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梅斯(S.P.B.Mais,1885-1975)是20世纪中期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仅是当时刚刚成立的BBC的知名主播,而且是个多产作家,生平著述超过200本。和大多数学院派作家不同,梅斯的文笔平易近人,他很擅长从艰深或者浩瀚的著作中挑选最精彩的片段,让人在最短时间内品味到其中的精华,本书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为什么不去读那本?这是读书人最揪心的问题(可能没有之一)。梅斯总共精选了35本书,既有我们熟悉的《汤姆·琼斯》、《呼啸山庄》、蒙田《随笔》,也有没怎么听过的《佩皮斯日记》、《假想对话》、《姓氏丛谈》。不论你是外国文学的资深读者,还是刚踏上阅读之旅的新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大开眼界的新鲜感。
“为什么要读?”
读了,自有分晓。

https://read.douban.com/ebook/331123803/
【书名】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作者】S.P.B.梅斯
【译者】筱语 大橘 李欣艺
译者序
“为什么要阅读?”
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是整整一百年前的1921年,但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仍不过时。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为什么不去读那本?这是读书人最揪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无从选择,那只会被书籍埋葬。
和许多长篇大论不同,本书的作者梅斯很是爽气,他选了35本书(或作者),每本都直截了当地精选出若干精华片段,夹叙夹议,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必读的理由。他选的这个书目颇有些雄心勃勃,其中冷门之作的比例之高,远超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作品。打一开始他就讲得很明白:“不要从你已经了解的作家开始读,想去找他们身上的新鲜感。我的唯一目的是向你介绍你还不知道的作家。”
“介绍冷门作家和作品”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这里面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说。第一个部分,是中国读者了解甚少的古典英语名著。比如《佩皮斯日记》、《假想对话》两篇,都是历史悠久的名篇,而国内迄今没有译本可以参考。《佩皮斯日记》据闻已经有译本正在推进出版,而《假想对话》的译著还不知何日方能面世,读读本书中引用的片段,有时真不禁要引颈以待:
“长夜无眠还不如早日安息,胜过攀爬将崩的危岩或是延长注定的衰败。如果我们对虚弱和腐朽无动于衷,就可以享受此时此刻,但此时此刻如同乐曲中的一个音符,抓不住过去也连不上将来。洛朵比啊,坟墓的这边没有不老花,声音动听却无法传之久远,爱情炽烈却终将消逝。”
有些作者,像著名诗人约翰·堂恩,国内虽有不少译介,但仍有很多名作等待披沙拣金,重放光彩。本书里有诸多此类例子,比如摘录了他的一段祷告词,其中的哲思绝不下于他的玄学派诗歌:
“雄主艳后,譬如落花,或积于辰,或散于卯,悉于午前,零落净尽。创世后两千年,而有摩西立诫;复垂两千年而基督降福音,我们领受圣恩迄今,新的两千年又逝去大半……整整六千载光阴,上帝或许乐意再添上若干……天父的世界里,时间的单位就是那么漫长,一个时辰不会细分四刻,沙漏一翻便不再转。”
除掉这些古典作品,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现代作家。其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伍尔夫、福斯特、赫胥黎、桑塔亚纳、切斯特顿,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布雷特·扬、艾莉丝·特里、罗伯特·格雷夫斯等人,甚至还有英国人自己也知之寥寥的E·C·布斯这样的作家。这些作家名气相差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水准都相当不错。
梅斯对描写风景的段落特别钟情,常常加以引用,比如:
“月亮从雾气中攀出,朦胧中万物蜷缩着如在梦乡之中,树木、烟囱和篱笆的轮廓若隐若现。原野上星光闪烁,从这里那里的农庄窗户上映出,池子里则是笼着厚厚雾气的月色。没有风,寂静的空气中只有一股严寒,雾汽抹去了所有街巷上的声音,即使夜晚最细微的声响也毫无踪迹——班东尼狗的吠叫、大路上的马蹄声、远处传来的火车的嘶鸣、富勒全家踩在泥地里的脚步声——都被噤了声,成了比隔壁奶牛嚼草声更模糊的东西。”(希拉·凯-史密斯《萨塞克斯金雀花》)
又比如:
