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尔赫斯的一切——摘自知乎的随笔
记忆在冬天变得单薄而脆弱,昨天没有写下的感想放到今天,即使翻箱倒柜也回想不起来。但是知乎关于博尔赫斯和其他作家的点评,却仍然值得引用和收藏。备注:下列文章出自知乎作者木三,本文仅转载引用,侵权立删。
作者:木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2341/answer/312895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或许有些偏题,但想起我大学时写的下面这篇博尔赫斯小说读后感,从那时起,就的确觉得很多作家和他相比,真的都挺“笨”:
博尔赫斯让我上瘾。——上瘾而不是过瘾。一个故事一本书若让人过瘾了就完了,好比揭开了面纱的新娘,在揭开的那一刻你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是揭开后即使那新娘再美,也不过只是一个有限的形象而已,不再能给你刺激,不再能给你想象;而高明的作家只让人上瘾,不让人过瘾,并借此来实现他作品的无限性。他刺激你的思维,让人似乎感觉在不断接近某个答案,似乎离那个最高点越来越近,可是当你不断沿着往前走时,你会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双曲线的假象里,在一个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坐标轴的函数上摸索;是在心理学中那个你永远都觉得是在往上走,却永远都找不到哪里是它的最高一层的阶梯上攀爬。
博尔赫斯设置的这个双曲线函数的两个坐标轴分别叫时间和空间。时空同时是宇宙的两个维度。当你把博尔赫斯盘根错节的迷宫小径拎出来抖开,得到的就是那平滑的,无限接近却永远得不到时空答案的双曲线。
因为他自己也没有答案,他不可能有答案。最高明的作者是时空之外的造物主,它制造出这个永无答案的宇宙迷宫,让人为之上瘾。博尔赫斯就是其中一个,然后,他用文字把自己并不清晰更不完整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让读者上瘾。博尔赫斯的吸引力来自宇宙自身的神秘性。会上瘾的人,大概是吸食过形而上学的大烟的人,即使明白自己穷其一生也绝无可能解开宇宙的谜团,却不由自主地欲罢不能。
读小说时我并不很在乎作者讲了些什么或者他想讲什么,而在乎他所讲的让我想到了什么。这或许也是读小说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我的这个“我”的意识太强。我需要在读到的东西中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把我的思考我所倾心的东西放进去;或者,一本书它本身所具有的不固定性能够提供各种理解维度,使我通过某种方法把它吸纳成“我”的一个部分。这样的阅读对我才有意义,否则我就会坐立不安,不知道自己所读的是什么。
所以我不很喜欢读故事。而且故事越完整,它的容量就越小;人物越清晰,他的意味就越少;它给我提供的去释放去扩展我自己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每个人都有且仅有自己的切身体验,进入不了别人的身体别人的感受,而作者总是想通过故事传达他自己的感悟。对于自己没有故事的读者,读别人的故事可能有猎奇的新鲜感,因为他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够让他感到丰富;但对于一个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了令自己惊异的丰富性神秘性并且相信它还会以更令人不可捉摸的方式发展下去的人,他不需要别人的故事,他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小说;他当然需要新的启示,但这些启示要能够和他已有的生命体验相沟通;这并不意味着他读的东西要和他的思考方向一样,而是说要有一个共通的理解基础,就好比两个真正能进行有意义的辩论的人,其实对他们所争论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共通的认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能够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思想的碰撞;否则,你会发现,他们是在不同的语境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
所以我喜欢故事讲得不太多、不太完整的博尔赫斯,尤其是他的像《通天塔图书馆》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小说”,——这是一篇对他的宇宙结构的说明文。我不很在乎博尔赫斯他本人对宇宙对存在有怎样的态度持怎样的见解,哪怕和我的相左也丝毫没有关系;但他的文字激发我的联想和思考,一种不可遏制的去深入去探询的冲动。
人的思考有三个层次,小说也是对作者的思维处于哪个层面的反映。一类人主要在社会层面思考问题,他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考虑怎么能够解决由这些原因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时,这样的作家作品很多。这种作品满足一个时代的需要,——也只能满足一个时代的需要。因为社会是不断变动的,社会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前一个时期的问题在后一个时期就可能不成为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一旦解决,这些作品的意义就很有限了。
另一类人在个体的人的层面思考问题。这样的作者关注人自身,关注人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内心不可自主自控的情绪纠葛,人性中共存的高贵同卑贱间不可和解的矛盾,温存的感动与残忍的冷酷在心底剧烈冲击带来的折磨,——这样的作者在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塑造出个体的元素,他的作品是他自己的自传,他从心底最深处挖掘出那流溢出人性光芒的泉源,以及与之同在的兽性本能的种子。他在情感中怀疑情感,在情绪中探求情绪,在人性与兽性的控制下质询人性与兽性;这样的作品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永恒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逃不出那些发自自己心底的感受,尤其是人性的情与兽性的欲交杂在一起形成的那一张几乎把所有人都陷入其中的被我们称作“爱情”的网。我们说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因为它也是人自己永恒的主题。
但除此以外还有第三类人,他们或许已看到如梦幻泡影般变幻无自性的社会现象的转瞬即逝,已认清千变万化不能自控的情绪给人自己带来的混乱迷茫,——即使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摆脱这种混乱,但在他的作品种却并不再关注这个层面的思索。他开始摹想宇宙本身的结构。——他这时不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或自己的故事。他还拿着小说家的笔,眼中闪耀的却是哲学家的光芒。在宇宙的层面上,他们滤掉了个体的狭隘的情绪波动,而去思考“存在”的意义。他们把人摆在浩瀚宇宙的一个点上,无限的背景的烘托越发显出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疑惑。对于这样的作者,小说故事只是他们为自己的形而上思考外加盖的一层面纱,有意,或者无意。这也是我对博尔赫斯着迷的原因。