新新眨了眨疑惑的眼睛。
奶奶和叔叔怎么还不来?爸爸妈妈说他们会来接的呀。
为了让小新新到上海借读,爸爸妈妈不知吵了多少次。一提这件事,妈妈就哭:“我们这一代在这鬼地方受一辈子罪,难道还要叫下一代也步我们的后尘?”
“不是妈不肯,她有难处。”爸爸总是唉声叹气。
“难处?什么难处?再难,也总得替小新新的前途想想!”
“妈,上海真有那么好吗?”小新新好奇地插嘴问。
“好!当然好!谁不想去?那儿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老师都是最好最好的,校舍也是最高级最高级的。校外还有少年宫。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到时候可以到那里去学。妈妈小时候就去过,漂亮极了!”
“像电视里看到的一样吗?”
“对对!你住在奶奶家一定要听话,好好读书,今后考个重点中学,打好基础,考大学就有把握了,将来争取留在上海工作,把户口迁回去……爸爸妈妈是没办法了。新新,你要给妈妈争口气!”
小新新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怪不得爸爸妈妈的好多同事,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上海去读书。小新新富于幻想的小脑袋开始憧憬美好的、天堂般的、令人羡慕的大上海。
爸爸一连给奶奶写了几封信,奶奶终于答应了。小新新临走前的晚上,爸爸妈妈硬要她睡在他们中间。他们不放心,知道女儿自尊心极强。她一降生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似乎就受到了新疆人那好胜、自信 、不屈的性格的感染。她刚会走路,就桀骜不羁,跟着爸爸骑上黄骠马在戈壁滩上驰骋。有一次,她独自跟着场部的汽车去玩,回来后爸爸妈妈当着司机批评了她几句,她居然一天一夜没说话。女儿这样的脾气能在奶奶家住长久吗?奶奶家还有叔叔、婶婶以及表弟玮玮,总不像在自己家里呀。爸爸吩咐,妈妈叮嘱,她听腻了,也听累了,听着听着,闭上了眼睛。
“奶奶!”小新新终于发现白发苍苍的奶奶正朝她蹒跚着走来。
叔叔没来,奶奶这么大年纪,怎么一个人来呢?还有好多行李呢。多亏那位热心的乘务员帮忙,把一堆行李搬出了车站。
二
小新新到上海已经第二天。
邻居“常州老太”笑嘻嘻地问:“小新疆,你看上海怎么样?”
也许戈壁风沙的缘故,她的面孔比弄堂里的小孩黑,头发有点黄,大家便叫她“小新疆”。她不假思索,张口就答:“上海人太多,房子小,乘车挤,还有,水不好喝,有股子味道。”
几句话惹得邻居们哈哈大笑。一个叫大毛的叔叔翘起大拇指夸奖:“有水平!来来,我领你到市长大人那儿去,请他们听听一个小新疆对上海的评价。”
小新疆说的是真话。奶奶住的那条弄堂里有多少人哪!比新疆的一个场部还多!早晨、黄昏,叮叮当当,闹闹嚷嚷,瓶颈似的弄堂口常常堵满上班的、买菜的、上学的人。奶奶住的房子呢,叫亭子间,比新疆的马厩小几倍。人到屋里就不能动弹。叔叔婶婶睡一张床;奶奶和玮玮睡一张两层的小铁床,玮玮在上面,奶奶在下面。现在多了个小新新,奶奶说,跟玮玮睡,玮玮很高兴,可叔叔不让,说玮玮睡相不好。小新新只能跟奶奶挤在一起。在新疆独自睡惯一张大床的小新新,第一夜像被绳索捆住一般难过。这几天特别热,一到晚上,弄堂里是全是赤膊乘凉的人。亭子间热得像蒸笼,叔叔干脆睡在弄堂里,玮玮和婶婶一起睡,电扇朝他们呼呼地吹。奶奶摇着蒲扇,给新新扇了一夜。如果这时候在新疆,她早吃完蜜甜的哈密瓜,盖着薄被,听着纺织娘委婉的歌唱,进入了梦乡。
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奶奶对在教育局工作的叔叔说:“阿明,明天要报名了,你请个假,领小新新去……”
“我没空,明天有个会。”叔叔热得赤着膊,将几片香肠往玮玮碗里挟。
“我不要吃!不要吃!”玮玮把香肠挟出来。
“吃下去!”叔叔把眼一瞪,又把香肠挟回去。
奶奶朝小新新碗里也挟了一片香肠,说:“那过一天再去,听说报名时间有两天。”
“这几天,我都很忙,要送玮玮到他外婆家去住几天,等幼儿园开学再回来……”叔叔把电扇往玮玮背后移了移。
“我不去!不去!我要跟新新姐玩!”玮玮叫起来。
“啪!”婶婶在玮玮头上拍了一下,“豆腐干般大的地方,要吵翻天呀!”
