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个神童讲课
比我大一岁,都教授了。居然发飙了160多篇论文,而且讲话确实风趣有意思。
网上搜了他的两个报道,贴在这里。
很感慨的是,又一个曾经被疾病折磨的天才。他妈妈真不容易。
http://www.cqwb.com.cn/NewsFiles/201003/15/20101415011410332979.shtml
一80后成为最年轻教授 受聘于电子科大
2010年03月15日13时14分10秒 来源:本网综合 字号::T|T
27岁四川最年轻教授受聘电子科大曾是“麻将神童”
受聘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涛,大三开始发表论文,至今已发160余篇。
周涛,男,27岁。因为名字拼音为“zhoutao”太过普遍而申请不了邮箱,所以他不得已将首字母ZT扩展为“猪头”,果真发现没有人注册这个名儿。“如果不那样起名,别人认为是"澡堂"就更糟了”,他说。这个颇具幽默感的人,正是今年1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强院战略”特聘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四川最年轻的教授。27岁当教授,周涛凭的是什么?记者翻开了他的简历。
0岁至12岁
关键词:神童
体弱多病把麻将当玩具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玉林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周涛幼年身体弱,咳嗽、发烧、关节痛总是伴随左右。并且经常烧过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但周涛的母亲很爱他,纵使深夜不眠也会为儿子挠痒痒捂关节。邻居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别家的都不一样:几乎没有见他到楼下和孩子们一起疯玩过。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周涛是怎么在家里消磨时间的。一次,外婆教妈妈打麻将,他在旁边做游戏,哪知道他看懂了其中的“六番”和“满贯”,兴趣甚浓,那一年他只有三岁。到了四五岁,他看过一次牌就全部“扣妆继续打,带着智力训练意味的麻将成了他小学前钟爱的游戏。他和父母还“打钱”,每次他都赢,因为只要自己砌过的牌他几乎都能记忆,经常爸妈也搞不明白为何点炮了儿子也不胡,周涛总知道下几张就自摸了。家里只有他一人时,他就同时“饰演”四角,明明能记忆所有的牌,却又假装忘记“对手”的牌,玩得饶有兴致。
除此之外,小毛头还在家里下棋、看书。5岁时看完了人生的第一本武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6岁以前他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后就读于东桂街小学,在这所计算机特色学校,他很少听课,致力于攻克计算机难题,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周涛的身体愈来愈健壮起来。
周涛评述: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我的妈妈比其他家长更用心千百倍,她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这次回到电子科大也和家庭有关系,因为离家近,离父母近。
13岁至24岁
关键词:论文
爱解难题发表160余篇论文
15岁,周涛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那时他酷爱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也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龋在中科大,零零班允许新生头两年自由选课,两年后自由选专业。周涛一直在物理和计算机之间犹豫徘徊,结果最后走上了计算机和物理交叉研究的道路。
大一时,他发现在中科大要会解难题、能进实验室、能发论文,别人才会尊重你。为什么要征服难题?是因为难题就在那里!天生不服输的心理让他在大二时开始写第一篇研究论文,本科就跟着研究生进了实验室,要踏实做学问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最后被退稿只有一个意见:“该文不符合本刊发表标准,特此退稿”。大三时,周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在《计算机应用》上,尽管算不上是什么顶尖的杂志,但那时他已然乐得“鼻孔朝天”。两年后,他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论文越发越多,刊发的刊物也越来越顶尖。至今他已经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体上。据了解,周涛的论文已经被引用上千次了,有的还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用。
周涛评述: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他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了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
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109611.html
27岁教授的成长传奇——专访学院青年学者周涛教授
10-03-19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运动服,旅游鞋,双肩包……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朝气,你一定不会想到眼前这个27岁的年轻人,竟然已经在国内外多家权威杂志中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成为了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0年引进的年轻教授——周涛。
兴趣和专一敲开科学大门
“在一段比瞬间还要长的时间里,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是最幸福的。” 周涛教授引用了大江健三郎《燃烧的绿树》中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做科学研究的心情。在他眼中,能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是那么令人愉悦。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有太多新鲜事物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周教授知道“人与物质利益和眼前诱惑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才能专心致志”,而要想让人能够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就要依靠兴趣。谈到兴趣,周教授十分感谢自己的老师张翼成教授,“是他教会了我做事情,是因为热爱,即使结果未必是成功,在热爱之上,可能会对科学与社会经济产生重大贡献。是情趣在先,贡献在后。”老师的话让周涛教授时常提醒自己主动寻找能打动内心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完成一件事。
