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北美新大陆那个永远无法复制的春天。

“春天到处都是年轻的生命,是一切重新开始的季节,是给人以信心和乐观的季节,它像新翻过来空白的一页,它给人以从容安排的时间。”艾温·威·蒂尔的这套记录美国山川风物四季”的博物学杰作,因几位豆瓣友人的推荐,一直想买来读,惮于自己怠惰的阅读状态,立春时,只在多抓鱼下单买了第一本《春满北国》。果然,一直读到霜降才读完。
它不像《活山》,三五页就读得气味相投,恨不得从头到尾大声诵读一遍,也不像《冬日的世界》,读得兴味盎然,仿佛在看一部悬疑片。这书我读得很慢,其间又去读了别的书,回头又惦记着拎起来读上一两篇。本来,开篇伊始就被作者和爱侣的赏春计划吸引:从二月到六月跟着春天走过二十三个州,一万七千英里(约两万七千二百公里),从初春北上进入北美大陆的佛罗里达大沼泽地,一直畅游至北英格兰地区的华盛顿山峰顶,看遍春神遨游美国时的所有情节。但进入正文后,却越读越慢,时不时还要停下来,去找家里仅有的一本世界地图册,差一点要下单再买一本更详实的美国地图册。身为博物学大家的艾温.蒂尔,其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和作家特有文字描摹与表现力都随着旅程的深入而一一显现,其可视野开阔到“大沼泽的斗转星移折射出地球位置,迎来了全新的季节。天体运行像个庞大的时钟,不迟不早,不停不速,亘古不歇日夜行进,又把春天送到我们的天空、大地和周遭的海面来了。”也可细微到“鱼的鳞纹一如树的年轮一样来计算着鱼的年龄,冬纹小而色深,春纹宽而色浅。”
沼泽,海崖、高原、湖畔、浮岛、峰峦、城市,在风,在雨,在天,在泥,在夜海,在林晨,在山岚,在云端。春临的信号多得超乎你的想像:
太阳的升高,星像的位移,寒冷褪去后,南佛州入夜的野火与升腾的烟柱,春日夕阳西下,奥基乔比湖上彩鹮翩飞;从基西米草原起,一路北进的如潮水般的堇菜和回归的白头海雕,奥兰治湖上冬沉春浮的浮岛,萨旺尼河口出蛰的菱斑响尾蛇与北卡河什维尔的越山而至的百里莺潮;大雾山的高山草甸,造云工厂热火朝天地运转着,如浆的浓雾中传来暗眼灯草鹀细铃般的叫声和冬鹪鹩散漫绵长而动听的独白;连春天出生的婴孩,平均身高和体重都超过其它时出生的孩子,我们的血液在春天也有所变化,暂时的稀释带来“春困”的倦怠感……
谈到春天,我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边读边问自己这个问题,说起来,囿于城市数年,直到最近十年,才一点点地阅读到早春的讯息。这春信每年都不同,或者说每年都相同,只不过需要我用长长的时间,异常缓慢地去感知到而已。
一年是踩上去突然变得又厚又软的土地,一年是墙根钻出一丛葶苈的灰绿新叶,一年是榆枝上随风鼓胀的暗红花苞。还有一年,是窃蓝的天空上一朵像样的白云,是清晨六点自然醒的中年两脚兽。又过一年,听见聒噪的麻雀云集在圆柏、云杉沉绿的针叶树影里,发现一只喜鹊衔一根细枝,呼扇着翅膀优雅地穿越堵车的街路。今年呢,今年接收到的春信格外有趣:长冬里整天在低矮灌丛间努力觅食的远东山雀,突然在二月末的某个清晨,飞到高高的老柳树尖上,“几梅几梅几梅几梅几梅~”地唱个没完没了;落单了一冬的红尾鸫突然成对地现身在冰雪初融的堤岸,灰喜鹊突然叫起来像手指划过密齿梳子的声音,绿头鸭、赤麻鸭和普通秋沙鸭们越冬的浑河闸口,突然闯来了一大群鹊鸭、针尾鸭和花脸鸭。春分傍晚,刚一出车库大门,见一队豆雁,自南向北排成“人”字形,哑哑鸣叫着超低空掠过两幢楼宇间的天空……
走近自然,不总在于你走了多远,走了多快,更在于你走得多近,多久,又感知到了多少。也许此去数 年,我也能从闹市柏油路和建筑物间栖居的树木、花朵、鸟虫那儿,找得到属于我的塞尔博恩,看得见时间里生命的本真。
旅途中的“贝壳”搜集者。
书中有与自然万物相遇时精彩传神的记述和心灵映照,更有基于丰厚博物知识的有趣科普:
响尾蛇的尾部坚硬的一串中空的角质环,会随着尾部的摇动和摔打而发出声响,而失聪的本尊却不自知。
浮岛春升冬沉,可以从湖的一边漂移到那一边,像一块微型的大陆,其上有各种动物,有草丛,有矮林,有高树。其上浮的动力来源于腐解产生的气体,春来气暖,加速这些气体的产生。
万千君主斑蝶,甚至异代蝶都是在同一片树林的柏树上过夜的神秘原因可以在于雄蝶留下的气味:君王斑蝶的两片后翅都各有能够散发轻微香气的中空的香鳞,效用也许是在于吸引配偶或气味标记。
沼泽航路由塞米诺尔印第安人所造,短吻鳄使之保持通畅;它们比美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早些。
有的鸟必须去来南北,而有的则只需直线上下。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它们在高山中作直线的季候迁徙,一年对它们来说是有冬夏之分的。其它时行垂直迁徙的生物还有龟、蛙、蚯蚓和周期蝉,植物中垂直迁徙的姣姣者是浮游植物。
浮萍在秋时生出沉甸甸的球形“冬蕾”,使整个植株因重力渐渐下沉到水底越冬,春天渐高的温度刺激休眠的植株生长出充气的叶状体,浮力增加,步步升高,回到水面迅速繁衍开花。
诞生于马尾藻海中的幼鳗那微不透明的体内,却有一种本能,引导其渡过茫茫大海,北游向陆,逆溯滚滚溪流,奔向万千里之外它们都未到过的山间湖。