玮玮哇地哭起来。奶奶忙把他拉到门外,又哄又骗……
小新新第一个吃完饭,碗里的那片香肠却没有动。
奶奶见了,偷偷地抹眼泪。
第二天,奶奶拿了爸爸妈妈单位的证明,领小新新去报名。
啊,真像妈妈说的,学校多漂亮!操尝花圃、滑梯、木马,还有那幢乳白色的教学大楼,亮晶晶的窗玻璃耀人眼睛。小朋友们穿红戴绿,由大人领着,向一扇闪亮的门拥去。
教导处里全是人。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小孩,有好几对。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大大小小盖着鲜红公章的证明。胖胖的教导主任在打电话:
“不行!老兄!我们学校的底牌你还不知道?教室小,报名的多,徒有虚名。借读,困难呀!你到别的学校去想想办法,怎么样?”
等电话一挂上,家长们一拥而上。奶奶不敢上去,拉着小新新远远地等着。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家长们陆续散了,奶奶才拿出两张已经捏皱的证明,战战兢兢地说:“校长……”教导主任朝两张证明瞄了一眼,往桌上一放,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啦,放在这儿,三天以后等通知!”
奶奶没说第二句话,就退了出来。
“奶奶,名报好了吗?”小新新不懂,刚才好多家长又说又求,又哭又闹,奶奶怎么只说一句话,就走了呢?
“嗯,报好啦!”奶奶点了点头。
三天过去了。“常州老太”告诉奶奶,八号里的囡囡,十四号里的强强,入学通知都来了;他们和小新新一样,都是借读的。奶奶急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往学校走去。
小新新站在弄堂口,等奶奶回来。囡囡和强强背着刚买的新书包,在她面前窜来窜去。
奶奶回来了,是大毛搀她回来的。奶奶的脸煞白,手冰凉。
小新新晚饭也没吃,蜷缩在床上呜呜地哭。
“阿明,听大毛说,你跟学校的校长认识?”奶奶走到叔叔的床前问。
“工作上有点关系。”这几天,玮玮和婶婶住在外婆家,婶婶不在,叔叔说话也两样,柔和多了。
“你哥哥十八岁到新疆……看在你哥哥面上,帮新新去说说,好吗?”
“不行……这不是叫我开后门吗?”
“大毛说,他外甥去年借读,也是你帮的忙。”
“那是去年,今年形势不同了……”
“总不能叫新新再回去……”
“……”
小新新的哭声越来越响,伤心的眼泪沾湿了凉凉的枕席。
“阿明,娘求求你!”冬的一声,奶奶在床前跪了下来!
…………
小新新的入学通知终于来了。邻居们像恭喜一样,蜂拥而来。“常州老太”带来的是鼓励:“小新疆,好好读书,给你奶奶,给你爸爸妈妈争口气,将来考个重点,留在上海!”
大毛却是激将:“小新疆,好好读书呀,读不好,回新疆,那就难为情啦!”
“好好读书!好好读书!”这声音那么强烈地回响在小新新的耳边。
当她学着在新课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王新沪”时,意味着她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艰辛而重要的第一步。
三
六年过去了。王新沪以超群的成绩夺得全校的桂冠。学校准备保送她直升重点中学。那个胖胖的教导主任喜形于色,一天几次向教育局挂电话竭力推荐:该学生学习之刻苦,毅力之顽强,罕见!罕见!
