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
今天特意去逛了一次旧书店。店在旧城区一条热闹街道分叉出来的小巷里,向里拐两道,人声就远了,但巷里有一种生活的气息。店面很小,是巷中瓦房,店名用毛笔字写成,装裱起来挂在门口,上面攀着几条绿色藤蔓,显示着店主精心点缀出的雅致。里面层层叠叠都是书,转个身行走像在公园假山上玩捉迷藏。书虽然多,但显然用心分类过,整整齐齐地竖排横堆。这半面墙是外国文学,这一排书架是国内现代作家的书,这一排是文言和白话古典小说,这小半面墙是哲学,旁边是史学、经济学,讲花卉养鱼下棋的,还有期刊杂志、旧画报、旧手册笔记本,仿佛一个精于收纳的奇妙屋。
我进来的时候,店里还有一两个顾客在翻书,因为店小,两三个人就显得门店很旺。站久了就只剩我一个。在这个店里,会有时间交错的感觉。我妈妈说她们那会儿看的是琼瑶金庸、萧军萧红等等、也有贾平凹 ,以及一些伤痕文学,这些书都放在一起,八九十年代的氛围感扑面而来。那时候看电视机也不是最普遍的娱乐,这些纸面粗糙的铅印书在当时应该有着日常的吸引力,上面的内容多是被认认真真阅读过的,这种相处的痕迹沉淀为书的气质。封面很朴素,但带着故事感,就像古早碟片的封面图,剧情风格呼之欲出。
然后是千禧年之后的一些书,装帧质感都太熟悉,让我想起太多小时候看的书。我感觉书的封面设计和包装风格随着岁月变迁,和人的服装风格有着同步的变化,80年代之前的有时代感,特定的标志性,八九十年代的是复古风,别有一种韵味,千禧年前十年的是繁杂鲜艳,如今看起来审美过时的,书的衣装、人的衣装都是这样。现在出版的书,很多在艺术设计上都有很多亮眼之处,不过包装比起内容,喧宾夺主的有,华而不实的也有,但那种漂亮还是很让我动心。我想到商务印书馆的书,仍然是白底黑字的封面,连发票都只给我开纸质的,虽然朴素平实,但内容满满,译本可以闭着眼买,像个守旧但靠谱的人。
也有50年代出版的书,写着工人出版社;也有印着某某供销社图章的,有贴着图书馆借阅表的,还有隔几面就带着雷锋彩色插画和语录的笔记本,想在那个时候肯定也是比较精美的本子;还有一个本子前两页用蓝色钢笔抄着毛泽东语录,字迹很端庄漂亮。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个厚厚的《学习手册》,七十年代出版的,好像是某校内部编写使用,大红硬质封面,内容包罗万千,分章介绍不同的词条,好比是百度百科。有一章介绍马克思主义,里面的词条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等等,有一章介绍哲学,柏拉图黑格尔皆有,再一章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又一章介绍天文宇宙,各大行星,看起来是为了使人了解世界,思考人文,很有趣也很有用,但我最后没有买,现在想想有点可惜。
我买了三本书,主要是书名和内容比较感兴趣且感觉没有再版的书,价格用铅笔写在书的背后,一共二十八元,用塑料袋装起来。走出店的那一刻,所有泛黄的铅印本哗啦啦合上旧时间的门,我回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