七万分之一格令的压力足使茅膏菜的触须活动起来,且可可食和不可食之间做出正确选择。一格令是一粒大麦的重量。
树液独特一如人的血液可以分型,没法通用。
春天步步北移,也步步上升,爬上华盛顿山的林木线便等于追随春天北行到了哈得孙湾。就草木变化而言,高度上升300米,相当于北行9600公里。
……
随身携带着口袋笔记本是作者一生的习惯。“他右膝盖上放着一本小小的螺杆笔记本,手里拿着一截又短又粗的铅笔,用三言两语记录着适才见闻的细节,或者也是在记录需要查阅的事项,甚至是随手记下所见之美富有哲思的观感,但不管记得是什么,一定是在捕捉此时此刻鲜活的瞬间。”身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即时对话和丰富的细节都由此而得。

白天,他不仅在田野间进行拍摄,也带着自己的笔记本,以提纲的形式记录下路途中的的经历;夜晚,他用编写打字机整理打印,把鲜活的体验转化为文字。我们在作者每一次缜密的安排和突如其来的经历中,整日在春季的阵雨里进出,在威尔明顿水闸下的细流中看幼鳗归来,一起乘着海橇艇在阿比维尔沼泽看着整个冬季挤满水面的野鸭鹅,在针尾鸭的带头下开始沿着密西西比河向北迁飞;一起探寻活库拉泉与萨旺河之源,看着一条河从你眼底诞生,就像自然从魔术帽里拉出来的一样,而森林稀薄、灌木消亡、草地绝迹的达克敦沙漠现在又怎么样了?
羊羔、幼驹、雏鸟,有些人类也是春天里最靓的仔。
书中还充满了关于其他博物学家和自然作家的趣闻和引文,偶尔提到的相如以沫的妻子,高山流水的友人与旅程中偶遇的人,寥寥片语却也缘深情挚,在纷呈的山海风物外,给我留下颇为深刻的记忆:
标鹰人,捕蛇者,凯特山谷的采药师,说着古雅的方言,收集花粉、树皮、西洋参、风干的野草根、小菇伞,还有香脂白杨叶芽分泌的蜡质物可制软膏,可涂封桦皮小舟的接缝,蜜蜂用其补蜂巢的裂隙。只要走出去,就能碰到为我们所不熟识的新事物,但也可碰到一些终身沉潜于自然界某一门类学识的人。
《鹿苑长春》的作者,玛乔丽·金南·罗林斯,她带他们一道探访书中描绘的地方,赏花观鸟探洞寻泉,外加一顿珍肴饤饾的野餐。如此慷慨诚朴的人物,拥有让你生命中平常的某一天成为久久记住的一天的超凡能力。这样的人物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特意去搜罗关于她的介绍。可惜豆瓣读书的条目上介绍少是可怜,照片居然放的是JK·罗琳;电影编剧的条目更离谱,照片空白,性别男。

1896年,玛乔丽·金南·罗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出生和长大于华盛顿特区,她的父亲是那里的专利律师。她很早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11岁时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她就读于麦迪逊的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她编辑了学校文学杂志,并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1928年,罗林斯离开了她的丈夫,用一笔遗产在佛罗里达州农村的克罗斯克里克购买了一片72英亩的橙树林,沉浸于探索大自然,花时间与当地人一起,“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938年,她根据佛罗里达林区一位老人的童年回忆创作改编的《鹿苑长春》,是一部经典的动物文学与环境文学著作,一经出版,发行后登上美国畅销书榜首并持续140周,于次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至今,在美国累计阅读量达到5.5亿。这部作品还选入美国中小学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她的代表作还包括《南方月亮下》、《十字小溪》、《神秘河》等。1946年《鹿苑长春》被米高梅公司拍摄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摄影奖,自传体作品《十字小溪》,也于1983年搬上电影银幕,女演员玛丽·斯滕伯格在片中饰演罗林斯,喜欢的友邻可以去看下。
读到“风林”篇,作者在科德角沙岬的狂风里观察只有几十厘米的栎树,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读《遥远的房屋》,不禁从书架中找出来翻看,更早的1929年,这里竟多是常常着火的油松。书中的海鸟插图如今看到也颇为亲切,我甚至打开早已隐藏数年的搜狐博客,找到当年写下的文摘:
“八月已接近尾声,月末的那个夜晚星光璀璨,万籁俱寂。我一时兴起,想在空旷的海滩上,顶着满天的繁星入睡。”
八十年前,亨利·贝斯顿先生在美国东海岸那个孤寂的海滩上度满一年的时光了,从秋季再到落叶时节,一年的生活即将结束,生命里与大自然最为亲近的这段时光,使得临别之际的贝斯顿在这一晚无法安眠,不只是那“朦朦胧胧的崖壁散发出的迷人的沙香”,也不仅是“空气中有了几分寒意,并隐约听到了涌向岸边的浪涛声”。更重要的是科德角的一年,使这位自然学家真正的理解了自然,尽管从知识的角度看,他已熟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就自然与人类的伦理意义而言,他在这里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