小新新长大了,长高了,被戈壁风沙吹黑的皮肤变白了,头发也又黑又亮,像瀑布似的披在脑后。刚到上海时穿的那条过长的裙子早“更新换代”,换上一条素净的短裙。白袜、丁字型皮鞋,一件紧身的汗衫——电视里在介绍“内衣外穿”嘛。“十三岁的小姑娘出落得像个人NFDB1!”奶奶逢人就笑眯眯地夸奖。
她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闪着一双深邃的眼睛,冷冷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她爱读书,书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她还喜欢写,每天记日记,她的日记本不准任何人动一动。有一次,玮玮无意中翻了翻她的日记本。她发现后当着叔叔婶婶的面,冷冷地说:“乱翻别人的日记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为了使自己与这杂乱的屋子隔绝,她挤到双层床的上铺,省下零用钱,买了块花布,做了个布幔。小床被布幔围住,隔成一个她独有的安静的“小天地”。
她成了个冷漠的姑娘。是的,她比同岁的姑娘过早地成熟。
她拧亮了夹在床架上的小台灯,靠在床架上,准备给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信。小天地里充溢着柔和的光线。
奶奶嫌家里烦,到“常州老太”家聊天去了。
“不争气的东西,你的算术测验卷呢?”叔叔在查玮玮的书包。
“老师没……没发下来……”
“还撒谎!”叔叔一拍桌子,“我刚和你们老师通过电话,又不及格,是吗?”
“……”玮玮没声了。
“卷子呢?”又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叔叔在四处寻找,“这是不是你的?藏在枕头底下!你——”接着,“啪”一下,玮玮哭了。
“林妹妹……我来迟了!来迟了!金玉良缘将我骗……”婶婶突然打开电视机,一阵高亢的越剧《红楼梦》的唱腔在屋子里响起来。
“看什么电视?”叔叔吼了一声。
“怎么,脾气发到我头上来了?儿子是你养的,不争气,怪谁?好榜样在嘛,为啥不叫你儿子学学?”
“你?”叔叔擅自关上电视机。
“哼,都是姓王的,人家门槛精,新疆到底苦哇!”
“你少说两句好不好?”
婶婶不说了,“啪”,又打开电视机,“……林妹妹,想当初,你是孤苦伶仃到我家来……”“宝哥哥”的声音又充斥整个屋子。
小新新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过了六年,习以为常。她在耳朵里塞了两团棉花,聚精会神,写起信来: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学校要保送我直升重点中学,一所有名的市重点!
奶奶身体很好,家务我会帮她做的。我不是个懒姑娘。
还有,玮玮的成绩不太好,叔叔婶婶很焦急,我会尽力帮助他的。
寄上我刚拍的照片一张,你们快不认识了吧,怎么这样“海派”。请别指责,外表美不等于心灵美,但是,外表美也不等于心灵不美!
爸爸妈妈,我读书好,有人说我“门槛精”,我始终不理解,这“门槛”究竟“精”在哪儿?你们能告诉我吗?
女儿新新6月25日
四
就在新新把信投入信筒的当天晚上,教导主任匆匆赶到她家,说教育局刚规定,借读生基本上不能保送;他几次力争,无济于事。
全家惊呆了!惟有叔叔斜靠在椅背上,悠闲地剪着指甲。
“不可能吧,保送好像主要看功课?”不知婶婶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阴阳怪气地说。
“这情况,她叔叔也知道。”教导主任喝了口茶,又急匆匆走了。
家里像死一般的寂静。奶奶坐在床沿上抽泣。玮玮显得特别乖,埋头做着作业,不时地闪起惊愕的目光,环顾四周。“叭嗒,叭嗒”,叔叔仍在修剪那永远修剪不完的指甲。婶婶则突然安慰起新新来:
“新新,别难过,叫你叔叔再去疏通一下……”
新新始终一言不发,埋着头,坐在玮玮对面,手胡乱地在桌上画着什么;眼睛里盈着泪水,强忍着,没有滚下来。
“没用!教育局有文!借读嘛,总不是长久之计……”叔叔“扑扑”吹了吹指甲钳里的指甲屑。
奶奶的眼睛红红的,不时用手抹眼泪。无声的饮泣比失声痛哭更悲伤。
“你去帮她说说嘛……”婶婶拼命朝叔叔眨眼睛。
新新脸色苍白,嘴唇紧闭,倏地跳起来,二话不说,一头钻进她的小天地里。
婶婶迟疑一会,走上前,掀起布幔,假惺惺地劝道:“新新,别哭,明天我叫你叔叔去说……”
新新仰天躺着,两眼愣愣地注视着白白的天花板,一头瀑布似的黑发散在雪白的枕头上,声音冷得可怕,几乎难以相信是从一个十三岁的姑娘口中吐出:“既然教育局有文规定,那我去考!考不取,活该!”
