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叶枫林百舌鸣:东大学子探访各地治理“枫”采
20世纪60年代初,“枫桥经验”诞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历经55年的历史变迁,在全国各地不断历练、丰富和升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典范,“枫桥经验”蕴涵着许多普适性的法治规则和法治方式,具有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和法治创新的普遍性意义,并于新时代发展出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促进公众有序参与的民主机制与多元化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等丰富内涵。2021年9月,东南大学法学院“普法绚枫”小队成员在完成问卷调查之后,便实地探访了广东省东莞市稔洲村、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景瑞社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关房寺社区和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圩东社区的基层治理部门,体会“枫桥经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层治理中别样的风采。
欲解民忧,先察其意
为了解受访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与社区关系的密切程度、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以及社区居民对枫桥经验的了解程度这几个方面,本团队开展了问卷调查。

图为部分调查问卷结果截图
关于居民在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总体而言,当前社区治理法制化进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广度(64.1%的受访者了解过社区治理法治化),但在深度上有所欠缺,只有小部分居民能够保持对社区生活和社区普法活动的参与度(29.82%的居民曾参与过社区公共事务,12.87%的居民参加过社区的普法教育活动)。这种情况是符合预期的,但这恰恰证明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即治理主体仍集中于核心团体,居民有事找物业,无事不参与。不过,有一部分问卷的数据令人欣喜。比如,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网格化的认知程度超乎预期(61.4%的人听说过社区治理网格化)。事实上,在 2012 年甚至更早,将社区、地块分隔管理的政策实验就已经存在。在实地考察中团队成员也发现,社区对于网格治理和网格员的宣传普遍比较重视。
问卷中社区居民对枫桥经验的了解程度的相关数据则表明,目前“枫桥经验”可能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人尽皆知(55.56%的居民没了解过枫桥经验的相关内容),也并非所有居民都乐意接受“枫桥经验”的治理模式(5.26%居民不希望所在社区采取类似枫桥经验的方式进行治理)。除了对枫桥经验可能存在片面理解,这还可能是执行部门造成的负面印象、居民对于基层机构的不信任感与疏离感所导致。要改变这些现状,需要从健全立体化社区服务机制的角度多加实践。
有了初步的问卷调查数据,接下来,团队成员便正式开始了他们的走访之旅。
以民为本,送法下乡

图为东南大学法学院“普法绚枫”小队成员严巧琳的采访图
严巧琳同学采访的东莞稔洲村是制造业大城,外来人口多,大多数工作者靠贩卖体力为生,而这些工作对学历基本没什么要求。人们的文娱活动并不很丰富,精神文化相对欠缺,法治文化更是亟需在此地培植。
不过,严巧琳同学欣慰地发现,虽然或许相较大城市,这个小村子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相较过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稔洲村深刻地贯彻了枫桥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积极化解矛盾”的精髓,主要通过打造“法企连心 — 打造诉源治理共同体”项目、组建“东莞义警”队伍全面深化群防群治项目等5个项目来推进社区的法治化治理。譬如在“法企连心 — 打造诉源治理共同体”项目中,稔洲村和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对接,镇里的司法分局联合3家律师事务所组建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团队,为全镇200多家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稔洲村村长表示,目前最大的烦恼是碍于技术困难,还没有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来完善社区居民矛盾调节机制,不过他坚信未来这些方面应该会有所发展。
与民同乐,巧用网格

图为东南大学法学院“普法绚枫”团队成员徐孙盈采访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景瑞社区负责人钱书记
徐孙盈同学走访的景瑞社区非常注重普法宣传的寓教于乐。社区不仅建立了“法润民生”微信群与专门的公众号来宣传法律法规、解答居民关于法律问题的困惑,还经常在社区内部开展一些有趣的普法讲座,甚至为了让居民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法律小常识,专门建了一座法制公园。在青青树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二十余部重要法律著作的模型雕塑、法律小常识的展示牌与太仓好人的宣传牌显得格外鲜活生动。
景瑞社区作为“枫桥经验”的学习先锋,经常去昆山、张家港、绍兴等地汲取其他社区的经验。最令社区钱主任印象深刻的,便是枫桥经验中的“小事不出社区,让问题在社区基层化解”。基于此,社区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推行网格化的管理。原本按照市里规定,社区需要有两个网格,但为了将工作做细做实,社区又将两个大网格细分为九个小网格。这九个网格分别是由社区工作人员一一认领、直接对接、直接负责的,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消灭矛盾。
物阜民安,多元合作

图为东南大学法学院“普法绚枫”团队成员周正采访重庆市沙坪坝区官房寺社区负责人唐主任
周正同学采访的官房寺社区是个新社区,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面貌崭新,功能齐全,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服务的软件上,官房寺社区积极与当地的民警和律师事务所取得联系,定期前往社区展开普法与反诈宣传。同时,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线上收集并处理居民反映的社区问题,同时积极展开社区活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拉近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当居民真实遇到诈骗的时候,社区网格员偕同民警还会主动登门上访,进行档案登记和事后教育的善后工作。
短短几十分钟的交谈,周正同学从社区唐主任胸前别着的党徽上就已经看出基层的党员干部领导下的社区人员正在用实际行动去构建人际关系的新桥梁,也能够实际看到原本是纸面上的“枫桥经验”是如何在网格员、社区接待员、公安民警、普法律师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下真正转化为能够决群众最盼和最急的突出性问题的治理之道。
济世安民,三治融合

图为东南大学法学院“普法绚枫”团队成员殷实采访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圩东社区负责人
殷实同学采访的沭阳县圩东社区地处沭阳县城区核心地段,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同时人口众多、人员复杂,治理难度较大。在社区推行法治化过程中面临人员不配合、居民生活节奏不尽相同难以面对面交流、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短缺、社区治理工作量大等问题。
不过,即便困难重重,圩东社区依旧在践行“枫桥经验”的法治化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区治理切实地履行了枫桥经验“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要求。关于自治,社区人员工作考评采用定期试卷-报告结合的考核,邀请社区群众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打分,并在社区公告栏处张贴考核结果,供群众了解和提出改进意见;关于法治,社区积极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平台进行服务,成立专门法律咨询、爱心救助等专门社区工作小组,保证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关于德治,社区下辖小区保证涵盖公园、图书馆、运动场、居民广场等生活文化、休闲场所,以保证提升居民的文化和艺术涵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工作也毫不含糊。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图为景瑞社区的法治小公园
虽然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团队成员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法治化路径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他们真切地领悟到,枫桥经验之所以能使得全国各地的法治事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关键还在于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底层逻辑。同时,团队成员也创新性地提出:和谐,是“枫桥经验”的目的性价值所在。社区“法治化”不是狭义的“法治”,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大法治”,即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因此在新时代社区治理过程中,要以基本的“枫桥经验”为理论基础,以法治化为根本准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增强居民对社区法治的参与感,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大力推行数字网格员制度等新方法,以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为打造一个更加有序、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社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