科德角的小屋在后来的风暴中消失了,因科德角而产生的这部作品却长久的留存下来,并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该如何理解自然。
贝斯顿在书中写到:“就理解力而言,诗歌的作用同科学一样重要。如果我们不是心存敬意的生活,那么,就如同生活中没有快乐一样,难以度日。”对于人类与自然,他说:“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态度才是立身之本。常常被比作舞台之壮观场景的人类生活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就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它们产生于自然世界的神秘与美丽。辱没自然就是辱没人类的精神。”
如今的世界由于缺乏原始自然而显得苍白无力。身边没有燃烧的火,脚下没有可爱的土,没有从地下汲起的水,没有新鲜的空气……其实,一个人站在城市森林里,不经意看见的那路边一株小小的紫花地丁悄悄地打开花瓣时,才发现自然是我们人性中永不磨灭的一部分。

《遥远的房屋_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亨利·贝斯顿著,程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一版。全书由十章组成,从秋季开始,以秋季结束,围绕这座小屋,大自然完全袒露她神奇的四季景观,春天的鸟类,夏夜的满天繁星,秋天黄昏的落日,冬季孤寂的崖岸。大海毫无遮掩的展示他轻柔的海波、狂怒的风暴和那神秘的大洋深处,伴随着海滩四季的变幻,涛声、鸟鸣、人语、自省,贝斯顿先生收获了他心灵前所未有的宁静。
在佛蒙特州苍翠的山陵间行进时,作者提到了杰里科镇的“雪花先生“威尔逊∙本特利。于是,不禁又人书架底层翻出了落满灰尘的绘本《雪花人》。数年前开儿童书店时,格外喜欢这本书,还特意扫描、扩印了几张,挂在小书屋做装饰画。杰奎琳·马丁创作的《雪花人》,是一本浓缩着真实人物威尔森•本特利一生辛勤工作的图画传记绘本,于1999年获得了美国凯迪克金奖,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1865年,威尔逊·本特利(Wilson Bently)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杰瑞科镇的一个农场上,那个地方位于圃岚湖和曼斯菲山之间,即“雪带”的正中心,每年降雪量约有一百二十英寸。从小,本特利就特别痴迷于雪花,爱雪胜过爱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都在研究雪的结晶。15岁时,本特利开始用一台显微镜在农舍里观察雪花。1885年,20岁的本特利用一架连接了显微镜的相机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此后他仍一直在拍摄雪花,超过了 5000 张单独雪花照片,告诉世人提供了没有任意两片雪花是相同的。自 1931 年以来,「Snow Crystals」(雪晶)这本收集了 2500 多幅雪花照片的书已经连续再版了好几次。



现在看来,本特利的拍摄方法其实相当简单:他用黑色的天鹅绒布收集他的标本,然后在低温下快速拍摄,以降低消融速度。但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曾有一个人在暴风雪中踽踽独行,捕捉从空中降临大地的一朵朵雪花,赶在融化前,把它们送到载玻片上拍照。“本特利跟缪尔不一样,缪尔由探索广大的原野入门,继而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本特利则从研究无限小开始起步,接着才寻思浩瀚的一面 。本特利认为:人越深入研究大自然、越探索大自然迷宫般错综复杂的路径,视野就越开阔,越壮丽。靠着他的这股热情,让数百万人得以一窥这从天而降的可爱之物,历史凭他看见、感受并捕捉到这微水的灿烂。” 他神魂颠倒,不可自拔,直到临死的那一天,热情半分不减。在因追逐雪花染病过世的前几天,他在最后的气候日记里写道:下午,西风冷。雪花飘。
还有那个付出巨的心血与耐心,坚持研究了二十年,终于解开“银鳗消失,幼鳗出现之谜的丹麦鱼类学家,那个在大雾山上踏出“阿巴拉契亚小径”的第一个人,而作者自己,是那个可以在科德角的沙坡上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记录两窝海岬蚁到底抬了什么东西回蚁穴的可爱人士。

1980年,美国自然历史作家埃德温·韦·蒂尔去世前不久,他与心爱的妻子和工作伙伴内莉·多诺万·蒂尔同意将他所有的文学和个人论文及相关材料捐赠给康涅狄格大学。这是一份非凡的礼物。