五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新沪以语、算、外三门总分293分的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被一所闻名全市的重点中学录龋
第二年,玮玮小学勉强毕业,考入附近一所普通中学。
叔叔的火气变得更大。婶婶却一反常态,一到晚上,再也不看《红楼梦》,使劲地“抓”玮玮的功课了;自己省吃俭用,还请了个家庭教师。倘若玮玮初中再“落伍”,她的脸往哪儿搁?人总要比嘛!
新新也为玮玮着急。玮玮比她小一岁,但幼稚得像个小弟弟。小学毕业前,为了让他学好外语,叔叔特地买了一架袖珍收录机,几盘英语磁带。可是,只要叔叔婶婶不在家,他就借给堂姐用。有一次,让婶婶发现 ,被狠狠打了一顿。然而,眼泪未干,第二天他又偷偷把收录机借给了堂姐。新新要他跟着一起读,他却摇摇那颗圆脑袋,天真地说:“你读吧,我一读就头痛。”新新几次想帮助他,婶婶却像个怪人似的,一把拉过玮玮,不冷不热地说:“你的功课要紧,这是关系到你能否留在上海的大事,玮玮可不能耽误你啊!”
这天,玮玮的代数、外语又开了红灯。叔叔拍着桌子骂:“今天晚上不把这些题目做出来,就别想睡觉!”
刚吃完晚饭,玮玮不见了。
新新知道玮玮在哪儿,一闪身,也出了门。
离弄堂口不远,马路边有一块绿化园地。一群退休工人在路灯下弈棋。玮玮独自蹲在一个角落里。
“回去吧!”她拉拉玮玮的胳膊。
“不!”玮玮一缩手,胳膊上留着两道伤痕,那是昨天叔叔用皮带抽的。突然,他仰起脸说,“姐姐,我和你换一换,好吗?”
“你说什么?”
“你把户口迁到上海来,我把户口迁到新疆去,好吗?”
“为什么?”
“你功课好,我功课不好。爸爸说,功课好的人将来留在上海;功课不好的人,将来只配到新疆!新疆苦,妈妈说你门槛精!”
又是“门槛精”!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亵渎,气愤得胸脯一起一伏。
路灯发出幽幽的光,树丛、花卉显得朦朦胧胧,几辆电车闪着蓝色的火花,疾驶而过。她的脸显得异常严肃,神情专注,像在思索一道挺复杂的数学题;她紧闭嘴唇,不再说话。
六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已升入初二,虽然与你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女儿时刻想念你们。奶奶把你们的过去都告诉了我。我不懂,为什么新疆建设了这么多年,还这样穷?这样落后?你们洒下的血和汗,怎么灌浇不出丰硕的果实?资本主义的美国能开发西部地区,日本能开发北海道,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开发新疆、西藏、青海、内蒙?
前几天,我看了高仓健主演的《海峡》。高仓健是我们女生最崇拜的日本电影明星。我参加了学校的影评小组。指导老师说,高仓健扮演的角色代表了日本的民族性格。《海峡》中那个几十年坚持不懈,立志开发北海道的阿久津刚多么顽强!这才是英雄!
有人又说我“门槛精”了!难道我读书好,就为了将来“跳”出新疆吗?我可一点点也没想过呀!如果将来大学生全部留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那么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的“北海道”,中国的“西伯利亚”,谁去开发呢?开发,需要知识,需要科学,难道就让它们永远落后、荒凉下去吗?倘若真这样,那么社会主义的中国真的不如资本主义的美国、日本了!啊,太可悲了!
我崇拜高仓健演的阿久津刚!
女儿新新11月8日小新新:
看到你的信我们又高兴又担忧,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不该想的事?你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今年春节,我们决定回上海探亲。余话面谈吧!
爸爸妈妈11月18日
不知怎么,小新新给爸爸妈妈写信的内容,奶奶也知道了。一天晚上,奶奶忽然拉住她的手,问:“你给爸爸妈妈写信了?”
