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遇见更好的自己”仅仅是自我满足的内需吗?不,它至少还得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

当手机人手一部后,手机总能借各种资讯,于不经意间撩拨起人们心底潜藏的渴望。尤其是那铺天盖地的线上付费课程,在各大APP里轮番上场,更是吸睛;
2021年10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纳,又让我们实打实地向上伸了伸脖子;
快餐时代,全民听书填补了人们的空余时光,各种软文应运而生,那体裁各异的软文,更是引得我们欲罢不能,也想去尝试一番;
……
也许是人生近半而时间开始有余裕,也许是某种渴望刺激了旧时的梦,我也像打了鸡血似的,跟着大家去读书去写作,只希望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然而,努力似乎看不到结果!

直到在我们写作群的一个书评活动里,看到书单里的这本《认知驱动》后,我才恍然大悟:之所以我的努力没有结果,只是因为我其实是个行动的矮子。
即便我决定好好读完这本《认知驱动》,然后写下一篇书评,我依然是故我状态。这篇文字是在到了截稿最后日期才开始码字,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文字是否对他人有帮助,我更害怕被人嘲笑:这也算书评吗?!

《认知驱动》的作者是周岭,是名畅销书作家,也是自媒体人,更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本人也于思索与努力中实现了华丽蜕变:从迷茫到觉醒,从成为更好的自己到成为更有价值的、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对内输入的过程 ,只要目标坚定,信心的恒定,终是可以达成的;而成为更有价值的人,则是一个对外输出的过程,这需要一个人有利他之心,让更好的自己带给他人以榜样和力量。
之所以在不断的努力下仍然看不到希望,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成长过程里隐藏着的陷阱——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两方面,一是向内成长(即培养习惯),一是向外成长(即打造技能)。重习惯、轻技能就是重输入、轻输出,而输出才能对他人有利、才能让自己被他人所需。技能的打造,只有行与不行,这个判断标准都由他人的认可来决定。
周岭说:每个人的一生,至少要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
而对我来说,完成这篇书评,就是我认知驱动的一个结果。这篇文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它充其量是我自己的粗略领悟。当然,我这样的一篇文字,词不达意还条理混乱,但至少这是我的一个输出,能够输出,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不是吗?
如果大家也和我一样处于迷茫,不知如何调整自己,建议大家去读读《认知驱动》,有必要的话,同时看看《认知觉醒》,这两本书是姐妹篇,虽然各自独立,但内容紧密相连,互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