对于一本书的赞美,莫不是那种日常生活中难觅的沉潜其中的体验,带着惊奇、会心、悲喜、呼吸,也渴望着用文字来捕捉,再放飞,分享,说与他者,也给自己,此刻的我,未来的我,也许,还有曾经的我。
等到旅程将尽,渴望看到春神遨游美国时那一小段里程中的所有情节的作者和读者,发现每个春天都是一个新生命,像一个人或一只小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无法整个将它攥住,而只能碰碰这边,摸摸那边,领略的永远只是它的片段和碎片。众鸟归来,野花重开,自然与春天相遇的北国之春,抚慰人心的力量必然也是加倍的,愿能暂时疗愈这对旅人内心隐秘的创伤。
书的结尾,作者说在其一生中,再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春天了。读者有幸,得以通过本书看到艾温∙蒂尔将脉脉温情、深厚学识、丰富细节化作沉静妥帖的文字,为我们一块一块地拼贴出1947年北美新大陆那个永远无法复制的春天。
及:书中在提及<风林>的产生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我们对海岬上的那些矮树的研究,因为近在眼里,反而忽略了。这时一位植物学家对作者作出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获得款项到桑给巴尔岛或婆罗洲去科考,但要是我们要求款项到科德角,大家都会以为我们是想到那里去度假。“桑给巴尔岛“?听上去有点耳熟,10月7日刚刚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卜杜勒∙古尔纳是不是就出生在这个位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
又及:读到书的第351页,作者提及曾在瓦尔登湖岸巡行,标记了湖旁游人退去后留下的垃圾,啤酒罐最多,香烟盒、纸牌、吸管、电池……其中还有一块钱的钞票。再翻,发现夹在书页间的一张淡绿、崭新的一元人民币。半晌,才想起来这是一本二手书,看着手中早已经被我划写得面目全非的书,不禁汗颜。
又又及:试问,啥时候咱们也能有如此醉心自然的的博物学家,书写一部华夏大地自然山海四季的风物奇书呢。
-
kid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6 13:36:57
-
åid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5 23:31:45
-
sa5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4 13:47:32
-
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3 08:06:25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18:18:28
-
Boho看什么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00:37:05
-
yyyyo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23:22:39
-
赤裸的身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23:12:24
-
清斋折露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21:20:53
-
祝英台与海菲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21:08:59
-
Sodalul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20:27:49
-
#ArtfulDodg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9:42:25
-
drunkdogg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8:31:30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8:06:49
-
黎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7:44:52
-
漏泄春光是柳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30 19:25:59
康素爱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植物加新 | 多看看小鸟和鲜花 (28人喜欢)
- 古树|谷雨-北方-沈阳山梨-11 (24人喜欢)
- 古树|惊蛰-沈阳-矮紫杉-05 (8人喜欢)
- 古树|雨水-北方-沈阳旱柳-04 (8人喜欢)
- 踏雪访古树 河堤遇田鹀。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