“嗯。”
“新新呀,你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你爸爸妈妈当初就和你现在一样,我拉都拉不住他们……”
“妈,你的思想老化了!”叔叔出人意料地打断奶奶的话,突然赞扬起新新来,“还有大哥大嫂,他们的思想不行!新新,你的信,你爸爸妈妈转给我看了,他们要我做做你的思想工作。这个思想工作,我可不会做。假如大家都躲在大城市,那祖国的四化建设怎么搞?‘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口号还是要提!新新,叔叔支持你!”
“是呀,新新真有志气,学好本事,将来回到新疆去干一番大事业,超过你爸爸妈妈!”婶婶也上前亲昵地抚摸她的一头黑发。
新新又长高了,挺着发育良好的胸脯,沉默着。她不属于“激动型”。她冷静地思考着叔叔婶婶的话。她来上海借读,对他们是多余的,是个累赘。那时,奶奶领她去学校 报名时受到的冷遇,奶奶跪在叔叔面前乞求的可怜相,叔叔的奚落以及婶婶的指桑骂槐,一一呈现在她眼前。为什么一定要“挤”到鸽子笼般的叔叔家来呢?她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欢愉快活啊!
“叔叔,婶婶,你们的意思我懂了,谢谢!”她彬彬有礼地朝他们点点头,钻进了布幔围住的小天地。
她哭了,头深深地埋在枕头里,没让声音发出来。
七
学期就要结束,寒假就要来临,新新期待着久别的爸爸妈妈。
不料,班级里发生的一次“舌战”,使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起因是她的一篇演讲稿。
学校一年一度演讲比赛即将举行。新新将代表自己班级去比赛。 别看她平时不言不语,一上舞台,完全是另一个模样,对着偌大的礼堂,朝着黑压压的听众,她镇定自若,侃侃而谈;音色也极其优美。这一次,她演讲的题目是《鸿鹄和燕雀》。
“……我愿,愿做一只鸿鹄,待羽毛丰满,飞往天山南北、苍苍戈壁——那生我养我的母亲的怀抱;我愿,愿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您——我的第二故乡!”
新新手臂一扬。在班级里试讲一结束,同学们便嗡嗡地议论开了。
市重点中学的同学确实非同一般,可谓见多识广。嗡嗡的议论声一消失,便有人站起来问:
“请问,这篇演讲,是你的真情实感吗?”
“是的。我崇敬翱翔于云霄的鸿鹄,厌恶栖息在屋檐的燕雀。”她擦了擦鼻尖上沁出的细汗,像答记者问,泰然自若。
“请允许我提个题外的问题,言不由衷是一种恶劣的文风,你认为是这样吗?”又有人问。
“是这样。我也想提个题外的问题,强加于人,是一种卑劣无能的行为,你认为是这样吗?”在“原则”问题上,她的嘴是不饶人的。
“我不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提问!王新沪立志开发祖国边疆——这样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志愿,非凡的抱负,高尚的情操,应该是初二(1)班,不,我们全校师生的光荣和骄傲!大家说,对吗?鼓掌!”又有人在大声说,不知是赞颂,还是讥讽。
班级里零零落落响了几下掌声。
“不过,”那人话锋一转,接着说,“我还有个题外的问题,请问王新沪,‘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吗?”
“是的。列宁的原话,我不记得,但意思知道。”她脸色苍白,声音微微颤抖。
“还有,”那人不甘休,又问,“上海的人口为什么这样多?有些不是上海户口的人,为什么也要挤到这块弹丸之地来?你能回答吗?”
这是挑衅!污蔑!她眼睛发潮,但强忍着,不想起来作任何解释,她要用今后的事实来说话!
“我提议,”那鼓掌的人又拍了两下巴掌,“王新沪代表我们班级去参加演讲比赛!现在表决,同意的举手!”
“同意!”大家叫着,嚷着,一窝蜂似地举起了手。
“最后,请王新沪讲话!”
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宁静。
“既然大家同意,那我就去讲!”她心里翻江倒海,但脸上出奇地平静,“请放心,我不会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
同学们散了。她第一个冲出教室,眼眶里含着眼泪。讥讽吧,挖苦吧,嘲笑吧,既然决定了,就要走自己的路!她心里燃烧着一团火,恨不得立刻就走上讲台。
人们啊,为什么这样不理解这颗受尽屈辱,而熊熊燃烧的心?爸爸妈妈,你们快快来吧,来听听女儿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吧!
1985年第12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