人文素养——科学的助推器
作为一名成绩斐然物理哲学博士,周涛教授在人文方面的素养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学术成就,在辩论、演讲、文学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他曾经是中科大的校辩,曾经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小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社评……到瑞士弗里堡大学求学,他共搬去了三百多本中文书,其中一百多本是文史哲学类。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年轻的他不失青春活力,又富有睿智和大气。“人生来不是做一名科学家,而是做一个‘人’。”他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如果在人文方面有重大缺陷,那么他的发展空间将非常狭窄;相反一个有着良好人文修养的人则会在社会面前能屈能伸“更有力量,更会包容”,在失败面前有更强的承受力。对于普遍重理轻文的电子科大同学,周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拾回书本,读一些非专业的人文书籍,如小说、小品文、散文,以及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在浩瀚书海中开阔视野,形成独立的精神世界。
“妈妈教我学会爱他人”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周涛教授深深感谢自己的母亲,“是妈妈教会了我怎么去爱一个人。”周教授从小体弱多病,严重的鼻窦炎让他经常不能躺着睡,风湿性关节炎使他时常疼痛难忍,更有胸膜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折磨着他幼小的躯体,甚至有两次病危住院的险况。在艰辛的日子里,母亲一直伴在他左右,由于自己半夜经常会醒过来,母亲就陪着他一起睡……长年的操劳,使母亲经常半夜惊醒,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体味着妈妈的爱,周教授学会了从爱其他人中找到力量,支撑自己面对挫折、失败,以致死亡。
永远追求更高水平
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一路走来,周涛教授用行动告诉身边每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人是在比较中成长的,但是永远不能将目光局限、只在自己身边的小群体中争第一,要和比自己高一层次的人竞争。比如说“大一可以去与大二大三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还差了什么,差什么就学什么。学完之后再与更高一层次的集体比较……这样半年一个台阶,你就能成长得更快。”当你已经占据队伍中的前列,“永远不要想着保住自己在集体中领先的位置,什么东西需要保住时就危险了,学习如此,生活竞争中亦是如此。”周教授风趣的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对更高水平的追求正是他的进攻法则。这种习惯反映了周教授成长的轨迹,也正是这种不断与高水平集体竞争的意识,让他远远超越了同龄人。
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我们深深的被周涛教授的人格魅力吸引,他平易近人甚至不喜“老师”“教授”的称呼,执意让我们叫他的名字。与他交谈,畅快却又“辛苦”,因为每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逼着自己不断思考,继续努力。
作者:査一龙 杨紫陌 薛聪
编辑:孙乐
网上搜了他的两个报道,贴在这里。
很感慨的是,又一个曾经被疾病折磨的天才。他妈妈真不容易。
http://www.cqwb.com.cn/NewsFiles/201003/15/20101415011410332979.shtml
一80后成为最年轻教授 受聘于电子科大
2010年03月15日13时14分10秒 来源:本网综合 字号::T|T
27岁四川最年轻教授受聘电子科大曾是“麻将神童”
受聘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涛,大三开始发表论文,至今已发160余篇。
周涛,男,27岁。因为名字拼音为“zhoutao”太过普遍而申请不了邮箱,所以他不得已将首字母ZT扩展为“猪头”,果真发现没有人注册这个名儿。“如果不那样起名,别人认为是"澡堂"就更糟了”,他说。这个颇具幽默感的人,正是今年1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强院战略”特聘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四川最年轻的教授。27岁当教授,周涛凭的是什么?记者翻开了他的简历。
0岁至12岁
关键词:神童
体弱多病把麻将当玩具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玉林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周涛幼年身体弱,咳嗽、发烧、关节痛总是伴随左右。并且经常烧过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但周涛的母亲很爱他,纵使深夜不眠也会为儿子挠痒痒捂关节。邻居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别家的都不一样:几乎没有见他到楼下和孩子们一起疯玩过。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周涛是怎么在家里消磨时间的。一次,外婆教妈妈打麻将,他在旁边做游戏,哪知道他看懂了其中的“六番”和“满贯”,兴趣甚浓,那一年他只有三岁。到了四五岁,他看过一次牌就全部“扣妆继续打,带着智力训练意味的麻将成了他小学前钟爱的游戏。他和父母还“打钱”,每次他都赢,因为只要自己砌过的牌他几乎都能记忆,经常爸妈也搞不明白为何点炮了儿子也不胡,周涛总知道下几张就自摸了。家里只有他一人时,他就同时“饰演”四角,明明能记忆所有的牌,却又假装忘记“对手”的牌,玩得饶有兴致。
除此之外,小毛头还在家里下棋、看书。5岁时看完了人生的第一本武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6岁以前他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后就读于东桂街小学,在这所计算机特色学校,他很少听课,致力于攻克计算机难题,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周涛的身体愈来愈健壮起来。
周涛评述: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我的妈妈比其他家长更用心千百倍,她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这次回到电子科大也和家庭有关系,因为离家近,离父母近。
13岁至24岁
关键词:论文
爱解难题发表160余篇论文
15岁,周涛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那时他酷爱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也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龋在中科大,零零班允许新生头两年自由选课,两年后自由选专业。周涛一直在物理和计算机之间犹豫徘徊,结果最后走上了计算机和物理交叉研究的道路。
