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学】儒道漫谈
儒家的礼乐德行是“仁+礼”的结合,在礼仪的形式上注入“仁”这种内心的情感。《论语》中孔子在和子夏谈诗经的时候,子夏把美女的白皙干净的皮肤比喻成为“仁”,把美女多彩炫目的妆容比喻成为“礼”。孔子对子夏的精妙比喻赞叹不已,说出了“起予者商也”这样的高度评价,意思是子夏的比喻在孔老夫子看来都深受启发。
可是“仁”从哪里来呢?孔子没有说,亚圣孟子为孔子补充了“仁”之诞生的学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天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经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就能成长为德行,也就是“仁义礼智”。这个培养的过程是要求人们通过向内体会自己内在的德性天赋。所以《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是有“正心诚意”四个字的。人们通过正心诚意向内体会自己的德性天赋,就能达到修炼德行的效果,而德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德行是如何能够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呢?就是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孔子所提倡的“仁”,应用在不同场景下面有着不同的名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里面的礼、忠、慈、孝、友、恭都属于“仁”的一部分。通过确定不同的名称,儒家也就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情感表达。当人们都忠于长上的时候,政治秩序就构建起来了。考虑到这些情感规定相当粗糙,儒家为这些规定指定了解释的权威——“天地君亲师”,由于天地不言,事实上是皇帝、官员(领导)、父母、师长掌握了规定性情感的解释权。
当领导、父母、师长掌握解释权之后,就会有下属、子女、学生不能同意这些解释,就免不了会发生冲突,冲突就可能动摇领导、父母、师长的权威。解决冲突的方案有两大类,一类是提高道德标准以彰显其过错,一类是以犯上为名处置之。提高道德标准的方式就是阐述圣人道德,用无人可以达到的圣人道德来表明“你是有错的,好好回去修炼”,达到恢复秩序的目的。一旦闹大了,无法收场的情况下,就要祭出大逆不道的法宝,凡是侵犯领导、父母、师长解释权威的,无论是否合情合理,一律扣上犯上的帽子,以严厉的刑罚制裁之,以儆效尤。
由于儒家传统里对下属、子女、学生与领导、父母、师长相处,给出的可行方案只有服从。尽管儒家有“从道不从君”铁骨铮铮的理念,但是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甚至还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当君主认为臣子的行为挑战了君主权威的时候,臣子就只有“死而后已”。在这里道家在中国传统中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人要放下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名利地位甚至智慧,只有放下人世间的负累,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道家的观念给了压抑在儒家权威和规定性情感束缚中的人另一条人生道路——放下世俗,走向逍遥。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道合流,同样成为中国人摆脱天地君亲师权威网络的可行出路。
儒家传统对天地君亲师解释权的维护,同时也体现在对“真”的态度上。事实是权威的一种,掌握了事实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威,而推崇事实权威就意味着对天地君亲师个人权威的挑战。道家是一种倾向于探索世界的学说,《道德经》里“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讲的是世界变化运行的规律,而道家学者也不同于儒家学者,他们通晓的不是礼义廉耻这些规定性的行为和情感,而是权谋博弈之道。在改朝换代的大争之世,君主们首要的目的不是提高自己的权威,而是统一天下,这时候掌握世界变化运行规律的道家学者就冒出头来,以其对事实理解的透彻性和把握性,辅佐君主追寻统一天下的客观目标。然而这个大争之世一旦结束,客观目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事实权威的重要性马上就要让位于君臣尊卑的秩序。这时候事实权威就成了天地君亲师权威的挑战者,他们无情的将事实权威污名化,将其贬之为“较真”,“较真”之人等同于幼稚,这样事实的权威就被否定了。
所以《道德经》有云“功成身退,天之道”,何以立下大功反而要身退呢,因为事实从今天开始不重要了,反而成为个人权威的绊脚石。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