“我们家在高高的岸上,下面是一条急流,水声淙淙,日夜流淌。想象一下上了年头的大花园、干净的花坛、蜂箱、专门做饭的小院子,下面是繁茂的柳枝掩映下的河流,要是露水一重,看起来就失了光泽,像是变成了灰色。另一边则是草原,原野外的高地上是一片可怕的黑松林。森林里有美味的红蘑菇,无穷无尽,最深的尽头还有麋鹿出没。等到进棺材时,我相信自己一定还会梦见那些幼年的早晨。你知道,当太阳刺痛眼睛,或是美好的春日晚上夜莺和秧鸡在园里园外啼叫的时候,口琴的声音飘过村庄,人们在家里弹着钢琴,河水潺潺作响……这真是何等美妙的音乐,我想再回到那时候,放声啸歌。”(契诃夫《阿莉阿德娜》)
整体来看,他的品味虽然有些老派,但对新鲜事物颇能包容。他承认赫胥黎的作品有浓郁的性暗示,“夸大了物质欢娱和不幸的重要”,然而“他让我们感到自己应该变得更严谨,思考更多,更少盲从。”他对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的点评也很敏锐:“作者无意让我们爱上男女主人公。尽管我们深受他们混乱头脑的吸引,却永远不会因为怜悯他们的命运而眼角含泪。”在这样一位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对现代英语文学的理解可以得到相当有益的拓展。
本书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四本关于英语语言的书,这对国内读者来说也是十分新鲜。英语作为拼音文字,可以从古代手稿倒推古代读音,也可以通过读音的规律来推演词源。为什么音符用do、re、mi、fa、so、la这一系列单音节词来表示?为什么gentle、dragon、gállant、baron、button和mutton头音重读,而genteel、dragoon、gallânt、buffoon、cartoon和balloon重音后移?通过阅读本书,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除了“冷门作家和作品”,本书中当然也有一些我们的老朋友。梅斯写作本书时一战刚结束不久,他秉持胜利者的姿态对失败的德奥诸国的作家一言未提,对新兴的美国作家也未置一词,对法国的作家只列了蒙田一位,但对俄国作家则洋洋洒洒写了九篇,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都在其内。他对这些人的评价颇有独到之处,比如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泥泞污秽和满是疾病与疯狂的世界里提取出甜蜜和光芒、欢喜与理性”,又说托尔斯泰“探究人类,最终触及到人身上的动物性……他对肉体太敏感,而对精神又太木讷。” [1]
梅斯基本的论调是人文主义,既强调人性和欲望,同时也强调德性和信仰。不论针砭还是赞扬,大抵都不失于中庸。当然,本书既非严格的学术著作,在学理和严谨性上自然有所不足。尤其以第三部分英语语言的内容来说,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语言学早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对许多词源演变的分析早已新说迭出,但即使如此,其中仍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可供感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深入挖掘。
除了借以了解冷门的作家和作品,本书还有另外一大用处。作者在评论这些著作的时候,经常大段引用原文,因而颇可借此窥见原作风采之一斑。有些篇章如第四部分第一章《蒙田》,篇幅浩瀚,甚至当成蒙田原文的一个简短节选亦无不可。而全书最后的那篇关于契诃夫的专章,足可以视为契诃夫名作内容概述的总汇。
-
骏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2 14:25:23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11 20:29:07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11 20:25:35
-
红心芭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13:53:27
-
来自北方的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6 16:54:08
-
七分之一海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30 21:46:51
-
MI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6 16:14:46
-
J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5 22:26:18
-
一只狐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4 22:07:23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21 13: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