大一时,他发现在中科大要会解难题、能进实验室、能发论文,别人才会尊重你。为什么要征服难题?是因为难题就在那里!天生不服输的心理让他在大二时开始写第一篇研究论文,本科就跟着研究生进了实验室,要踏实做学问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最后被退稿只有一个意见:“该文不符合本刊发表标准,特此退稿”。大三时,周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在《计算机应用》上,尽管算不上是什么顶尖的杂志,但那时他已然乐得“鼻孔朝天”。两年后,他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论文越发越多,刊发的刊物也越来越顶尖。至今他已经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体上。据了解,周涛的论文已经被引用上千次了,有的还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用。
周涛评述: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他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了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
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109611.html
27岁教授的成长传奇——专访学院青年学者周涛教授
10-03-19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运动服,旅游鞋,双肩包……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朝气,你一定不会想到眼前这个27岁的年轻人,竟然已经在国内外多家权威杂志中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成为了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0年引进的年轻教授——周涛。
兴趣和专一敲开科学大门
“在一段比瞬间还要长的时间里,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是最幸福的。” 周涛教授引用了大江健三郎《燃烧的绿树》中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做科学研究的心情。在他眼中,能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是那么令人愉悦。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有太多新鲜事物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周教授知道“人与物质利益和眼前诱惑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才能专心致志”,而要想让人能够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就要依靠兴趣。谈到兴趣,周教授十分感谢自己的老师张翼成教授,“是他教会了我做事情,是因为热爱,即使结果未必是成功,在热爱之上,可能会对科学与社会经济产生重大贡献。是情趣在先,贡献在后。”老师的话让周涛教授时常提醒自己主动寻找能打动内心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完成一件事。
人文素养——科学的助推器
作为一名成绩斐然物理哲学博士,周涛教授在人文方面的素养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学术成就,在辩论、演讲、文学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他曾经是中科大的校辩,曾经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小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社评……到瑞士弗里堡大学求学,他共搬去了三百多本中文书,其中一百多本是文史哲学类。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年轻的他不失青春活力,又富有睿智和大气。“人生来不是做一名科学家,而是做一个‘人’。”他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如果在人文方面有重大缺陷,那么他的发展空间将非常狭窄;相反一个有着良好人文修养的人则会在社会面前能屈能伸“更有力量,更会包容”,在失败面前有更强的承受力。对于普遍重理轻文的电子科大同学,周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拾回书本,读一些非专业的人文书籍,如小说、小品文、散文,以及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在浩瀚书海中开阔视野,形成独立的精神世界。
“妈妈教我学会爱他人”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周涛教授深深感谢自己的母亲,“是妈妈教会了我怎么去爱一个人。”周教授从小体弱多病,严重的鼻窦炎让他经常不能躺着睡,风湿性关节炎使他时常疼痛难忍,更有胸膜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折磨着他幼小的躯体,甚至有两次病危住院的险况。在艰辛的日子里,母亲一直伴在他左右,由于自己半夜经常会醒过来,母亲就陪着他一起睡……长年的操劳,使母亲经常半夜惊醒,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体味着妈妈的爱,周教授学会了从爱其他人中找到力量,支撑自己面对挫折、失败,以致死亡。
永远追求更高水平
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一路走来,周涛教授用行动告诉身边每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人是在比较中成长的,但是永远不能将目光局限、只在自己身边的小群体中争第一,要和比自己高一层次的人竞争。比如说“大一可以去与大二大三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还差了什么,差什么就学什么。学完之后再与更高一层次的集体比较……这样半年一个台阶,你就能成长得更快。”当你已经占据队伍中的前列,“永远不要想着保住自己在集体中领先的位置,什么东西需要保住时就危险了,学习如此,生活竞争中亦是如此。”周教授风趣的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对更高水平的追求正是他的进攻法则。这种习惯反映了周教授成长的轨迹,也正是这种不断与高水平集体竞争的意识,让他远远超越了同龄人。
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我们深深的被周涛教授的人格魅力吸引,他平易近人甚至不喜“老师”“教授”的称呼,执意让我们叫他的名字。与他交谈,畅快却又“辛苦”,因为每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逼着自己不断思考,继续努力。
作者:査一龙 杨紫陌 薛聪
编辑: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