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复盘-对于个人支出和非个人支出差异话对待的思考
三口之家,爸妈帮忙照顾娃。记账第一年,以摸清自己的支出情况为主要目的,并以此为支点对生活进行梳理。
财务
这个月总的支出是在全年来看算是最低的,主要原因是属于大额非日常的支出较少,勉强有一项聚餐支出1688。
这个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所谓“扣自己不扣他人,扣乱买不扣吃喝”这个原则对于我的应用性。今年记账到现在,有一个感觉就是属于自己的日常可压缩支出占比确实不大,即使是一个美妆、衣饰完全“不买年”对总支出的贡献也在万元以内,更何况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必须支持。目前家庭年支出的情况估计在20万以内,如果想要进一步缩减,比如来到15万左右,那么仅靠个人的消费压缩肯定是不够的,而且幸福感也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没有房贷等压力,家庭的“必须开支”并不高,那么仅一步的缩减开支恐怕只能从“扣家人孩子”这个角度进行了。我想,更适合我的原则大概是“推己及人”,对待家人自己都以在保持幸福感的条件下选择支出较少的方式。比如家人聚餐这一个情况,可以用在家吃火锅这种支出较低但是依然很开心的方式代替一部分外食;礼物等也要尽力考虑带来幸福感的实物或者经验,尽量不买回来会落灰的东西。用心,代替一部分用钱。更具体的操作还要在生活中慢慢发现。

生活
这个月开始,经历了疫情、生娃、喂奶,总算开始规律的去办公室工作一会了。9月坚持的不算太好,有些天还是就在家办公了,但是还是出门比之前多很多,于是又开始注意到了彩妆部门。把之前那个清单拿出来更新了一下,扔掉了一些干掉的眼线笔、眼影盘、颜色不合适的口红,用完/稍微变质两只口红等。我还是拥有很多的彩妆产品的,粉底部门和腮红部门还有眼影部门都很扎实,即使是口红部门看起来也是很充实的。用起来!

上个月读过的书里面,《置身事内》和"Know My Name"都是强烈推荐的两本,两本都不算是轻松阅读,需要稍微严肃一些,收获也是非常多。
“Know My Name”是Me too运动的一个标志,但是我更多的是被Emily的经历打动。这本书我迟迟没去看,其实内心里面对女性在社会体系中面对的这个苦难是有些抗拒的,“不了解就可以当不存在”这样的鸵鸟心理。但是生了女儿之后好像变勇敢了,想更多的去理解遭遇性别暴力和社会压力双重影响的经历。Emily十分诚实,因此她的文字具有很强烈的力量,强烈的意识到,即使在性别观念较为开放的美国,遭受性暴力所面对的舆论环境也依然是以二次伤害为主的。“你又没有被太怎么样”,“两个人都喝酒了”,“明星耶鲁学生的未来都被毁了”。整个社会理念和司法框架里,性暴力带来的痛苦好像都是被轻视的,觉得没那么大不了吧;人们很自然的责怪受害人,想要在一个本来很清晰的故事里去寻找受害者的责任。而司法过程、社会注视带来的巨大成本,二次加重了性暴力受害者的痛苦。Emily的书将这个问题推到了大家的视野里,后面进一步的讨论反思都以此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