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精神分析师
随着人格病理的引入,恶化——尽管有时是不均衡的恶化——明显地体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功能中,并随着病理的逐渐加重而渐趋恶化。因此,在更严重的人格障碍情况下,(1)身份认同巩固差,反映在自体和他人的体验中,这种体验是扭曲的、肤浅的、不稳定的和高度情感负荷的,识别和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受损;(2)与他人关系肤浅,以需求满足为基础,并随着病理状况加重,关系趋于剥削性;(3)低水平的、基于分裂的防御机制占主导地位,并维持着一种解离的、非黑即白的体验,导致严重的僵化和适应不良;(4)道德功能缺乏一致性,最严重的是具有反社会的特征,并缺乏内化的价值观和理想;(5)现实检验在情况激活、心理冲突,或人际压力的环境下是脆弱的。——节选自《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
看《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NPO)和边缘性水平人格组织(BPO)两个概念。上文就是具有BPO人群的主要特征。具有BPO特征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而具有NPO特征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或多或少,特征没有那么明显,不到咨询室,没人关注到他们。
这个人群一般维持着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情感情绪的痛苦不足以摧毁看似正常的人生。他们中,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喜欢照顾人,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他对被照顾的需求和渴望;有些人看起来知书达理,温和少语,但在亲密关系中,愤怒固执,情绪强烈,疑神疑鬼;也有些人看起来事业有成,光鲜亮丽,但却情感隔离,压抑。他们日复一日养成了低自尊的评价机制,固执的病态信念,僵化的防御机制,然后误以为自己是为人谦虚、低调,做事隐忍、克制。
虽然学心理学最忌讳的是给自己和周围的人贴标签,随便分析别人,但是总是忍不住去对号入座,在现实生活中锚定一个人,会更生动的理解书中描述的概念。最近,我就遇到了一堵墙,在这段关系中,我就像一个对着墙打篮球的孩子,球扔过去弹回来,扔过去再次弹回来。那感觉就好像我遇到了一个来自上个世纪的老式精神分析师,对方保持了足够的中立、节制和匿名性。(2021.10.20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