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絽”字的延伸解读】
絽字在中文字书里出现并不晚,在《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即公元227——232年)中解为“絣也”,《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即公元543年)中释为“絽,紩衣也” ,意思是缝缀。絽就是指在织物横向上有规律得产生断裂层,由经线相连(若是纵絽,则是与之相反的)不使其完全断裂的织物。“缀”是专指没有缝隙的缂丝织物,“絽”是有缝隙的缂丝织物,而“絽缀”是花地是缀织,素地是絽织的织物。在历史实物方面我们现在一般都只有纱罗之说,“絽”的说法的确很难看到传世或出土的实物,出土于江苏吴县草鞋山距今六千至七千年青莲岗文化遗址的绞织加缠绕织法的回纹条纹葛布(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约26~28根),是最符合“絽”织物的描述的纺织品。
“絽”是属于纱罗类的绞综织物,但是其特点又不同于断纬织物的妆花纱罗。因为回纬不是局部挖花回纬,而是大面积的通经断纬。在日本绞综织物也称为“搦织物”包括罗、纱、絽、纹纱和纹絽。可见罗、纱、絽都是有非常鲜明区别的小种类。而且在《染织の文化史》(藤井守一著)中提到了“絽”是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今天我们把绞综织物都统称为纱罗织物,而日本仍然在使用“絽”这样的称呼,自然我们想到“絽”是不是一个日本汉字。
当然这里面也牵扯到一个纺织品系统分类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缂丝是平纹织物,但是“絽”并非平纹。就如同今天缂丝七大缂丝品种中的“引箔缂丝”“雕镂缂丝”也均不是平纹织物。中国虽说是纺织大国,但在近代纺织研究和纺织教育是要远远落后于日、法、德,乃至于今天已经落后于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我们更乐于盲目的研究了一大堆浮于表面的纺织通史,而忽略了纺织研究的目的和初衷。这样我国的纺织永远是止步不前的。并不是研究历史不好,但是我们的研究历史也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总是不透彻、不专业、难以深入,使得研究总离我们的生活生产太过遥远,这一点在今天尤其凸显出一些问题了。纺织机械、纺织工程、面料设计、染色技术、面料后期整理等等我们都是落后于世界纺织强国的,化工染料不如德国,传统染料不如日本,防染技术落后于韩国、面料设计落后于法国、纺织机械落后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唯一可能好点的就是蚕还能在中国吐出个“辑里丝”,就这也“东蚕西渐”。而这些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世界近代设计史和日本“手艺运动”的人都知道,目的都是源自“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对手工艺的尊重。
“絽”是属于纱罗类的绞综织物,但是其特点又不同于断纬织物的妆花纱罗。因为回纬不是局部挖花回纬,而是大面积的通经断纬。在日本绞综织物也称为“搦织物”包括罗、纱、絽、纹纱和纹絽。可见罗、纱、絽都是有非常鲜明区别的小种类。而且在《染织の文化史》(藤井守一著)中提到了“絽”是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今天我们把绞综织物都统称为纱罗织物,而日本仍然在使用“絽”这样的称呼,自然我们想到“絽”是不是一个日本汉字。
当然这里面也牵扯到一个纺织品系统分类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缂丝是平纹织物,但是“絽”并非平纹。就如同今天缂丝七大缂丝品种中的“引箔缂丝”“雕镂缂丝”也均不是平纹织物。中国虽说是纺织大国,但在近代纺织研究和纺织教育是要远远落后于日、法、德,乃至于今天已经落后于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我们更乐于盲目的研究了一大堆浮于表面的纺织通史,而忽略了纺织研究的目的和初衷。这样我国的纺织永远是止步不前的。并不是研究历史不好,但是我们的研究历史也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总是不透彻、不专业、难以深入,使得研究总离我们的生活生产太过遥远,这一点在今天尤其凸显出一些问题了。纺织机械、纺织工程、面料设计、染色技术、面料后期整理等等我们都是落后于世界纺织强国的,化工染料不如德国,传统染料不如日本,防染技术落后于韩国、面料设计落后于法国、纺织机械落后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唯一可能好点的就是蚕还能在中国吐出个“辑里丝”,就这也“东蚕西渐”。而这些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世界近代设计史和日本“手艺运动”的人都知道,目的都是源自“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对手工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